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no模型对产品经理有什么帮助

KANO 模型是东京理工大学教授狩野纪昭(Noriaki Kano)发明的对用户需求分类和优先排序的有用工具,以分析用户需求对用户满意的影响为基础,体现了产品性能和用户满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如下图所示,在产品的世界中,我们通常把产品需求规为以下三类

  1. Delighters (愉悦)
    这类是说超越了一般的满足感。高于预期。
  2. Satisfiers (满足)
    满足只是说,满足了一般需求。也不是最最必须的,但是有了的话,也不至于令人惊讶。
  3. Basic expectations (最低基本期望)
    这条自然是最低期望了,没有就一定不开心了。

所以针对这三条,我们再把这张图描绘的更细致一些

那么就有了六个类别
分别是
Attractive 这条等同于Delighted
One Dimensional 就是刚才的Satisfied
Must-be 就是Basic Expectation基本期望
另外增加的有
Reverse 如果增加了这个功能,起到的会是反效果
Questionable 不实现不满意,实现了也未必满意
Indifferent 无差异化,不管实现不实现,都一般,没太大惊喜。

那么基于这些景象,我们就有了一个结论

也就是如下图(二维属性归属分类)所示的定性方法。我们将如果不提供需求和如果提供需求做一个矩阵表,那么得到了这样一个结果。按照这样的分布,红色部分才是最最需要的,因为如果么有那么一定是不高兴的。


再来说一下该模型的意义(摘自百度百科)

Kano模型五种质量的划分,为六西格玛的改进提供了方向。
在实际操作中,企业首先要全力以赴地满足顾客的基本型需求,保证顾客提出的问题得到认真的解决,重视顾客认为企业有义务做到的事情,尽量为顾客提供方便。以实现顾客最基本的需求满足。
然后,企业应尽力去满足顾客的期望型需求,这是质量的竞争性因素。提供顾客喜爱的额外服务或产品功能,使其产品和服务优于竞争对手并有所不同,引导顾客加强对本企业的良好印象,使顾客达到满意。最后争取实现顾客的兴奋型需求,为企业建立最忠实地客户群。
最后再来谈谈双因素理论,原因是Kano旨在讨论满意度,消费者的满意度是取决于他们对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事前期待,与实际(感知)效果之间的比较后,用户形成的开心或失望的感觉。
满意度的二维模式是从赫茨伯格(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发展而来。赫茨伯格的理论认为,满意和不满意并非共存於单一的连续体中,而是截然分开的;该理论通过考察一群会计师和工程师的员工满意度与生产效率的关系,发现日常工作中员工的满意度分为两种,一种是激励因素,另一种称为保健因素。激励因素表示工作本身带来的成就、认可和责任;保健因素指公司政策和管理、技术监督、薪水、工作条件以及人际关系等。当具备激励因素时会增加员工的满意,但是当缺乏时不会不满意;而当具备保健因素时不会提高员工的满意,但是当缺乏时,则会造成不满。总结

当我们理解了双因素理论和Kano模型后,就可以更容易的从用户需要的角度来分析,哪些是客户真正要的需求,哪些可以不要。
分析的方法也可以是群体决策,或者专家决策来达到最优选择的目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