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件質量之企業成熟度

        最近在做一款android平板上的產品,經過兩位QT半年多的測試(用她們自己的話講已經測的快吐了)加上客戶一個多月的測試,依然是每個迭代可以冒出10來個bug,雖然有些是極其特殊的場景下才會發生的,但項目依然不能結案,已經少許delay。這讓我有對質量有一些思索,是爲序。

       那麼,我會想什麼是高質量。是不是高質量就是毫無紕漏?好像也不對,因爲這樣講的話,那麼市面上就沒有一款軟件產品可以達到這個要求了。你使用的時間越長,發現的問題會越多。既然如此,我就會想,質量是相對的,對某一個人而言的質量,對另一個人可能意味着質量不足。爲了確定質量的相對性,需要透過其定義的文字表面,發現法其中隱含的一個或多個人。爲此,我們需要提出這樣的問題:在這個關於質量的敘述背後,對應的到底是什麼人?所以不折不扣的講,所謂質量就是軟件產品對於某個(或某些人)的價值

 

       我們處在一個羣居的環境中,要想真正解決質量(或者說高bug)的問題,必須要先弄清楚我們所處的公司實際情況中,也就是常說的“事業環境因素”。CMMI有定義五種層次,依次是:1.初始層次;2.可重複驗證的層次;3.經過定義的層次;4.得到管理的層次;5.經過優化的層次。

        對應到軟件企業的分類,我們可以此次定義爲:

          1、反覆無常模式;

          2、例行公事模式;

          3、駕馭自如模式;

          4、未雨綢繆模式;

          5、我也不知道該叫什麼,就叫極樂模式吧。

 

        經過我十幾年的從業經歷來看,國內大多數小的ISP都屬於模式1——即反覆無常,尤其是十幾或幾十號人的公司,在這類公司中,最容易出現一個主程或重要程序員搞定一切的情況。這類企業最明顯的特徵就是“作坊式”。

        在模式2企業中,領導、主管會制定一些規章制度,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都運行的不錯。只是遇到一些棘手的問題時,情況就失控或者變得糟糕了。我的理解是,在一整套制度下,基層員工們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心態把事情完成;主管們更多的是依靠命令式

        模式3階段的企業與模式2階段最本質的區別是有稱職的主管,他們不簡單的依靠手中的權杖,他們依靠的是理解;這些主管們有更爲純熟的技巧和更加豐富的經驗。其制定了一整套工作規範和流程,得益於這種良好的基礎,它們可以持續不斷地運轉,而且其中的成員相互理解。模式3階段,會利用到各種工具,而且會很好的利用。

        模式4和模式5國內可以說是極少,那些已經達到了CMMI5級的軟件企業實際情況也不一定能做到“未雨綢繆”。

 

        所以,公司與個人要有與自己身份對等的期待,做好分內的事情。在模式1與模式2企業中,談什麼0 bug、高質量,基本上是癡人說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