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網易系擅長做產品

201628175033_456919.jpg

看到過很多文章講網易系的創業者,說來慚愧,身爲網易系,我只是個好的產品經理,並不是好的創業者。不過我倒是可以試着總結一下,爲什麼網易系的產品大都做得不錯。

2006-2012年,我在網易任職5年多,從門戶調動到杭研,從內容總監到產品總監。本文所述,多是這5年在門戶與杭研的見聞。

和大多數人的想象不同,網易系擅長做產品,和丁磊的關係很小。或者說,丁老闆對於網易產品最大的貢獻,就是高度分散的權力結構。

網易的大部門分爲“遊戲、郵件、北京門戶、北京有道、杭州研究院”。雖然丁磊到處插手,但這幾個部門的大BOSS纔是真正的實權派。在具體的業務管理上,他們又比較放權給中層。

爲什麼網易系擅長做產品?最大的原因就是“中層話事”。由諳熟業務,比高層更年輕,更懂用戶市場的中層來掌握做產品的實權。只要高層同意立項,目標和方法都由中層來制定,高層插手不多,甚至許多立項也由中層來推動。而丁磊好奇心旺盛,到處插手,以至於精力分散,實際上搗不了多少亂。當然他插手那陣子也會雞飛狗跳。

內部有句至理名言:多拖一下,丁老闆的要求多拖一下,他隔天就忘了。

在大公司做好的產品,一定是自下而上,而不是自上而下的。60後70後年紀大了,活在自己的小圈子裏,絕大多數並不瞭解用戶,不瞭解2010年後的產品市場,既不懂產品,又有宏大的追求。讓他們來管產品,尤其是管創新產品,一抓一個死,早死早超生。

第二個原因,是網易內部幾乎沒有KPI文化。

我在門戶,在杭研的5年多,都沒經歷過KPI文化。立項是要報目標的,最後沒完成,也不會把你怎麼樣。產品做得好與壞,主要靠產品經理的內心熱情來驅動,不靠金錢驅動,更不會爲了完成數字而打亂節奏,頻出茅招。

KPI這種東西,只能刺激執行力,對產品的創新與品質都是一劑毒藥。成熟的業務體系用KPI管理是可以的,善變的新業務也上KPI,那就是自掛東南枝。

第三個原因,是網易沒有產品大戰略。曾經在郵箱和相冊上作大投入,也嚐到了甜頭,但泡泡與易信負於騰訊,博客與微博負於新浪,2010年後,舉公司之力的產品大戰略多嘗敗績。

丁磊更像是一個商人,而不是互聯網冒險家,賭性不重。新業務一旦進入資本層面的燒錢競爭,他就會斷然放棄。2008年不參與團購大戰,2009年不參與視頻大戰,2011年不參與雲盤大戰,都是因爲丁磊認爲燒錢太狠,而盈利無期。事後盤點戰場狼藉,嘆一聲老闆英明。

既然不參與剛正面的燒錢競爭,網易的產品策略只能以中小投入爲主,不去赤裸裸地拼資源,便格外注重創新與體驗。再加上目標模糊,分散投資,多種幾個項目看看誰能開花,也就給了產品經理髮揮才能的機會。

第四個原因,丁磊本人是有情懷的。此處非貶義。

我在文中說丁老闆是個商人,他看見肯定很生氣,內心深處他可能認爲自己是一個文人,至少是文藝中年。(就算是,也是個神叨叨的文藝中年)同時,他可能是互聯網富豪中道德感最強,孩子氣最重的一位。再加上游戲部門高營收的支撐,他可以用“玩具”的心態來對待產品,從他的個人愛好與好奇心出發,去支持輕博客、音樂、閱讀、新聞等產品。

這樣做好的一面是營收壓力小,自由度高,壞的一面是資源投入不足,2014年還聽到老同事對此多有抱怨。畢竟既不賺錢,又沒有清晰的市場生態戰略,指望公司猛投錢不大現實。但也正是這種相對放鬆的管理環境,不着急賺錢的平和心態,更容易激發創造力,做出好的產品。

我2006年加入網易,發現這家公司風格奇特。外人罵自家公司的時候,新浪搜狐騰訊阿里百度的員工多有不忿,而網易員工怡然自得,甚至自黑成癮。所謂對網易的歸屬感,往往是對獨立思考,獨立人格的歸屬,並非依附於一家公司一個老闆。網易門戶重文人氣質(品位好),杭研和有道則有濃厚的工程師氣質(研發強),這些企業文化來自丁磊選定的公司高層,再由高層選拔中層,中層選拔基層,一層層傳遞下去,構成做好一款產品的團隊基因。

所以網易在職和離職員工擅長做產品,也是有跡可循的。團隊本身就擅長這個,在不強調KPI,不急着賺錢的大環境裏,有許多興趣驅動的產品項目練手,由諳熟業務的中層來話事,做不好產品那纔是怪事

來源:盧鬆鬆博客(QQ:13340454),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http://lusongsong.com/reed/6984.html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