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網到底是怎樣的?/看虎嗅CEO李岷--媒體人葛甲的觀點

                        以下是媒體人葛甲的在微信圈發佈的文章:

                                       題目 --虎嗅其實是這樣的

                                                                                                  

見李岷第一面和第二面的時候,我稱呼她爲李總,她說叫我李岷,我就叫李岷了。但她稱我爲葛老師,我並沒叫她改口,這給了她日後用老師這個詞埋汰我的小小口實。今後陌生人來訪,30歲以下的請叫舅舅,30歲以上的請叫葛總,開個玩笑。

 

在媒體業整體低迷的時候,虎嗅出現了,上線沒幾天就被收錄到hao123的什麼小清新欄目裏,再沒幾天就整個百度新聞裏到處都是虎嗅的鏈接,再沒幾天就獲什麼新銳獎,好不風光。最初我是很喜歡虎嗅的,畢竟形式和風格有些創新嘛,力推犀利風格,而且對我寫的質疑阿里的稿子很感興趣,幹嘛不喜歡呢。

 

我是蠻佩服李岷的,虎嗅上有我一篇稿子,原名叫“阿里巴巴架構調整淡化淘寶”,稿子交到李岷手裏後,第二天頭條出來的是“淘寶沒有了,爲何……”。這個標題增加了多少個訪問量我不知道,反正我看李岷是滿意的,幾百個分享,回覆無數。我願意把這篇文章90%的功勞算到李岷頭上,我寫的不好,標題起的好。

 

可是時間長了,問題就出現了,虎嗅對阿里稿子的喜愛,隨着形勢變化而出現調整。一段時間後,虎嗅和阿里打得火熱,不再去我博客上收質疑阿里的稿子了,卻反而出現很多阿里軟文。我倒是心裏很坦蕩,這是阿里要投虎嗅吧,有個大金主,對虎嗅來說也不錯,我就自覺點別湊熱鬧了。

 

有些別的網站收了我質疑阿里的稿子後,過一段時間會來打招呼,哥,阿里公關部過來協調了。我說兄弟,去跟他們談吧,爭取給自己要個好價錢。我絲毫不覺得這是什麼大問題,新聞媒體都要生存,如今環境這麼不好,不能苛求人家因爲價值觀跟你站在同一條戰線。質疑阿里是我一個人的戰爭,我願意當那個可笑的唐吉坷德,但絕沒理由讓別人陪你一起向風車進軍。

 

直到我離開後,我還是希望虎嗅能越來越好的,李岷在傳統媒體有些名氣,希望她能把這個地位平移到互聯網。但觀察久了,我卻發現一些問題。虎嗅的黑稿太多,幾乎每個知名企業都會受到其騷擾,最有名的一次是盛大文學的侯小強向虎嗅開炮,再之後是虎嗅與新浪微博發生的戰鬥,這都是玩炸了的。有一次我看到虎嗅上面一版都是蘇寧的負面,蘇寧沒搭理他們;還有一次是密集黑攜程;還有一次假借匿名人發佈有關即刻搜索鄧亞萍的負面黑稿,這樣的事情屢屢出現,我這裏的企業投訴和抱怨也積攢了不少。

 

經過我多方打探,反覆覈實,才發現虎嗅的商業祕密。虎嗅相當於一個被包裝出來的明星,明星本身是很少碰錢的,經紀人去收錢。虎嗅黑了企業之後,沒多久其經紀人就會找上門去要錢。有的企業會給,有的企業不不肯給。但是這類事情做多了,不會不留下痕跡,這是業內心知肚明的事情。虎嗅網也不必就這個問題進行狡辯,以免我爆出更多證據,把你們身後的人揪出來。

 

虎嗅這一年來做的事情,基本上與兩件事有關,一是賺公關費和年費,二是找投資。一方面又要錢,一方面又要維護形象,讓投資方感覺其大有前景,怎麼平衡呢?既當了婊子又立個牌坊。虎嗅手底下忙着收錢,嘴上卻一定要唱高調,反軟文,反公關什麼的,就連記者一點可憐的車馬費都被他們盯上了,虎嗅編輯(沒證的)潘亂前天在朋友圈發了這麼一條微信:科技圈的號的聯合,名字最後都是一樣的,軟文聯盟,企業車馬費的新通道對此我不予置評了,各位看官自己判斷吧。潘亂,我可記得咱們經常在會上相遇啊,車馬費都沒收到?虎嗅網的廣告價值,那幾個廣告位,用腳趾頭都能算出支撐不了這麼大一團隊嘛,靠什麼活着啊,難道跟舅舅我一樣靠工資麼?

