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化是“雲計算”關鍵能力

目前許多企業都已將包括CPU、內存、I/O、存儲、網絡在內的數據中心設備進行了虛擬化,如何更好管理和利用這些虛擬的和物理的資源,則成爲“後虛擬化時代”——即數據中心異構虛擬化時期客戶急需解決的問題。
 
11月13日,IBM在珠海召開了“智慧的地球之動態架構高峯論壇”,着重闡述了其在基礎架構領域變革的創新思維,提出基礎架構步入雲計算的三大方向——後虛擬化、工作負載優化和服務管理,並特別分享了來自電信行業客戶在實踐動態架構中的最新經驗。
 
“市場已經改變,各行各業用戶都提出了對動態架構的需求。對於我們來說,動態架構絕不是短期口號,它將影響到我們的產品開發,我們以後的新產品都將圍繞動態架構。而實現動態架構中除了硬件,還有許多系統軟件方案,目前這些方案的成熟度已經足夠幫助客戶建立動態架構。”IBM大中華區副總裁、系統與科技部及渠道事業部何國偉表示。
 
系統軟件助力“後虛擬化”
 
在IBM看來,虛擬化是未來雲計算架構的關鍵組成模塊,而衡量一家IT企業的“雲”能力的關鍵也正是其虛擬化實施能力。
 
目前許多企業都已將包括CPU、內存、I/O、存儲、網絡在內的數據中心設備進行了虛擬化,但如何更好管理和利用這些虛擬的和物理的資源,則成爲“後虛擬化時代”——即數據中心異構虛擬化時期客戶急需解決的問題。
 
IBM系統與科技部大中華區總工程師陳國豪告訴記者:“以前提到虛擬化,我們會聯想到服務器、存儲、數據中心的虛擬化,但現在我們更加註重支撐雲計算、實現跨平臺的虛擬化,比如一個應用如何從Power系統在不停機狀態遷移至另一個Power系統上。”
 
據悉,此次IBM推出的全新企業用VMOontrol產品與IBM Tivoli軟件一起使企業首次實現對各類IT系統和虛擬技術的統一控制。採用了被稱爲“系統池化”的方法,VMControl允許將IBM物理和虛擬服務器整合起來作爲一個整體來管理,並跨越UNIX、Linux、大型主機、x86等多個平臺以及存儲系統和網絡。它能幫助企業的數據中心簡化複雜的管理功能,並更好地分享和優化關鍵資源的使用。
 
“系統軟件方面的成熟,正是現在我們的虛擬化與過去不同的地方。類似VMControl之類的系統軟件的功能比一年前成熟很多,而我們系統與科技部也特別成立了一個獨立的系統軟件部門,全球每年將有30億美元的投入進行運作。未來人們將會看到IBM硬件部門推出很多與系統軟件相關的解決方案,因爲我們相信解決客戶的需求不僅僅靠硬件,更需要很多軟件功能。”何國偉表示。
 
滿足多層次工作負載需求
 
新興應用不斷涌現,客戶需要優化的基礎架構來滿足不同工作負載需求,而不同的工作負載,如關鍵業務處理、商業應用、高性能計算分析以及Web協同應用等,只有運行在適合的系統平臺上才能發揮最大效率,並確保今後業務的順暢發展。
 
在此方面,IBM一直堅持以工作負載優化方法進行系統設計、管理和交付,通過高效率、高可靠和易部署的系統來滿足客戶不同的需求。
 
“我們會從多層次看用戶的需求,例如某些工作負載需要高的基礎架構,有的工作負載需要綠色節能的平臺,有的應用需要很高性能的平臺。同時我們也會推出一些更優化的系統,例如Smart AnalyticsSystem——我們將軟件、服務器和存儲結合起來變成一個系統,也爲今後的升級進行優化,適應工作負載的需求。”陳國豪介紹說。
 
軟硬件合作的服務管理
 
“利用高度可視化、可控化和自動化,IBM服務管理能夠確保IT和業務服務的一致性,降低成本,提高生產效率。”陳國豪表示。
 
IBM此次發佈了涵蓋三個方面的服務管理解決方案:第一,行業融合型服務管理解決方案。它是專爲各行業量身定製的集成式企業資產和IT資產的管理方式,通過集成服務中心和支持部門,能夠保證業務與IT完美融合,量化管理和連接具備智能分析能力的IT設備和資產,從而優化更加智能的服務;第二,數據中心的服務管理解決方案。通過集成的系統、服務和能源管理,他能幫助企業實施面向物理和虛擬架構的集成式自動化和管理,滿足更加靈活的交付選擇、自助服務門戶以及請求驅動型供應,提供通用的可視化、導航、安全性、數據模型、報告和流程自動化平臺;第三,服務生命週期管理解決方案。從2005年建立主備級容災系統,到採用雙中心容災方式,再到目前的三中心容災,山東移動的容災項目正逐步走向完善。
 
山東移動災備實踐:從“主備級”到“雙中心”,再到“三中心”
 
自2002年開始,山東移動爲應對突飛猛進的用戶業務數據,將BOSS系統進行了集中化管理,以求提升系統的管理與擴充性能,同時也將災備問題擺上桌面——如何保證業務的連續性和系統的穩定性。
 
對此,中國移動山東公司賬務中心副主任崔可升告訴記者,山東移動在容災備份方面經歷了三個階段——2005年建立主備級容災系統,2007年建立雙中心容災系統,而今年開始建立基於三個物理中心的容災信息系統。
 
據瞭解,2005年建立主備級容災系統的時候,山東移動將所有業務全部遷移至新中心,並對原有系統升級改造,由此形成一個主備級的容災系統。但考慮當時容災系統的單一性,對於能否按時完成數據的備份和恢復將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於是在2007年,山東移動在原來主備級容災基礎上,實現雙中心容災方式。而隨着近年山東移動用戶數量的急增,“雙中心”雷要承載的業務量也越來越多,爲確保系統數據安全性,建立第三個數據中心的想法也便由此萌生。在2009年,山東移動完成了基於三個物理中心的容災備份系統。
 
在後期容災系統建設中,山東移動大量採用IBM的先進設備,比士吐機均爲IBM高端機型Power595。“我們對購買的大型設備進行了動態調整,像切蛋糕—樣分成一小塊一小塊,當某一業務需求大時可以動態調配資源。但如果沒有虛擬化等技術的配合,我們很多想法都是無法實現的。
 
(原載於《通信世界》2009-11-30 作者:張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