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浪潮之巔第二版-AT&T、IBM

寫這本書要寫說的不是IT公司的故事,而且要透過這些故事說明IT產業的發現規律。

AT&T,美國電報電話公司旗下的貝爾實驗室研究出的技術仍舊是現代IT技術的基礎骨架,而他的輝煌與失敗,在吳軍看來不是因爲移動通信業務和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也不是反壟斷法,而是在他最輝煌的時期,爲了短期內獲得利益,將自己分成了電信服務業務、設備製造業務、計算機業務,讓這三個相輔相成的部門分成了三家不同的公司,雖然通過上市等金融手段每一個人都賺到了錢,但是因爲技術分離,資金分離,人員溝通成本大大增加,也造成這個昔日的帝國公司被自己最初分離出去的子公司所收購。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國際商用機器公司,既IBM。我從來沒想過IBM這家軟件服務公司的全稱是什麼,就算我偶然間知道它在中國的公司名稱是什麼,我都很快遺忘掉了,因爲IBM這個名字就是它‘高端、大氣、上檔次’的代名詞,其他稱號都不重要。
知道IBM的全稱,才知道原來這家軟件服務行業龍頭國際公司,是考商用機器起家,從老沃森簡歷這家公司到小沃森將它從機械製造轉型到計算機制造,在從郭士納(誰說大象不能跳舞作者)將它僅僅從計算機制造擴展成爲計算機服務。說起來很有趣的歷史巧合是,當AT&T爲了短期獲利將自己一整套生產鏈分散短期賺錢大量現金的時候,IBM在艱難求生的時候召回自己以往的服務子公司,讓自己公司的架構更完善,而他們現在的結果也說明了一個有遠見的經營者和一羣貪婪的短期投機者在管理方針和水平上的差別
這裏講到IMB和微軟合作的時候,一句“凡是和微軟合作的公司,最終都沒有好結果”話讓我想到了在上一家公司和同事閒聊的時候談到的案例,當時那名同時針對微軟的軟件做雜誌和線下活動,前期從微軟手中賺到了大量金錢並幫微軟做了很多的工作,但隨着微軟瞭解了他們公司的流程和模式之後,自己做出了一模一樣的部門,不在給他們生意之後,他們的公司也隨之倒閉了,回想當前的這些IT巨頭公司,好像或多或少都這樣的故事,IT界的拿破崙,吳軍的稱呼很到位。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