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振鵬院士:早期學習回顧——進步來自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

者:廖振鵬 文章來源:工學新聞網採編中心 點擊數:2386 更新時間:2005-9-23 11:08:52     ★★★
這份應約的自述稿件已經拖了好幾年,今年又催要才動筆記下一些回憶片段。促使我近日加速寫完的原因是我看到互聯網上關於復讀熱的報道。部分考生非名校不上,非北大、清華不讀,還有一些學校設重獎引誘高分考生復讀。我爲這些考生浪費自己的青春而惋惜,同時,我感到他們的錯誤選擇與怎樣回答如下問題有關:就個人成長而言,到底什麼是重要的?不同人對這個問題會有不同回答,而且可能差別很大。我作爲從清華大學畢業後在科研和教學崗位上工作了40多年的過來人,很想和年輕朋友說說自己的早期學習經歷,因爲,從這一段經歷中可以看出我對這一問題的回答。這篇短文記述了這一經歷和我的切身體驗,它對年輕人在思考和選擇答案時或許有一點參考價值,特別是對那些處境不理想的年輕人是如此。所以我很高興應王銳老師之約,先通過工學新聞網將這篇短文奉獻給讀者。
 
1952年我從成都市樹德中學初中畢業,絕大多數同班同學升入高中,而我因家裏窮考入了國家提供食宿和學費的成都職業技術學校,並被分配到應用化學專業。那時我對學習無興趣,就是貪玩,迷上了抓蟋蟀、游泳……把抓的蟋蟀放在課桌抽屜裏,上課時蟋蟀叫,老師怒斥道:都十四、五歲了還玩這種東西。中午偷偷去河裏游泳,回到學校已經上課,不敢進教室就站在門外等下課……玩得津津有味,學習則味同嚼蠟。記得在語文課堂上老師講評學生作文,首先表揚作文寫得好的同學,朗讀範文並讚揚其有觀點、有感情;然後話鋒一轉說道:有的同學寫的什麼作文,“盡是生活流水賬!”我一看自己的作文本,老師的批語正是這幾個字。那時我就是這樣一個淘氣和不愛學習的學生,中專第一學年我補考兩門課:語文和政治。
在進入第二學年時發生了兩個變化。一個是客觀的,在全國院系調整中我們應用化學專業調整到瀘州化工學校,我就離家從成都到了瀘州。學校位於瀘州市郊區,從學校到市區步行約半小時。校園面臨長江,背靠青山,兩側是一望無際的甘蔗地。從江邊延伸到山腳的開闊地上,散落着學生宿舍、教師辦公室、教室和食堂這四棟建築和幾個籃球場,在我的記憶中,除了教師辦公室爲兩層小樓外其餘都是平房。這就是我簡樸的但難以忘懷的中專母校。在新學年開學的第一堂課上,老師宣佈學校新建了工業與民用建築專業,同學們可以自願轉到該專業學習。那時我認爲化學就是洗瓶瓶罐罐,那是我所不喜歡的,就拿起書包直奔新專業教室。進了教室在後面找個空位坐下,我其後的生活就這樣與土木工程結了緣。另一變化是主觀的,我的學習態度發生了莫名其妙的改變,變得認真了。這也許是因爲換了環境使我有了重新開始的感覺,也許是補考使我對自己感到不滿,我說不清楚,少年的心理轉變常常不可理喻。
中專教育側重技術和技能,而我則傾向於對事物的理解,中專教學方式並不適合我的個性。不過,有時候不利環境會更利於人的成長,我的中專學習或許是一個例子。在上理論力學課時,老師一上來就寫了一黑板積分公式,然後說:你們中專生不學微積分,抄下來以後用。我盯着黑板上拉長的S——積分符號“∫”,傻了眼。在材料力學課上,老師在講到樑的微小撓度曲線時引用了一個公式(是撓度曲線切線與水平方向的夾角)。按照我那時的瞭解,不認爲它們相等。去問老師,對老師的解釋我卻不知所云,不過,知道了這大概與微分概念有關。這些困惑在我心裏激起了理解微積分的強烈願望。課餘去查閱微積分教材,看到了在中專課本上所缺少的準確和清楚的表述,我很滿意自己的疑問是合理的。但是,當我追根究底試圖徹底弄明白時,就察覺到有些內容仍未真正理解。當時沒有時間深入學習,我就把這些更具體的疑問放在心上,在中專畢業後通過一步一個腳印的自學終於消除了疑惑,領會了微積分要點。其後我觀察到,這種自主學習方法較之從老師那裏接受知識的傳統學習方法也有一定優點,因爲這使我較之一些科班學生更紮實地掌握了微積分思想,並能靈活地用於解決具體問題。
優秀老師對學生的成長有着深遠影響。對於我,楊慎行老師就是這樣一位優秀的中專老師。楊老師大約40多歲,清瘦的高個子、平和而微黑的臉上總帶着思考的眼神。到校任教前楊老師是一位土木工程師,據說是因爲他的來到學校才辦這個專業的。我對科學研究產生興趣就和楊老師的教學和鼓勵分不開。楊老師講授的鋼筋混凝土結構是同學們喜歡聽的一門課。他的講解思路清楚並融入了他的實際體驗,我們不但能聽明白是什麼,而且能瞭解爲什
