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文化視野中的大學精神

    創新文化的理念是一個現代理念。在古典時代,創新是一個自在的現象。古典時代也有它的創新價值、創新舉措、創新成就。斷定古典時代的創新是自在的,既是因爲沒有創新就沒有進步,也是因爲古典時代的創新還處在一個非自覺化、非組織化、非系統化的狀態。在現代時期,創新成爲一個組織、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的命脈。創新就此成爲現代社會的理性自覺、成爲組織現象、成爲系統籌劃的事宜。而在現代創新的過程中,大學在其中所發揮的巨大作用,以及大學與創新文化的內在互動,成爲人們分析創新文化的必有視角。本文擬在創新文化的視野中審視大學與現代創新文化的關係,並藉此說明創新的大學精神與現代創新文化的內在呼應關係,以及這種關係的穩定建構對於創新文化的發展具有的不可小覷的意義。 

  一、創新時代的大學境況 

  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可以稱之爲創新時代。這樣斷定的理由,一方面是因爲這個時代的本質特徵是以創新來標誌的。另一方面,也是因爲這個時代的創新已經成爲時代的普遍現象,並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裏顯示出來。再一方面,則是因爲創新成爲這個時代組織活動的基本方式。 

  從第一個方面來看,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與其他時代得以區別開來的依據,就是這個時代是一個以創新爲本質特徵的時代。創新是人類活動的特點。在這個意義上,創新是往古今來都自然存在的事情。但是,創新在今天這個時代,已經不是一個人類活動的標誌之一的事件了。今天的創新已經成爲人類活動的本質屬性了。人類既必須在創新中獲得自己生存的基本物質資料,又必須在創新中謀求發展的各種手段,還必須在創新中尋找人類活動的嶄新空間與機會。不是創新,人類傳統的謀生方式,已經無法爲人類提供起碼的物質生存保障條件。人類必須藉助於科學研究與技術發明,以不斷創新的方式來爲數量日益龐大的人類羣體提供衣食住行的基本供給條件。同時,不依靠創新,人類傳統的發展手段,已經無法爲人類心智的成長、智性空間的拓展、以及以智性的拓展爲人類開拓嶄新的活動領域提供相宜的手段。人類只有以不斷進入新領域、開闢新天地、尋覓新方法、找尋新工具的創新性活動,纔可能爲人類的發展提供足夠的手段,而防止發展手段的短缺造成的發展的遲滯。並且,不以創新的活動,人類傳統的活動領域與發展機會的獲得方式,也不足以爲人類提供足夠的生存與發展可能了。這方面可以切分爲兩個方面來觀察:其一,傳統的農業活動、手工業方式、以及思想的生產方式,都已經無法產出新的機會與空間。其二,傳統工業產出所依賴的那種“硬化”方式,也不足以提供給人們以足夠的組織活動空間與參與組織生活的機會了。人類必須在創新的活動之中,爲自己打拼出新的世界。這個以打拼出嶄新世界爲目的的當今人類活動方式,就是顯示創新之爲今天時代特質的最鮮明特點。 

  就第二方面來分析,今天的創新已經顯示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而不只是某個領域、某個時期、某類事件、某些階段的事情。在人類的精神生活領域,創新的精神理念已經不是古典社會中某些先知先覺的人士的“突破”性觀念,1 而是社會公衆都廣泛認同的普及性觀念。人們普遍意識到,在我們的內心深處自覺接受創新的理念,已經不是表明自己思想開明、思想新銳的方式,而是我們不被這個創新時代淘汰的起碼要求。因此,歡迎新的觀念、接受新的思想、消化新的理念、改變舊的思維方式,就此成爲人們的理性選擇。曾經以保守來顯示的人類精神氣質,在今天已經將“保守”二字改寫爲“創新”二字了。在精神生活的世界裏,顯示今天人類精神氣質的活動,不是對於既有觀念的捍衛,而是對於創新性觀念的極力尋求。爲此,人類在哲學、歷史、文學等等人文領域的創新,成爲人類精神生活的觀念形態創新的理論標誌;人類在法學、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人類學等等領域的探索,成爲人類改進自身活動方式的理論求索。而從解放政治到生活政治的轉變,則構成人類精細地組織日常生活世界的創新活動的標誌。同時,人們是日益組織化、制度化、規制化的集羣活動領域,顯示出以組織創新、制度創新和集體選擇創新謀求人類活動高績效的共同特徵。在現代性主導的社會生活中,人類的組織化活動已經徹底替代了分散的個體或家庭活動方式,這種活動方式的組織性籌劃,是人類活動前所未有的。因此,組織創新就成爲組織重組的必然狀態。從組織活動的人性假設由X假設、到Y假設、再到Z假設的變化,就象徵性地顯示了人類對於組織中活動的人類本性認知的創新與優化。而人類組織結構上從線性結構、到複合結構、再到矩陣結構的演變,也顯示出人類對於組織結構形式的不斷創新性改良。至於人類對於組織成本與組織績效之間關係的深入系統求解,以及由此顯示出的巨大效益,則顯示出組織化時代人們對於創新的執着與收穫。從制度化的角度來看現代人類生活的創新,更可以顯示出這個以創新標誌的時代特質。人類從君權神授的統治形態,演變到以道德作爲統治的有效手段,再演變到從制度安排着手解決統治與治理的難題,充分顯示出人類從制度創新視角自我審視並優化籌組其活動方式的特點。今天的制度安排,在整體的意義上講,都是創新的體現,也都是創新的結果。 