 

無恥的事情一件件,虎嗅投入幾百萬,幹了一年把估值弄得高高的,想讓阿里接盤,阿里不傻,遲遲不接,但是事情你得先給我幹着。最近可能阿里的投資黃了,上週李岷破天荒跑到3W咖啡館去了,幹什麼大家都清楚。於是虎嗅上又出現更多捧微信踩阿里的文章,捎帶腳再把可憐的新浪微博黑一黑。無恥不是這樣的,想認乾爹不成也不能踩回去嘛。阿里是我這種理想主義者的獵物,請虎嗅把你那臭手拿開。

 

虎嗅的上位,無非在於其公關價值而非廣告價值,被記者拍到李彥宏在兩會上看虎嗅,又編造個馬化騰也來看虎嗅,於是公關們趨之若鶩,百度新聞等各項資源大開方便之門,不就是這麼上位的麼,已經身經百戰了又何必裝清純呢。虎嗅網的經紀人到外面見投資人時不就最愛說一句話麼:別管虎嗅最後怎麼樣,保護費還是能收得到的。狂妄吧,互聯網發展20年了,科技公司靠什麼活着呢?理想和信念。這個大環境總有你躲不過去的敲詐勒索,但現在敲詐勒索已開始走向民間,由傳統媒體人操刀了,是反抗還是從了,你們自己看着辦。

 

兩年的時間,很多業態會發生變化,媒體人走向互聯網,帶來了專業深度,也帶來了很多傳統媒體腐朽沒落的那一套。虎嗅網所做的一切,專業深度沒看到多少,黑乎乎的東西倒是聚集了很多。傳統媒體人在進軍新媒體的過程中,缺乏一個淨化的過程,也缺乏自我反省。到了互聯網上,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自己要有個清醒的認識。千萬別一不留神,成爲網絡黑社會,看似風光無限,實則一觸即潰。

                         最後送虎嗅網一句話,人在做,天在看,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以下是虎嗅ceo李岷的在虎嗅網發佈的文章:

                                                       題目--虎嗅是那樣的?

                                           

有一段時間沒寫文章了。但由於這兩天某位作者(我到現在也尊稱其爲“老師”)在微信朋友圈接連撰寫對我個人及虎嗅網的揭批性文字,很多朋友轉來向我求證、問我怎麼回事,我想我最好還是說一說。

本來,如果只是涉及到對我個人行事與性格的評判,我個人以爲不必迴應——甚至我認爲,當旁人把一些確實發生過的事實(比如,我的確在一年前去登門拜訪求結識過該作者;比如,我的確是就他寫的文章與他進行過交流)用一種奇怪的、妄斷的邏輯拼湊,加諸我頭上時,我也不必迴應。因爲任何一個人,世界本來對他她就會有多種角度的看法與解讀。當某種(我認爲的)誤解發生,我只會跟我身邊的人、在乎的人、我認爲還可以交流溝通的人去溝通,沒必要去向全世界解釋、或者與某種說法PK抗爭。

所以當這位作者發出第一篇——更多是針對我個人行狀的“揭批”時,我有心一笑而過;就算他在文章裏說虎嗅是“軟文平臺”,我也不打算去迴應了——這說法存在有時,我們不可能每冒出一次此類說法,我們就去跟人家解釋一遍虎嗅不是?

但是,這位作者在第二篇裏繼續對我及虎嗅網進行追溯式描述。我看了下,大致邏輯是說:我利用他、鼓動他去寫批評、唱衰某家知名公司的文章,然後跟該公司達成交易後不再跟他交道。

這樣的描述與定性,如果我再不出面予以迴應,會直接影響到很多對虎嗅網不太熟悉的作者、公司對虎嗅的看法——虎嗅真是這樣的?

