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一張年輕的臉,帆軟的確很成熟

作者 | 張戈 (公衆號ID:TechECR)

帆軟有一張年輕的臉;

公司有700名員工,平均年齡不到30歲。

帆軟還有一顆年輕的心;

10萬位生態員工,遍佈全領域。

當然,帆軟也很成熟;

服務最成熟的客戶,擁有成熟的產品觀、市場觀、生態觀。

帆軟爲什麼不融資

“我就是那位經常冒充工程師,去見客戶的‘黑人’。我是陳炎,我爲帆軟代言。”首屆智數大會,帆軟公司CEO及聯合創始人陳炎如此進行開場白。智數大會,帆軟邀請超過1300位嘉賓客戶,以及合作伙伴,在數據分析和數據可視化領域,此規模會議已史無前例。

除了一張年輕的臉,帆軟的確很成熟


“帆軟爲什麼不融資?”既然是代言人,陳炎首先提出了公司的價值觀。

其實,帆軟很“自我”,雖然年輕但擁有成熟的技術觀。其拒絕泡沫期的技術,沒有熱衷和參與分佈式、語音識別等技術的“炒作”,前提是在找到成熟的應用場景之前。哪怕在此過程中,友商以技術參數爲名,在投標中設置障礙。

帆軟的市場觀也很成熟,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選擇不同的目標客戶,並聚焦用戶核心需求。其不會因爲特定市場需求,就將標準化產品“折騰”得四不像。也不會因爲友商已經將產品嫁接爲,多重新興技術的“拼盤”組合,就認爲此路線符合市場趨勢,符合用戶的選擇。

回到帆軟爲什麼不融資的話題,其實成熟的技術觀、成熟的市場觀,已經部分解釋了帆軟爲什麼不融資。當然,對此陳炎還有補充,“2017年,帆軟銷售額2.78億元,利潤接近20%。截止目前的2018年,業績增長率接近80%,預計全年銷售額將突破4億元。”

可以看出,不缺錢的帆軟,有充足的資金投入後續產品研發。而在落地執行層面,陳炎認爲,“效率比融資更重要。”目前,帆軟員工人均產值約60萬元,“提升效率就是有效合理地利用人、財、物等資源,將資源投入高效地轉化爲產品和服務。”

數據就是生產力

話題再進一步展開,如何將企業資源,高效轉變爲產品和服務。早期帆軟以最理解“中國式複雜報表”立足於市場,其後數據分析和數據可視化成爲其核心競爭力。也就是說,“理解”客戶需求,理解應用場景一直是帆軟的企業特質,也是其成熟的標誌之一。

除了一張年輕的臉,帆軟的確很成熟


延續此思路,帆軟將繼續“理解”用戶。“友商滿頭白髮,但白髮並不能證明市場閱歷。如果質疑年輕的帆軟能否服務成熟的客戶,就請到論壇中看看用戶的口碑。”帆軟行業化諮詢總監楊楊說。

天能集團,一家年產值過千億的新能源企業,其產品包括電動車環保動力電池、風能太陽能儲能電池等。當然,天能集團也是一家即將完成企業數字化轉型的企業,在國內鳳毛麟角。其IT部門已經開始依據數據分析制定決策,並引導業務部門的市場戰略。

“以IT引領業務,即IT部門要具有業務管理思維,前提則是業務數據要更快地進行可視化展現。”天能集團CIO宋銳說。

快到什麼程度?所有企業銷售數據、業務數據都可“秒級”實時推送到各類顯示終端,例如手機、電腦、顯示指揮大屏。也就是說,天能集團極致的IT驅動思維,使其必然選擇極致的產品進行支撐,而且支撐的不僅是業務系統、管理系統,還包括生產系統。“因爲對數據的實時處理能力和分析能力,天能集團首次將帆軟產品用於生產系統,與MES系統數據進行對接。所有生產設備運行狀態均能可視化呈現,而且最終實現以設備參數分析,管控每一批次產品的質量一致性。”

帆軟有十萬員工

將數據分析平臺用於工業控制領域的MES系統,可能帆軟自己也沒想到如此的應用場景。這得益於帆軟“唯快不破”的產品性能,但“唯快不破”並非其唯一的產品價值體現,“與性能、功能、穩定相比,天能集團更關注產品的易操作性。”宋銳說。

此態度並不難理解,IT與業務深度融合,甚至IT引領業務,IT部門必然以業務思維衡量產品應用。“產品簡單的託、拉、拽功能,並不是全部易用性的表現,與標準版的產品相比,我們更關注泛帆軟的‘系統插件’。”宋銳說:“帆軟是一家只有700名員工的企業,但帆軟又是一家擁有10萬員工的企業。”

除了一張年輕的臉,帆軟的確很成熟


目前,帆軟BBS已經積累了18萬註冊用戶,封貼總量達到38萬,日均UV爲1.1萬。同時,“帆軟應用市場”已經上架202款插件,月均下載量達到1.7萬,總下載量達到33萬。也就是說,龐大的生態夥伴體系,爲帆軟標準版產品之外,貢獻了豐富的插件,而系統插件滿足了用戶的細分場景應用,滿足了用戶在定製化、易用性方面的需求。

會數據有智慧

最後說一句,此次帆軟以“智數大會”爲題,聚合用戶和生態夥伴,但對此“四字”倒背如流的解讀,就是“會,數據的企業,纔有智慧。”

除了一張年輕的臉,帆軟的確很成熟


何爲“會”數據?數據的價值不是美工大於真實、彙報大於指導、噱頭大於實用、分割大於合作,甚至將數據轉變爲報表,將數據進行可視化也不產生價值,只有因爲數據引發思考,只有因爲數據,拉近了決策管理層與業務一線之間的距離,才能轉變爲生產力,才能創造出智慧。

作者簡介:TechECR,關注科技企業生態體系建設,這裏有思考、有觀點;有點頭咂嘴,也有會心一笑。創始人:張戈,曾任《商業夥伴》、《電腦商報》副總編,不碼字,不寫稿子、只輸出有質感的文章。以生態合作爲視角,研究IT產業18年,常年保持對ICT企業、IT方案商、IT渠道商保持高頻度採訪。合作聯繫:[email protected]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