  再從第三個方面大致描述,現代創新作爲組織化的創新而非個體性的創新、作爲普遍化的創新而非偶然性的創新、作爲連續性的創新而非中斷性的創新、作爲結構性的創新而非要素性的調整,使得創新成爲各個類型的組織的存在與發展狀態。因此,組織的存在理由、組織的發展動力、組織的競爭結果,都與組織的創新狀況緊密相連。龐大的國家組織的重建、巨型的企業組織的重構、傳統的行會組織的現代再造、歷史上長期存在的學派組織的嶄新組合、傳統大學面對現代壓力的不斷調適,以及各種新型的組織(諸如非政府、非贏利組織)的急速成長,等等等等,都在在顯示出組織化生存的現代組織基本狀態,是在絕無間斷的創新中尋找到描述其存在和發展的辭藻的。可以說,在創新時代的背景中,一個組織的存在與發展,既由創新所啓動、也由創新所推動、更由創新所篩選、最後更由創新決定生死存亡的命運。 

  在這樣的社會結構情形中,大學的處境無疑只能是一種不斷改造自身、以便率先適應創新、並佔領創新先機、尋求領導創新的處境。大學之作爲現代組織的源頭之一,它絕對不可能在現代組織活動的創新處境之外,得到一片保守其初始狀態的世外桃源的特殊待遇。2 同樣,大學作爲現代組織的主要構成形式,它也絕對不可能不以自己的創新來顯示它引領組織化創新的功能。今天,無論是處於發展轉換期的中國大學、還是已經發展出相當成熟的大學制度的西方發達國家的大學,都處在一種以改革尋求競爭優勢的狀態之中,就很好地說明了創新時代與大學創新的融洽互動關係和內在一致關聯。這就是顯現一個創新時代的大學境況的最佳視角。 

  二、現代創新的大學淵源 

  從高等教育的歷史視角來看,我們知道,現代大學是人類組織創新的產物。但是,大學一旦出現,它就與人類的現代創新活動內在地聯繫在一起。從前者講,現代大學在十一世紀的產生,並不是一個偶然的事件。它是當時醞釀中的社會組織基本方式正在發生結構性轉變之得以顯示的一個必然標誌。正式對於新觀念的需求、對於新的組織形式的需要、對於新的制度設計的期許、對於新的社會化方式的找尋,推動了大學的誕生。從後者看,大學一旦產生,就與當時社會、並繼起地與後來社會的發展相互聯結,形成了大學變革、創新與社會變革、創新的緊密互動。 

