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開發者(非本人)理想中的公司

轉來分享,原文出處:http://blog.leezhong.com/essay/2011/04/07/my-ideal-company.html

我特別喜歡那種少而精的團隊,大家齊心協力爲了共同的目標而努力。人一多,心就容易散,這也增加了管理成本和溝通成本,而這兩個因素往往是造成低效的重要原因。而且員工的質量很難得到控制,你不知道他們是來混日子的,還是衝着舒適來的,或是其他的目的,這就很難做到公平,除非每個入職員工都嚴格把關。不過這裏也有個悖論,如果員工們個個都是精英,在公司規模不是很大的情況下,不會需要更多的外援;如果老是發現任務完成不了,或者效率低下,想通過擴招來彌補這些問題,那說明現在的員工很可能不夠優秀。

人一多,互相熟悉也會是問題。我的理念是,我要麼跟你很熟,或願意跟你很熟,要麼一點不熟。如果路上看到一個同事,知道他叫什麼名字,做什麼的,然後點個頭示意一下,這是多麼冷淡的一種表現啊,我不喜歡這樣。

優秀的人才設計出來的產品,寫出來的代碼,是10個平庸的人加一起也無法超越的。但如團隊中老是有那麼一個或幾個很嗝應的B類員工在摻和,而且上級對此些人還比較信任,這時事情就會向不好的方向開始發展了。因爲A類人是很難或者無法與B類人共處的: 理念不一樣,學習能力不一樣,目標不一樣。所以如果對新員工的質量降低了要求,必然會對A類員工帶來不小的影響,所以要少招人,招對人。

公司是員工的家,員工是公司的家人。雖然很多公司掛出了類似的口號,但也只是口號,這甚至比沒有這個口號更糟:這個公司只會說說而已。公司首先要對員工表現出家的感覺:環境舒適,水果自便,iMac,福利,不用刷卡,等等。最重要一點,把員工當人看,這是很基本的一點,但很多公司就是做不到,他們把員工當成資源,不去或者很少考慮他們的需求,他們的反饋,他們的任務量。

想想是誰決定了公司的未來,是員工啊。他們是人,他們需要被尊重,被認可,被關愛,而這些又能促使員工進一步去提升自己,去爲公司創造更多的價值。這纔是良性循環。領導們問都不問員工的意見,一拍板就把事情給定了,然後讓他們什麼時間之前完成,這不是扯淡嘛。

作爲一個技術人員,當然希望到一個技術主導的公司。這樣的公司國內有,且數量也還不算太少。但有自己理念的,有家的感覺的,技術主導的公司,就太少了。豆瓣算一個,除此之外還真想不出第二個。如果真找不到合適的,就只能自己創建一個了。

我比較喜歡yy, 這個場景在我的腦海裏出現了好多次了:在大城市的周邊,租一個大別墅,員工們如果租的房子離得比較遠,或者交通不太方便,可以在那住着。選擇大城市是因爲大城市的人才相對較多,選擇郊區是因爲清靜,空氣好,風景好,房租便宜。別墅的前面是一片草坪,搞點什麼活動都可以。

公司內部的氛圍一定要輕鬆,環境要舒適,工作區就算達不到每個人單獨一間房間,至少空間要足夠大,儘量少的干擾。可以配一塊白板,但最好在一個獨立的房間,以免打擾到其他人。

要有休閒區,如電影放映廳、遊戲室、乒乓球、K歌廳等等,總之,就是要讓員工感覺到公司爲了員工的生活做了很多努力。那如果員工花很多的時間在休閒上怎麼辦?沒有問題,只要你高質量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務。

員工把生命中的一部分時間給了公司,公司當然要給予相應的回報。對於那些對公司做出很多貢獻的更應該獎勵,這些人不光是公司覺得他們付出了很多,員工也會覺得他們獲此待遇是應該的,並會以他們爲榜樣。這樣就建立起了良性循環。

有點幼稚,有點過於理想,隨着時間的流逝,閱歷的增長,肯定會有部分變化,真希望在不遠的將來多看到那樣的公司,那裏是理想主義者的天堂。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