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充分藉助互聯網自學

以下從知乎轉載

正文

首先,一個人自學,很難。這個難,不是難在學習途徑和學習工具,而是難在沒有考試,沒有人來檢驗你的成績。考試雖然是一個萬惡的東西,但是任何事物都存在兩面性。考試的優點就在於,它能夠告訴你此刻應該學什麼。爲什麼有的人一晚上就可以背下整本書?因爲有考試。只要有考試,就一定有重點;沒有考試,也就沒有重點;因爲沒有重點,所以全是重點。這就是爲什麼經常有人問“我想學習XX學,請問有什麼建議”、“自學XX學,應該怎麼開始”之類問題的原因。他們尋求的所謂建議,實際上就是希望有過相同學習經歷的人,能夠給他們畫出一個重點,否則就不知道應該如何開始。

其次,自學是一個非常枯燥而且漫長的過程。你花三個月去鑽研一個領域,不會覺得自己有什麼提高。但是你花三個月去鑽研一個領域,肯定會遇到自己難以突破的瓶頸。許多人走到這個程度就放棄了,因爲他們會開始懷疑自己,動搖自己——這是我真正的興趣嗎?我的天賦是不是不在這兒?不然爲什麼我學得這麼困難?要不然嘗試一下別的領域?說不定會有新發現——於是,他們從一個領域跳到另一個領域,然後再次重複以上過程……

學習遇到瓶頸,其實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就像一個奔跑的人,遲早會撞到阻擋自己前進的牆壁。如果遇到牆壁就轉彎,遇到牆壁就轉彎,那你跑一輩子也跑不出這間房子。所以,無論你面向何處,你要做的就是想盡一切辦法,翻越自己面前這堵牆,千萬不要轉彎。牆內和牆外就是兩個世界,業餘和專業就是一牆之隔。

所以,自學的第一步就是要解決這些問題。具體的解決方法,基本可以概括爲以下四點:

一、制定計劃,設立目標

計劃是長期的,目標是短期的。無論學習什麼,你都要先制定一個長遠的計劃。計劃之下,再由多個短期目標組成。也許你的計劃制定了三年,但是卻只執行了六個月,可是如果你不制定計劃,那你也許就只能堅持三天。一個人如果沒有具體目標,其實很容易受到內外因素的雙重干擾而放棄。絕大多數人的半途而廢,起因都是自身的迷茫與浮躁。因爲他們空有熱情與想法,但是缺少計劃與藍圖(具體參考我的另一個回答《人一般爲什麼浮躁?》)。

【長期計劃】

以一個三年的學習計劃爲例。你希望自己三年後在該領域能達到一個什麼樣的水平?你這三年內要閱讀該領域的哪些書籍?你這三年內要掌握(指不必查閱)該領域的哪些知識?你在三年後將把這些知識用在何處?有沒有衡量自己學習質量的標準?諸如此類。

要把計劃列成一個詳細的清單,而且要註明時間和完成期限。如果有兩個人一起學習,相互監督就最好了。

三年後,這個學習計劃到底能不能完成,其實並不重要。它只是一個方向,告訴你,此時此刻你還有多少事情沒做,讓你一刻也別閒着。而這個學習計劃的核心,也就是它的關鍵之處,在於你全力以赴地執行了多少?是不是真的學了?是不是真的懂了?是不是真的會了?如果是,那這三年的時光,你賺了!

【短期目標】

1、細化制

把一個三年的學習計劃,按照某種規律(邏輯、類型、階段等等)分成三份,安排到每一年,然後再把每年的學習內容細化,安排到每一個月。因爲一個月有三十天,所以可以把一個月分爲三個週期:第一個十天,第二個十天,第三個十天,十天就是一個週期。確定這個週期學習什麼,下個週期學習什麼,以此類推。

最後再畫一張每日工作表,自己每天晚上計劃一下第二天的學習內容。看自己每天能用多少時間來學習?如果是兩個小時,那麼這些時間能夠學習多少內容?比如讀幾頁書?寫幾千字?整理幾張筆記?收集哪些資料?這需要視個人情況和能力而定。千萬不要一開始就做太繁重的任務,當然也不能太輕鬆。太繁重的任務,容易出現牴觸心理。太輕鬆的任務,又很難出現效果。所以,最好是那種踮着腳尖才能夠到的程度。