  將這兩個顯示大學與社會互動關係的視角切開來看,就前一個方面分析,大學在十一世紀的產生,就是社會變革與創新的產物。這使得大學剛一降生就被打上了創新的“胎記”。大學興起的教育史考察表明,正是中世紀東西方文化藉助戰爭的衝突而發生的交匯、也正是宗教信仰加上對於希臘科學與哲學知識的依靠、以及對於新的知識探求的熱望、在中世紀城市興起的過程中,人們社會生活所發生的巨大變化,爲現代大學的興起提供了直接的諸社會條件。3 尤其是意大利的城市體系的發展,爲大學的興起提供了堅實的空間,城市的興起和發展,“在城牆內的市民們取得了與日俱增的獨立地位。他們組織各種議會處理公共事務,又組織了各種同業公會保護和管理行業;他們還利用先進的自治權使自己逐漸擺脫教會和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強加給他們的非常使人厭煩的約束。”4 教育的需求顯得非常旺盛。這個時候,大學出現了。大學的一些組織特質明顯地表現了出來:一是組織的持續性特徵,大學將自己視爲永久性的機構。二是自己的組織架構邊界得到了勾畫,它是一個保證教師和學生安全地尋求知識與智慧的場所。三是它相對獨立的組織地位得到了承認,宗教當局與城市當局都承認它的獨立存在。“最自由的也是最強有力的”城市促成了大學的降生。5 不是從農村時代向城市時代的演變,不是這一演變引發的社會基本結構的變動,大學的出現就是匪夷所思的事情。 

  當然,更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大學出現之後,大學爲社會的變革與創新所提供的深厚動力,以及這一動力機制自身在不斷的改進中爲社會持續的創新與發展所提供的廣泛支持。之所以從這個視角來審視大學與社會創新的關係,是基於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大學作爲新興的社會組織形式,它爲現代社會的組織結構方式與功能發揮方式奠定了某種基礎性的狀態。二是大學的運行,爲現代社會的基本精神價值、制度設計與社會自身的再生產提供了直接的理論營養和設計框架。三是大學所發揮的直接支持社會物質生產的巨大功用,顯示了大學與社會物質生活直接的關聯性,大學與現代國家的興盛與衰落直接聯繫在一起,這是以往任何組織形式都未曾發揮過的功能。 

  先分析第一個方面的問題。如果說現代社會是一個市場經濟、民主政治與多元文化結構起來的社會架構,那麼可以說這一架構的基礎就是在大學這一獨特的組織結構形式中尋找到支持資源的。一方面,只是在市場經濟逐漸興起、發育並走向完善的時代,大學對於自身組織形式以及基本架構的尋求和奠立,才與市場經濟之作爲規模經濟、之作爲法治經濟、之作爲科技經濟聯繫起來。不是大學對於組織狀態的探求、對於法律的深入研究、對於科學技術的深度開發,現代社會的經濟結構形式就無法獲得深厚的理論支持。而也正是市場化的導向,在某種意義上將大學引導到直接研究並影響以經濟力量帶動的現代社會的軌道上來了。 

  再看第二個方面的問題。大學在現代精神、現代制度與現代運作方式上的綜觀影響,是大學顯示它的獨特結構功用最爲鮮明的地方。恰如論者指出的,“沒有西方現代的大學,現代的工業文明是不可能的。”“在現代工業文明裏,大學是三個東西的源泉:新觀念的源泉,新知識的源泉,和新型專業人才的源泉。”6 這一斷定,是基於現代大學的三個基本功能做出的斷定。現代大學一方面需要以傳播知識來體現組織的特質,這是它剛剛從舊的、傳統的社會結構中醞釀誕生出來就帶有的組織特徵。另一方面,現代大學還必須以知識的創造來顯現自己拓展新的知識空間與知識領域的能力,這是現代大學在發展中逐漸體現出來的獨特組織功能,假如一所大學不能在知識上有獨創性的貢獻,這所大學的“大學性”就會受到質疑。再一方面,現代大學還必須以自己對於社會急需人才、尤其是實用型人才的規模化培養,來顯示自己直接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功能。大學剛剛誕生時期那種展示人文底蘊並與社會普遍風氣的對峙特性,7 在大學自身的演變中變化爲與社會的協調性相處的狀態,並以這種協調關係作爲基礎,逐漸***到社會生活的引領機制之中,而且以技術的發明和人才的培養牽引社會的龐大機器向前運行。 

