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淡需求分析與用戶故事

     “用戶需求”這一概念並不是某個人特意造出來的詞,“用戶”和“需求”這兩個詞字面上的意思都很好懂,組合在一起用也不需要過多的解釋,誰都能明白。如今 “用戶需求”這個詞包含着十分廣泛的、模糊的定義。所有用戶需要的,用戶提出的要求都可以被稱爲用戶需求。但是其中有兩個問題需要注意:
1、試圖滿足各種“用戶需求”,最後發現衆口難調。往往在細小的、具體的功能上,我們很在意“用戶需求”。用戶說出來的要求通常是不繫統的,是想起啥就要啥。如果產品的設計者只是簡單的按用戶的要求去做產品,那麼後果是…“隱身,對其隱身,隱身對其可見…”按照這種“惟用戶需求是從”的方式做一陣子,設計者往往會感嘆衆口難調,於是很容易陷入另外一種錯誤中…
2、認爲用戶其實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如果我問我的用戶,他們只會說要一匹更快的馬。”—亨利•福特
“如果只按用戶需求來做,永遠也不會有walkman。”—很多講產品策劃的老師都這麼說

     在這個標榜“用戶價值”的時代裏,誰一張嘴都是“用戶有這樣的需求…”“…這是用戶需求啊~”或許過分嘲諷類似的說法並沒有什麼積極的意義,產生這樣的說法還是因爲我們並沒意識到濫用“用戶需求”概念的害處。

     因此用戶的需求到底是什麼就需要“用戶需求分析”,所謂"需求分析",是指對要解決的問題進行詳細的分析,弄清楚問題的要求,包括需要輸入什麼數據,要得到什麼結果,最後應輸出什麼。可以說,在軟件工程當中的“需求分析”就是確定要計算機“做什麼”,這就是用戶故事。 可以工作的軟件能夠更好、更真實的反應項目進度狀況。精力和智力所限,人天生只能關注很小的部分。

    根據排隊原理,用戶故事的不確定性是導致系統開發週期非線性膨脹的主要因素。不確定因素主要有:不確定的迭代長度,不確定的用戶故事集合,用戶故事大小差距很大,團隊成員不固定發佈時間,不固定新的需求到達時間。解決的方案就是讓一切變得確定,穩定。需要把大的任務切成類似大小的小的用戶故事。這樣就大大減小了不確定性,提高了效率。

    個小功能的完成都是一個反饋點,可以及時溝通信息。大塊需求導致很多需求的缺陷往往在最終測試的時候才發現的,如果不能及早完成,儘快測試,缺陷會越來越難以解決。軟件很少一次就做好,多次反饋以及不斷演進纔是一個真正能把功能做好的策略。溝通更加及時,有問題可以及時發現,立刻解決,而不需要過長時間的等待。

    使用用戶故事,也讓需求變得簡單、明瞭,一次很容易讓不同人同時去完成。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