關於虎嗅是哪樣的,關於虎嗅如何看待作者、公關、公司,我個人在一年前的《對虎嗅三類相關者說》以及《我們既不是X粉,也不是X黑》中,早有說明。那些原則與態度、價值觀,到今天沒有變過。

節操這詞兒是模糊的,原則卻可以標示。在此,我再把那兩篇文章裏“虎嗅如何對待作者及公司公關”的一些原則與立場提煉出來重示下,並在這一年來的實踐、經驗教訓基礎上,予以一些補充:

1、我們評判文章、決定發佈與否的標準是:內容是否屬實、邏輯與觀點是否經得起專業推敲、話題是否確實是業內重要;是否存在替某家公司(人)吹噓誇張同時刻意嘲諷、惡意攻擊該公司(人)對手的傾向(如是則不發);匿名爆料文章,我們作爲發佈方是否掌握作者信息甚至動機。

2、我們對所有公司的基本態度還是那句話:我們既不是X粉,也不是X黑。沒有哪家公司是完美的,媒體自媒體的批評與鞭策是一個商業機構及商業社會不斷完善的重要力量;但我們並不欣賞那些脫離商業產業事實與邏輯的非理性評判。

3、尊重作者的獨立判斷,鼓勵作者的獨立判斷,保護作者的獨立判斷。只要作者發表在虎嗅平臺上的文章,如果虎嗅受到公關壓力,我們的做法是:①如公司提出要求,徵求作者同意後,我們會把作者聯繫方式給公司,讓二者直接溝通;②如果作者不願意面對公司,我們會如實向作者轉達公司對文章的意見,將一些合理性意見建議給作者,經作者同意後,對文章重新修訂或者刪除。③我們絕不會鼓動與指導作者去寫所謂“黑”任何公司的文章,也絕不會在發表了某篇文章後,不經作者同意、不向作者先行通知,即單方面對文章予以刪除;更不會與任何公司達成默契與交易,將任何作者列入“黑名單”。

4、虎嗅目前與公司的利益關係,除了線下活動的合作(比如我們要嚴重感謝我們本年度F&M創新節的主贊助商:百度!),主要體現在虎嗅網站內右側的“贊助內容”區。有興趣的公司機構,歡迎來郵件至[email protected]詢問具體事宜。我們根本不掩飾對金錢的熱愛。

上述原則與立場,請1000多位已在虎嗅上發表過文章的作者、未來更多的作者監督,請讀者監督,請業內監督。如有做得不對不符的地方,我與我的團隊願虛心接受批評。

這一年多來,虎嗅得到了外部很多關注關愛支持,來自作者、讀者、用戶、客戶,在感恩節的今天,要向大家特別緻謝感恩。同時我承認,虎嗅還有很多很多不足,大家的意見與鞭策對我們非常可貴,歡迎各位隨時通過[email protected]抽打我、提醒我。

下月——12月22日在國家會議中心舉辦的虎嗅F&M創新節(即題圖海報所示),會是虎嗅迄今最大一次線下活動,對所有虎嗅作者免票。非常期待大家在那個場合聚聚。虎嗅團隊爲這個活動付出的所有努力,都是希望來參加這個Party的人,都能發現一些好玩兒的東西、感受到新鮮的信息與靈感、結識到一些值得交往的新朋友。
是的,少發微信朋友圈,多和朋友見見面。:)

                                   感恩節快樂!

                                               一些觀點:

  從楊致遠創造雅虎的那一刻,免費、開放、自由的互聯網的運營模式誕生。但是支撐一家互聯網公司的運營的各種成本總是需要有人去買單。從廣告市場幾千億的當量倒是可以分一塊蛋糕,但發展到現在,能拿到大額廣告收入的公司,除了BAT、sohu、sina、360等這樣的大公司,其他的小互聯網公司難!可是怎樣生存呢?1.前一段時間反盜版聯盟力打的百度模式-即一羣小公司背靠百度用盜鏈播放視頻,通過廣告點擊創造分成收入。2.遊戲,不多說,各種玩家砸錢唄。3.會員VIP年費(如tencent的黃、紅、綠、、、鑽石。迅雷會員等等)。4.其他...呵呵(如上等)

     希望互聯網有更多公正的平臺,不偏不倚,創造更多的中立的有價值的文章,而不只是抹黑、軟雕飾的軟文。至於誰說的有理,只有自己判斷了,不過利益、生存的問題是一個不得不提的大問題,只要能從這些角度分析,誰對誰錯一目瞭然。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