  具體到現代大學所提供的三個現代源泉上,我們可以知曉,現代基本的價值觀念,諸如自由、民主、平等、博愛、法治、科學等等理念,都與現代大學緊緊聯繫在一起。現代大學是從帶有神蹟烙印的機構中脫胎出來的,8 但是它自始就具有自主探求真理的思想自由與學術自由的訴求。自由地思想與自由地追尋真理,成爲大學最足以顯示自己精神特質的方面。這種自由的精神特質最爲明確的顯現,就在大學的普遍主義精神——“關切一切、懷疑一切、探索一切,這就是普遍主義的精神”,9 這也就是自由的精神。大學的學習機制、組織的建制也具有天生的民主特性,人們在這裏平等地、因而也民主地探討學術問題,而不以強權邏輯來處理以追尋真理爲目的的學術研究問題。在制度的層面上,最爲典型地表現現代社會性質的法治,就更是在現代大學持續不斷的探討中獲得它廣泛、深厚、紮實的理論支持的。從早期意大利大學對於法律學科的高度重視,到今天大學法學院對於立法與司法的理念、制度與人才支持,這是不需要太多繁複的論證就可以爲人們明確瞭解的事情。而現代大學發達的社會科學學科對於現代社會組織的直接貢獻,早已經爲人們所熟知。政治學、經濟學、法學、社會學、人類學等等“社會科學”學科爲現代社會的良好組織狀態提供了智力資源與思想寶庫。不是現代大學的這一支持,我們就很難設想社會之得以理解、之得以發展、之得以改善的現代創新、現代“進步”。至於現代社會的科學技術進步之由大學發揮的巨大作用,也是人們所共知的事實。現代大學“產學研”的一條龍機制的建立,尤其是職業人才的專門化培養機制的相與匹配,使得技術進步與人才需求良性互動起來,從而給經濟社會的發展帶來巨大的動力。 

  最後解析一下第三個方面的問題。現代大學與現代組織、尤其是與現代國家的興盛或衰亡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大學研究者指出,“大學興起帶來國家昌盛,這不僅僅是西方現象,也是世界現象。”10 研究者認爲,意大利之所以在資本主義興起的早期階段領先世界,就是因爲十一、十二世紀現代大學的前身在意大利的興起,以及這種興起與當時意大利城市發展具有的某種一致性關係。後來英國的強盛、法國的崛起、德國的發展,也都是與這些國家的大學的迅速發達有密切的關係。當十九世紀、二十世紀的美國創新性地將英國的博雅學院、德國的研究型大學與美國自己的專業學院三者結合起來的時候,大學也就進入了一個堪稱“美國世紀”的時代,而這個時候美國的發展之領先全世界,也是不爭的事實。 

  今天大學在人類經歷的這個獨特的創新時代裏發揮的作用,僅僅只是我們理解大學創新與創新社會關係的一個重要方面。從相互對應的角度講,大學對於人類從保守時代進入創新時代所發揮的推動作用,是我們所必須全面瞭解的。而大學自身爲何具有與創新時代適宜的關係結構,也是我們所必須深入分析的問題。 

  三、大學改革的精神底蘊 

  大學憑藉什麼始終具有與現代創新社會互動、甚至牽引現代社會發展的動力呢?追問起來,大學之具有的自我創制能力、自我創新機制這一不爭的答案就自然浮現出來了。大學始終處於改革自身、創新自身的狀態之中,大學改革的精神底蘊就是創新。這正是大學得以與現代之作爲創新時代一直緊密相連而沒有鬆脫其內在關聯的最爲重要的原因。 

  現代大學在十一、十二世紀剛剛誕生的時候,就具有了脫開當時社會流俗尋求嶄新的組織機理的“先天”特性,延續至今,大學不斷改革自身的結構和功能,以求與社會的變遷相互適應並引導社會的變化流向。從這個獨特的角度上講,大學的歷史就是改革的歷史。大學改革的歷史就是大學創新的歷史。而大學的創新歷史就是現代社會創新歷史的象徵與寫照,也是現代社會體現其創新本質的重要標誌。 

  大學的改革史是一部值得以濃墨重彩來書寫的歷史。在一種改革的氛圍中凸顯的大學創新特質,從大學的改革史中得到了最好的體現。在此,我們自然無法全面勾畫大學的改革史,僅僅從大學改革史的幾個關鍵構成階段上,我們就可以得知現代大學改革史所內在充盈的創新精神。 