2、獎懲制

短期目標的核心價值,在於清晰明確的獎懲機制。而所謂的獎勵和懲罰,實際上就是一種自我限制。

我相信,每個人在一天當中,都會出現某些頻率很高的生活習慣。比如,聊QQ,打手機,看美劇,刷微博,上知乎。這些生活習慣,如果不做就會帶來一點麻煩或者不適,但又不會造成很嚴重的影響,最適合用來當作獎勵或者懲罰。

具體方法是,先規定自己每天刷微博或者上知乎的時間總量,比如是五個小時。然後計劃自己每天至少閱讀二十頁書,一旦無法完成,則以一頁等於三十分鐘的算法,減去當日或次日刷微博、上知乎的時間。或者給自己增加一個每天運動的項目,比如每天慢跑三十分鐘,少讀一頁則增加十分鐘。如果超額完成當天的任務,就可以減去一定的運動時間,或者增加自己的娛樂時間。

獎懲制的關鍵,在於你有沒有強大的執行力,以及自我約束的能力。

可能有的人會說:“我在學校聽老師的,在公司聽領導的,在老家聽父母的,在自己家聽老婆的。好不容易有點空閒時間,學點自己喜歡的,爲什麼又把自己畫進如此累人的條條框框裏?”

沒錯。細化制和獎懲制的建立,的確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約束,甚至會產生一種潛在的壓力。但是這種輕度的壓力,正是一個人自學所需要的。興趣和決心只能帶來一時的學習熱情,習慣和計劃纔是自學的主要形式。我們的懶惰心理與拖延心理,遠比自己想象的要強大。就像此刻,可能有一千個人看到我的這篇文章,但是保存起來準備實踐的可能不到一百人,而這一百人真正能落實到行動上的,頂多幾人而已。絕大多數就是存起來,從此遺忘在電腦硬盤裏。

二、記錄分析,定期調整

【記錄】

任何學習計劃都不是完美的。尤其是剛剛開始學習的人,對新的學習領域不瞭解,往往低估眼前的學習內容,卻高估自己的學習能力。所以,需要建立一個學習記錄表,每天記錄和觀察自學過程中的一切變化。比如,你一天讀二十頁書,連續三天輕鬆完成。那是不是就能證明,你實際上還學有餘力?是不是可以從二十頁增加到二十五頁?再比如,你一開始每天學習兩小時,後來發現可以增加每天的碎片時間進行學習,那麼同樣是碎片時間,在公交車上讀書和排隊等候時讀書,同樣的時間內,哪一個環境下的學習質量更高?

記錄的重點,一定要放在時間和內容上,目的就是觀察自己在相同的時間下,如何能夠學習更多的內容,並且更好的理解。

學習記錄表可以自己繪製,也可以用《番茄工作法》的記錄表爲基礎,作幾個數據上的改良。具體情況根據自己的需求而定吧。

【分析】

學習計劃進行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我們就會面臨兩個問題:要麼學習效果明顯提高;要麼學習效果差強人意。

這時候,我們就要通過之前的記錄表進行分析。如果學習效果有所提高,那麼是哪方面的學習內容帶來的提高?如果學習效果並不理想,那麼說明這個學習計劃的內容有所問題。你要做的就是從記錄表上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如果你不能從每天學習的內容和時間上發現問題,說明你對自己的知識儲備和對該領域的認識還不夠深入,而且缺乏基本的問題分析能力,那麼我就可以認爲你沒有達到一個人自學的最低門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修正問題。

總之,這一階段就是要做一些“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工作,讓時間的價值最大化。

隨着學習程度的深入,自身的水平也會有所變化,興趣和方向也會逐漸清晰。要根據自身的情況,對計劃作出適當的調整。

三、收穫總結,定向輸出

【總結】

讀過一本書,一定要寫讀書筆記。要利用所有學到的知識,寫出一篇總結式的文章,而不僅僅是停留在畫線批改、尋章摘句的刻板方式上。筆記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思維模式去寫,千萬不要套用別人的筆記格式,那完全是本末倒置。

筆記的價值並不在於內容,你就算記得內容清晰、數據翔實,複習起來也不會比翻一遍原文來得更快。如果僅僅是記知識點的話,在書上畫線就夠了。寫筆記,目的是把書中的知識和個人的理解,兩者融會貫通,最終形成自己的想法和思路。筆記寫成什麼樣子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思考如何寫筆記的過程。這同樣是碎片知識內化爲整體知識的過程。

