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貓燒香”案凸顯IT人才選拔之弊

肆虐互聯網、造成重大破壞的“熊貓燒香”病毒案終於告破,該病毒的原始製作者李俊及另5名嫌疑人落網。這是我國破獲的國內首例製作計算機病毒的大案。
“熊貓燒香”病毒一度令互聯網談虎色變,因爲它實在太厲害了,《2006年度中國大陸地區電腦病毒疫情和互聯網安全報告》稱其爲“毒王”。以至於我國反病毒專家也不得不感慨:“他(李俊)是網絡天才。”
像李俊這樣罕見的天才緣何事先沒有被發現,以至於走上違法犯罪之路?原來,李俊、雷磊等人只有中專學歷,在我們這個以學歷衡量能力的用人機制下,他們的才能根本不被人所認可。李俊在2004年畢業後,曾多次上北京、下廣州找IT方面的工作,尤其鍾情於網絡安全公司,但都沒有成功,幾乎所有公司都認爲一箇中專學歷的人不會有什麼能力,這種錯誤的用人觀念將天才埋沒。爲了發泄不滿,同時抱着賺錢的目的,李俊纔開始編寫病毒,從而走上歧路。
1982年,我國確立的一個人才標準是:“具有中專以上學歷和初級以上職稱的人員。”但隨着社會的發展,本科生都已開始貶值,許多用人單位招聘人才,開口就要研究生。依照我們現在的用人機制,設計了上海楊浦、南浦、徐浦、盧浦4座大橋的著名橋樑專家林元培先生,也只能被埋沒,因爲他只是中專畢業。
在學歷至上觀根深蒂固的今天,許多人才只能靠偶然和機遇被發現,而更多的人才則長年被埋沒。低學歷人才很難有出頭之日,他們根本無法得到證明自己才華的機會,相反,一些高學歷的人才,哪怕是庸才也能得到令人羨慕的工作崗位。
這種畸形的用人機製造成了巨大的人才浪費。中國社會科學院社科文獻出版社發佈的報告指出,由於用人觀念和制度安排存在欠缺,僅2005年一年,我國就有2500萬人因沒能“盡其才”而無端消耗,造成的損失僅經濟指標一項已超過9000億元。
這一觸目驚心的數字促使我們不得不反思現在的用人機制。實際上,世界上許多發達國家一直都在對用人機制進行改革,以學歷衡量人才的標準早就被它們淘汰了。比如,日本以“能力主義”代替了學歷,美國把業績作爲人才評判的標準等等,這樣就能使真正的人才脫穎而出,其做法值得我們借鑑。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