  一個關鍵的構成階段是早期大學奠定自己的精神氣質的時候,所體現的脫離神學氛圍與脫開社會政治制約,爲大學定位在創新的機構這一特質上的階段。這個時期,大學與已經存在的社會政治組織之間的規則博弈,成爲大學爲自己尋找組織特質的特殊處境。早期大學爲了社會發展的規範化需要,對於法學的張揚,就體現了這一尋找的特殊性。對於社會政治統治者來講,非規範的社會政治控制是他們所樂意選擇的統治形式。但是,對於一個以秩序爲訴求的規範的社會政治生活而言,法治的緊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爲此,大學如何在有效的法學理論資源上下工夫,在法治的制度設計上做到有效控制國家,就是大學在社會政治生活控制機制上得以爲現代社會的規範需求進行創新性探求的功能表現。早期的意大利大學,爲此一方面對於保存完好的羅馬法加以整理,同時對於權利的維護與權力的限制加以深入研究,而且集中思想資源對於法學的教育體制加以摸索,對於法學的修辭藝術加以強調,對於法律的實際社會政治功用加以申述,這使得早期大學對於人類社會從非規範的統治狀態轉進到規範的法治狀態發揮了極爲重要的積極作用。這是象徵大學在早期起步階段就以自己的創新爲創新時代的奠基發揮的重要作用的典型事件。如果我們再將視野拓展到人文主義的確立、邏輯與哲學和科學的聯結對於現代精神世界的重構,大學組織特質的確定等等方面來看的話,那麼,早期大學對於“現代”社會的興起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就更是鮮明地呈現在我們的面前。 

  大學自身改革與創新時代互動的另一個關鍵的構成階段,是大學在十九世紀時期對於自身特殊功能的準確確立方面的改革與探索。早期大學與其說是創新知識的機構,還不如說是傳播知識的機構。因爲處於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大學,主要還將組織的功能集中在整理與傳播失散已久的古典知識上面,羅馬法的教育、修辭學的訓練等等都可以代表這一時期大學教育的狀態。雖然說這樣對於“以復古爲創新”的“現代”的興起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是,當整理古典知識到了一定階段的時候,整理知識就不足以爲急速發展的社會提供更爲充足的動力源了。大學之作爲一個創造性研究的機構的性質就日益顯現出來。德國著名教育家洪堡對於研究型大學的申述,就再次爲大學的創新特質注入了新鮮的大學文化基因。洪堡強調“國家不應當指望大學作與國家直接利益相關的事情,國家應當抱有一種信任感,讓大學發揮真正的作用,大學不只是爲國家的目的來工作,而應爲一個更高的水平無限地發揮作用,……提供增加更多有效的源泉和力量的場所,而不應當只是受國家本身所支配。”11 這段話雖然不長,但是可以代表十九世紀大學創新的精神狀態。它顯示出,其一,大學必須保持其獨立於國家的組織的特質,不可以將大學納入國家直接控制的範疇。其二,大學必須具有長遠的戰略眼光,將知識與智慧放置到自己機構的最高最優的位置上去。其三,大學必須以自己的精深研究來闡釋、傳播有效的知識和切實的行動策略。洪堡的大學改革爲後來興起的大學改革運動奠定了精神基礎,提供了基本的思路、刻畫了有益的路徑。今天大學以分門別類而又兼縱學科優勢的科學研究來展示自然世界、人文天地和精神領域的繽紛色彩,就是在洪堡的思路指引下獲得的創新性特質。 

  大學的自身改革與創新再一個關鍵的構成階段,是二十世紀大學在面臨市場化挑戰的時候對於自己如何適應並主導市場化狀態的改革的成功嘗試。本來,二十世紀市場化因素對於大學的介入還是個別的現象,運用市場化手段經營大學,曾經是成功的大學在大學營運過程中的有效手段。但是,當大學面臨一個市場的全面挑戰的時候,當市場本身的重組對於社會的重組發生結構性的轉變的時候,市場化對於大學的營運來講,就不是一個大學營運的因素問題,而是一個結構的影響問題。1970年代以降,大學的市場化趨勢日益鮮明地體現在大學的運轉過程中。市場、政府與學術的交互影響,自此成爲創新性大學必須好的三重因素。而那些適應並創造性地開闢了大學與市場的相互關係新境地的的大學,就成爲大學創新與社會創新相互促動的佼佼者。這種勢頭,目前還是大學與社會互動的基本狀態。強烈的競爭與效益的制約,將大學推向市場,又將市場引導向大學。“消費型”導向的大學定位不僅成爲大學自身創新的趨勢,也成爲社會對於大學的基本期待。當然,大學在市場化時代對於贏利與非贏利的市場導向做出的彈性反映,又表現出大學之辯證地適應現代社會需求的精神內涵。大學在價值與功利之間、在無用與有用之間尋求着創新自身又創新社會的契機。12 面對市場化的挑戰與面向市場化的重構,大學仍然顯示出自身以靈活多變的創新來適應並引導社會創新的機構特質。這也是對於大學改革之體現大學創新精神的最爲簡潔明瞭的證明。 

