Kano模型對產品經理有什麼幫助

KANO 模型是東京理工大學教授狩野紀昭(Noriaki Kano)發明的對用戶需求分類和優先排序的有用工具,以分析用戶需求對用戶滿意的影響爲基礎,體現了產品性能和用戶滿意之間的非線性關係。

如下圖所示,在產品的世界中,我們通常把產品需求規爲以下三類

  1. Delighters (愉悅)
    這類是說超越了一般的滿足感。高於預期。
  2. Satisfiers (滿足)
    滿足只是說,滿足了一般需求。也不是最最必須的,但是有了的話,也不至於令人驚訝。
  3. Basic expectations (最低基本期望)
    這條自然是最低期望了,沒有就一定不開心了。

所以針對這三條,我們再把這張圖描繪的更細緻一些

那麼就有了六個類別
分別是
Attractive 這條等同於Delighted
One Dimensional 就是剛纔的Satisfied
Must-be 就是Basic Expectation基本期望
另外增加的有
Reverse 如果增加了這個功能,起到的會是反效果
Questionable 不實現不滿意,實現了也未必滿意
Indifferent 無差異化,不管實現不實現,都一般,沒太大驚喜。

那麼基於這些景象,我們就有了一個結論

也就是如下圖(二維屬性歸屬分類)所示的定性方法。我們將如果不提供需求和如果提供需求做一個矩陣表,那麼得到了這樣一個結果。按照這樣的分佈,紅色部分纔是最最需要的,因爲如果麼有那麼一定是不高興的。


再來說一下該模型的意義(摘自百度百科)

Kano模型五種質量的劃分,爲六西格瑪的改進提供了方向。
在實際操作中,企業首先要全力以赴地滿足顧客的基本型需求,保證顧客提出的問題得到認真的解決,重視顧客認爲企業有義務做到的事情,儘量爲顧客提供方便。以實現顧客最基本的需求滿足。
然後,企業應盡力去滿足顧客的期望型需求,這是質量的競爭性因素。提供顧客喜愛的額外服務或產品功能,使其產品和服務優於競爭對手並有所不同,引導顧客加強對本企業的良好印象,使顧客達到滿意。最後爭取實現顧客的興奮型需求,爲企業建立最忠實地客戶羣。
最後再來談談雙因素理論,原因是Kano旨在討論滿意度,消費者的滿意度是取決於他們對企業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的事前期待,與實際(感知)效果之間的比較後,用戶形成的開心或失望的感覺。
滿意度的二維模式是從赫茨伯格(Herzberg)的雙因素理論發展而來。赫茨伯格的理論認爲,滿意和不滿意並非共存於單一的連續體中,而是截然分開的;該理論通過考察一羣會計師和工程師的員工滿意度與生產效率的關係,發現日常工作中員工的滿意度分爲兩種,一種是激勵因素,另一種稱爲保健因素。激勵因素表示工作本身帶來的成就、認可和責任;保健因素指公司政策和管理、技術監督、薪水、工作條件以及人際關係等。當具備激勵因素時會增加員工的滿意,但是當缺乏時不會不滿意;而當具備保健因素時不會提高員工的滿意,但是當缺乏時,則會造成不滿。總結

當我們理解了雙因素理論和Kano模型後,就可以更容易的從用戶需要的角度來分析,哪些是客戶真正要的需求,哪些可以不要。
分析的方法也可以是羣體決策,或者專家決策來達到最優選擇的目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