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本年度最新款第三方評論系統 ——網易雲跟貼的優勢與不足

首先,我不是技術控,對軟件的理解以及系統的運用都是門外漢。我跟衆多網民一樣,平時瞭解到什麼趣事,下班後,就寫個帖子分享一下;每天在各大門戶上看到好帖子,就會在評論框下跟個帖;在留言處看到有共鳴的跟帖,就回個帖。然而在前天,一位我尊敬的自媒體大哥突然問我“網易推出網易雲跟貼,你怎麼看?”當時我楞了一下,但又不好直接說不知道,畢竟尊重大於疑惑,於是我說,請給我兩天時間,我研究一下,再回復我的看法。最後,也就是現在,我以一個網民的感受,中肯地評價一下網易雲跟貼。

爲了更有針對性,我分別體驗了友言、暢言、雲跟貼,下面筆者以一個網民的角度談一下使用感受。

友言



第一眼看到友言評論框時,感覺有點冷,幾乎看不到網友評論。友言還有一個不痛不癢的特點,只能單純的把評論分享到微博:



身爲一個網民,評論和分享是我們的習慣。對柳巖,不是,是對友言,有時候我們只想把評論連同帖子一起分享給好友,這樣以來,不僅可以把觀點全面分享給好友,而且對於網站引流也有好處。

友言整體感覺:只是一個簡單的評論框,分享不全面,沒有參與性,有點雞肋,太多需要改進。

暢言



暢言評論相對熱鬧一些,使用暢言的站點也不少,說明挺受歡迎的。跟帖的時候會顯示居住地名,讓互動有真實感,右手邊的提示框,記錄了你在暢言留下的所有足跡,只要網友在任何一個站點回復你,立即彈出提示。對網友評論起到相對積極的作用,這一點我非常喜歡,確實是一個溫暖的評論工具,比友言更人性化。



但是暢言沒有評論分享,估計對網站的外部引流不大關注,而且每次跟帖評論都要審覈,造成暢友之間的互動不夠及時。

暢言整體感覺:是一款人性化的評論工具,讓評論變得積極,讓互動變得溫暖,就是評論審覈有點嚴格,在站外分享方面需要改進。

雲跟貼





我親測了一下,通過搜新聞“老漢隱瞞年齡當保安意外身亡”,可以看到北京晨報網的評論與網易跟貼形成聚合。如果說暢言讓評論變得積極,那麼,雲跟貼直觀的評論氛圍,更能激發網民評論積極性。



在23條跟貼裏,只看到我這個評論來自北京晨報網,說明,站與站互通聚合後,即每個站點都擁有所有站點的評論流量。流量=價值,這一點對於站點的好處不言而喻。



我找了另一家報道該篇報道、使用暢言的站點——千龍網(國內知名媒體),沒有任何網友評論,對站內網民而言,不免會有點冷清。這個站點的權重和流量都不錯,如下圖:



同樣的報道,不同的評論效果,如果你是網民,會更喜歡哪個站點?實際對比如下:



兩家都是新聞站,兩家的權重相當,千龍網用的是暢言,北京晨報網用的是雲跟貼,但是後者的網站流量明顯比前者高不少。雲跟貼的評論聚合效果可以提升站點流量,僅是筆者推理,有待專家做進一步考證,但是活躍氛圍、調動評論積極性卻是站點必不可少的因素。因此,兩者對比之間,我傾向更爲實際的雲跟貼。



上圖爲雲跟貼站外分享,友言只是單純的分享評論,暢言沒有這個功能,而云跟貼在這塊做到很到位。評論跟帖子鏈接同時分享到站外,對網民而言,可以讓好友全面瞭解分享信息,從而起到積極參與的作用,對站點而言,可以把站外流量引到站內,從而起到提升流量的作用。

我對雲跟貼提出兩點不足:第一,被隱藏的蓋樓一旦打開就不能再收縮。畢竟站點經常出現20層以上的蓋樓貼,如果有收縮鍵,看完評論後點擊收縮,繼續看下一條跟帖,會降低視覺疲勞。第二,雲跟貼應該借鑑一下暢言的回評提醒功能,有助於網民之間及時互動,畢竟過了互動興奮期,基本就涼在那裏了。

雲跟貼整體感覺:網民的眼暖是達到了,但是在心暖方面有所欠缺,如果在心暖方面再加把勁,雲跟貼的評論氛圍就會如虎添翼,更上一層樓。

前段時間“藍瘦香菇”一詞,火遍大江南北,不僅網友追捧,連娛樂節目也紛紛效仿,不亞於曾經的元芳體。藍瘦香菇只是廣西本土一句普通的方言,居然會引發千萬人的追捧,而這種奇怪的現象被稱作梗文化。

雖然網易跟貼不是唯一的梗文化發源地,但卻是主要且集中的梗文化發源地。梗文化由網民製造、追捧、效仿,同時又滿足了自己的新鮮感和娛樂感,這就是當下網民的娛樂心理。

網易跟貼就像一鍋煲了10年的高湯,而網易雲跟貼就像是由這鍋陳年老湯做出來的一道菜:蓋樓接龍、吟詩作對等營養基因樣樣有,再加上二樓定律、挖掘機、去年買了個表這些烹飪文化。網民可以不用第三方評論系統,但是戒不掉這種梗文化。網易雲跟貼正是繼承這種梗文化,而這正是目前其他第三方評論系統無法複製的。最後我只想說,沒文化真可怕,有文化更可怕。

來源:盧鬆鬆博客,歡迎分享,微信公衆號:izhanzhang(QQ/微信:13340454)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