將寫好的筆記標註時間,然後存檔。未來複習一本書時,隨時往上面增加新的內容。

【輸出】

把你這一階段學到的東西拿出來展示給大家,一定要找到適合的平臺。可以在知乎寫回答,也可以建立一個自己的博客,也可以去一些比較有特色的論壇寫寫文章,和有相同愛好的人打打筆仗。

寫作就是一個思維整理與歸納的過秤,尤其是當你試圖說服別人的時候,這一點就會變得尤爲明顯。你在寫作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回憶自己學到的知識,並且利用自己的語言將它表達出來。你還要思考文章的結構,怎麼才能循序漸進地把一個複雜的道理講得明白,講得令人心服口服,講得讓人無懈可擊。如果有某些細節自己不知道、不清楚,爲了避免文中出現疏漏,你就會去查閱資料或者翻閱書籍,這就完成了一個鞏固與複習的過程。更重要的是,你還會發現自己有哪些短板,還需要學習哪方面的知識。這些都是一個人自學時,在孤立狀態下難以發現的。

我讀《與衆不同的心理學》時發現,科學的進步來源於質疑和修正。那知識的進步來源於什麼呢?我認爲應該是碰撞和需求。人們利用自身所學的知識,與他人進行思想和觀點上的交鋒,不僅可以發現自己的不足,還會產生新思想的火花。所以,將知識輸出的過程,就是與他人進行思想交鋒的過程。

我讀書最多,效果最好的時候,是自己16歲時,跟六位同樣熱愛日本文學的網友,一起建立了一個“竹林(取竹林七賢之意,羞愧得很)讀書會”。我們約定每週閱讀同一本書。到了星期天,七個人每人寫一篇書評,在羣裏輪流談感想。因爲害怕自己說得不好,所以每次看書都恨不得把一本書生吞活剝,把書裏的內容嚼得血肉橫飛,目的就是爲了能在其他人面前說出點兒別人沒發現的東西。雖然那時候像個傻帽,看書看得十分做作。但如今我所讀過的日本文學裏,有百分之八十都是當初硬着頭皮讀下的,而且每一本書的印象都非常深刻。

四、自我經營,時間盈利

我不得不說幾句很殘忍的話:其實在任何一個學科領域,自學的人,都很難超越科班出身的人。也許會有,但是少之又少。

那是不是說明自學就沒有價值呢?

當然不是!自學的價值極其巨大,甚至可以說,人與人最大的差別,不是他們的社會地位和收入水平,而是他們在業餘時間學什麼、做什麼。所以人們常說,你的人生取決於晚飯後的兩小時。但是這個價值,並不一定是安身立命的本事,而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一種緩慢而徹底的蛻變。有時候,自學帶來的價值,往往難以通過正面表現出來,但是卻真真切切地影響了一個人的言行舉止,生活習慣。而言行舉止和生活習慣很大程度上就是決定一個人性格與命運的重要因素。

所以,我認爲自學的本質就是管理自己,經營自己,掌控自己,駕馭自己,最後得到時間上的盈利——時間價值最大化。

什麼叫“經營自己”?

我曾經舉過一個例子:假如你的名字就是知乎的一個專欄,發稿頻率是一週一篇,關注者就是專欄的發行量,贊同數和感謝數就是讀者的反響,評論就是讀者的來信,那麼作爲專欄的作者,你該如何維護這個專欄的品牌?又該如何保證寫出高質量的內容?在大局已定(各領域的大牛)的知乎江湖,默默無聞的你如何才能闖出一片天地?你讀了那麼多書,此刻它們能幫你解決幾個問題?如果一個都解決不了,它們能否成爲你創作的素材?在實踐的過程當中,你發現自己的短板是什麼?

“經營自己”就是別把自己當作一個有主觀意識的人,而是看作一個工具。主觀意識往往會帶來許多幹擾。在主觀意識之下,你考慮更多的是“我想做什麼”,如果是一個工具,你考慮更多的則是“我該做什麼”。如果一個人不能管理自己,又如何管理別人?如果一個人不能賺取時間,又如何賺取財富?

說到底,人,終究是要學會使用自己,而不是放縱自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