麼。對這門課我很感興趣,在做老師佈置的一道習題時除了按照老師講的內容解答外,還寫了一頁紙的討論,內容大致是對問題提法和解決方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楊老師閱後在我的作業本上以端正的楷書用紅筆批上:“對科學的鑽研精神可嘉,勉之!”這對於一個15歲少年的獨立思考是多麼大的鼓勵!在我終於成長爲一名科研和教學工作者並像他那樣幫助年輕人之後,曾多次打聽楊老師的下落,直到前些時候才從我的中專老同學盛祖椿那裏知道,楊老師已經過世了。雖然那個我十分珍視的作業本也不知道什麼時候丟了,但是那紅色的批語卻始終深深刻印在我心裏,激勵着我努力學習和獨立思考。
中專畢業實習相繼在成都和重慶兩市的建築工地進行。我們學做瓦工、鋼筋工、混凝土工和木工。在結束實習時,老師要求學生根據實習體會寫畢業實習報告。在工地實習過程中我見過窩工現象,並思考過產生的原因,我給自己出的報告題目是“平行流水作業”,內容大致是從工地特定的人力和物力出發如何組織流水作業和平行作業,使之在不浪費資源的條件下儘快完成施工。多年後我才知道這是一個優化問題,但在這份報告中我自發地採用了原始的優化觀點。現在回想起來,這份報告十分粗淺幼稚,但是,我覺得那是我獨立從事科學研究的初次鍛鍊。因爲,在寫作這份報告時我曾連續幾天努力思考並將論述的依據建立在實習中獲得的經驗數據之上。這使我體驗了獨立從事科學研究的過程:自己提出問題,自己提出解決問題的具體思路,自己動手去做,直到寫出報告。中專學習是我成長的一個重要階段,因爲,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習慣的形成始於這一階段。
念中專時我從未想過上大學,因爲中專生不具備報考條件。只有最好的中專畢業生可以由學校直接推薦上大學,那是寥若晨星的幸運兒。我們在重慶建築工地畢業實習時見過這樣一位幸運兒。那是與我們在同一工地實習的另一中等專業學校的畢業生,一位胖胖的女生,模範三好學生,她被推薦上重慶建築工程學院。同學們給她戴上大紅花,敲鑼打鼓歡送她。她那激動的樣子卻一點也未激起我的羨慕,因爲像我這樣的普通中專生,上大學是遙不可及的奢望。
1955年中專畢業後我分配到廣州市廣東省工業廳土建設計組。從參加工作到1956年秋上大學將近工作一年。我的具體工作是複覈結構計算書。在工作中我很快觀察到自己在中專學到的知識不能滿足工作需要。在工作之餘首先結合工作中遇見的問題學習,使自己迅速勝任本職工作。在那之後,我將業餘時間幾乎全部用於自學自己喜歡的數學和物理,不僅解開了積存在心裏的微積分疑問,學習上的進步也增強了我的自信並激發出更強的求知慾。
1956年機遇出現了,國家號召“向科學進軍”,高校擴大招生並允許中專畢業生報名。雖然我聽到這條消息時離高考只有兩個多月,仍決定試一試。由於未學過高中課程,就立即收集了一套高中教材,並制定學習計劃。工作單位也爲報考大學的年輕人提供了每天只工作半天的條件,我需要利用半個工作日加上晚睡早起在這兩個多月內學完高中課程。我的辦法是把學習計劃制定得很細,每門課每部分內容的學習時間基本上按教材頁數以半小時爲單位進行分配,並嚴格執行計劃,所以很多內容只能一掃而過,否則無法完成學習計劃。如此倉促的準備使我感到考上的希望渺茫,既然考不上,就在報考志願表上乾脆寫上清華大學第一志願。考後我對各門課程的答卷作了回顧,不僅察覺到對不少考題的回答不完滿,而且有的考題涉及的內容我竟從未見過,全憑臨場發揮。我自以爲錄取無望,便重新投入自學之中。在我幾乎把高考這件事忘了的時候,一天下午一位同事老遠就向我喊:“小廖,錄取通知書來了,你考上清華啦!”她看我沒多大反應就說:“考上清華你怎麼不激動呀!”我當時確實不激動,這或許是我這個一向遲鈍的人對超過夢想的結果尚未反應過來。一個懷着強烈求知慾的年輕人得到在清華大學學習的機會怎能不歡欣鼓舞,更使我感到鼓舞的是自己在很短時間內取得了至少不低於正規高中畢業學生的學習成績。我深知,之所以如此決不是自己比別人聰明,因爲我的智力至多中等。我之所以能考上清華,只能歸之於從中專開始養成的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的習慣,以及逐步提高的自學能力。實際上,這一習慣和能力也是我日後能夠有所進步的根本原因。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