  以創新爲導向的大學改革,顯示出大學的基本精神。現代大學之爲“現代”大學,就是因爲它與現代的創新精神處境相適應。而現代大學之爲現代“大學”,也是因爲它具有的創新精神所具有的普世、普適特性。今天中國大學的改革,從大學定位的重新界定、到大學體制的再次鍛造、再到大學用人制度的改革、最後落實在“世界一流大學”的建設目標上面,不論改革的着眼點在哪裏,內裏都體現出中國大學在創新的大學基本精神的引領下,創新性地重建中國大學的目的性。13 這是創新的大學基本精神在中國大學的當代運行過程中必然的投射。坊間充斥的關於大學精神討論的書籍、官方與民間對於中國大學現狀的普遍不滿、中國大學改革的緊張處境、大學重建的行政壓力與組織自身壓力、以及大學創新性引導中國之作爲一個變革社會的發展的期望,都在在推動着中國大學目前逐漸展開的改革運動,並逐漸將局部的大學改革推向整個大學範圍。2003年北京大學的人事制度改革、中山大學的人事制度的創新引起全社會各界人事的廣泛關注,就是一個具有象徵性意義的事件。14 

  四、大學創新與創新文化的重建:簡短的結語 

  簡短地歸納前述三個方面陳述的基本意涵,那就是一個創新時代,與一個創新文化、創新大學是具有一種內在互動的關係結構的。 

  創新時代、創新文化、創新大學,是三個各有指向的概念。創新時代指的是劃分出“傳統”與“現代”的時代邊際界限的特殊概念。這個時代,既從創新之作爲時代標誌、又從創新之作爲普遍現象、更從創新之作爲組織活動基本方式三個方面表現出來。創新文化,指的是創新之作爲獨特的價值理念、獨特的制度訴求與獨特的生活方式,構成的反映了“現代”文化基本精神的文化體系。這一文化體系,將創新本身的文化意涵投射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以至於創新具有了鑄造現代文化的 “能力”。創新大學,則指的是一直處在創新境地中的大學對於創新在大學運行中的價值訴求、制度安排和具體舉措的全面貫穿而形成的大學氣質。三者的指向趨勢各有不同。但是,三者的的關係結構是清楚的:創新時代註定了創新文化的出臺,創新時代的創新文化註定了創新大學的浮出水面。時代的氛圍條件爲創新大學的形成提供了外部條件。而創新大學則爲創新時代提供了內在的動力。兩者共同雕刻出現代創新文化的大體輪廓。 

  人類的創新是不間斷的。但是,以創新標榜的這個時代,如何以更爲廣泛、深入、持久且有效的創新來支持一個創新狀態,而不至於使創新的動力逐漸耗散,使創新重新歸之於保守的狀態,則是創新時代的一個難題。人類在前創新時代之所以會陷入一個或因爲客觀原因、或由於主觀原因拒斥創新,而捍衛既有的保守氛圍中,多半原因就是因爲創新本身顯示的滿足人們理想期待的能力不足。現代之所以是一個以創新來標誌的時代,多半則是因爲創新滿足了人們對於理想期待的諸種實際需求。這不是一個對於創新功用的庸俗化的證明。而是對於創新之作爲實際效用支撐着的活動之現實理由的說明。 

  今天東西方社會對於創新的積極探求,正在發揮推進社會發展的巨大效用。其間,大學的創新正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大學的人文探索對於人類精神領域的重建、大學的基礎科學研究對於自然世界的解釋、大學的技術開發對於物質生產的巨大支持、大學的體制改革對於社會變革的直接影響、大學的功用面與非功用面的恰切展示對於人類確認自身的理想與現實關係,無不發揮着導引的作用。在這個意義上講,大學的創新再次與創新文化的建設聯繫起來。當今天的創新文化顯現出重建的契機的時候,我們也可以從大學的重建中看到創新文化重建的希望之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