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兩個錯誤的預言

25年:兩個錯誤的預言

1979年6月,中國曾派一個訪問團去美國考察初級教育,回國後寫了一份3萬字的報告,在同一年,作爲互訪,美國也派了一個考察團來中國,他們去看了北京、上海、西安的的幾所學校後也寫了一份報告——

25年:兩個錯誤的預言

1979年6月,中國考察團回國後寫了一份3萬字的報告,見聞部分有一段文字:

學生無論品德優劣高低,無不趾高氣揚,躊躇滿志,大有“我因我而不同凡響”的意味。小學二年級的學生大字不識一斗,加減法還在掰手指頭,就整天奢談發明創造,在他們眼裏,讓地球掉個個兒好象都易如反掌似的。重音體美,輕數理化。無論是公立還是私立學校,音體美活動如火如荼。而數理化則乏人問津。課堂上幾乎處於失控狀態,學生或擠眉弄眼,或談天說地,或蹺二郎腿,更有甚至如逛街一般在教室裏搖來晃去。

結論:美國的基礎教育已經病如膏肓,可以這麼預言,再過20年,中國的科技和文化必將趕上並超過這個所謂的超級大國。

在同一年,作爲互訪,美國也派了一個考察團來中國。他們在看了北京、上海、西安的幾所學校後也寫了一份報告,在見聞錄裏也有 一段文字:

中國的小學生在上課時喜歡把手端在胸前,除非老師發問舉起右手,否則輕易不改變。幼兒園的學生則喜歡把胳膊放在身後,室外活動除外。中國的學生喜歡早起。7點前在中國的大街上見到最多的是學生,並且他們喜歡邊走邊吃早點。中國學生有一種作業叫“家庭作業”,據一位中國教師的解釋,它是學校作業在家庭中的延續。中國把考試分數最高的學生稱爲學習最優秀的學生,他們在學期結束時,一般會得到一張證書,其他人則沒有。

結論:中國的學生是世界上最勤奮的。他們的學習成績和任何一個國家同年級學生比較都是最好的。可以預測,再過20年時間,中國在科技文化方面,必將把美國遠遠甩在後面。

25年過去了,僅僅在1979年到1999年的20年間,美國“病入膏肓”的教育制度共培育了43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和197位知識型億萬富翁。2003年共產生11名諾貝爾獎獲得者,美國佔了半數左右。

兩份預言有着令人回味的深意。在報告中,美國小學生體現出了“天無我大”的自信和對創造的強烈渴望。而具有強烈的自信和創造慾望,正是個體可持續發展的內驅力。這,卻是我們眼中近於失控的課堂培養出來的,卻是那如火如荼的“音體美”培養出來的。他們的教育重視音體美,也許就是因爲認識到了音體美在發展學生綜合素質的同時更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信。更利於引導學生勇於創造,樂於創造,善於創造。

美國對中國教育的考察報告體現的卻是中國教育觀念的陳舊,對學生個性的扼殺,對學生動手能力,發問精神和自由支配時間權利的剝奪。

中國小學生坐姿統一,這只是我們看到的表面,要求學生整齊劃一,最終導致學生個性的泯滅。

遺憾的是,中國教育改革孜孜以求了數十年,卻仍然沒有擺脫“唯考試分數論”的束縛。素質教育的東風吹進新鮮空氣之時,就有一些“有識之士”大聲疾呼,素質教育不是不要教育質量,而是要更高的教育質量。這本來沒錯,卻又被扭曲了,更高的教育質量,最好體現就是更高的考試分數!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