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談談日誌變遷史,尋找時間的足跡

本文由“日誌易”原創,轉載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日誌就像一門藝術,本質上是客觀、個性的,但在某種意義上卻可以表現歷史在時間流程中特定一刻的靈魂……記錄着、創造着時間的足跡。日誌,可以說是時間的一種隱喻。

說起“日誌”一詞,你可能最先想到的便是日常中所寫的生活日記,記錄着每一天的大事小情、喜怒哀樂,其實,這兩者之間還有一些差別。從字面理解的話,日記就是把發生的事、處理的事務或觀察的東西寫下來的記錄,特別是指個人活動、思考或感覺的每日記錄。而日誌則是日記中的一種,多指非個人性的記錄,一般是記載每天所做的工作。專題:談談日誌變遷史,尋找時間的足跡

伴隨着人類社會的不斷髮展,日誌的形態和內涵也在進行着不斷的變遷,但始終不變的是其對時間流程中特定一刻的記錄。現在,就讓我們尋着時間的足跡,看一看日誌的變遷。

早在幾萬年前,文字還未出現,人類生活中有許多事全憑大腦記憶,但時間久了,有些事情往往會被遺忘,於是便用結繩、契刻等方式記錄信息、傳遞思想、分享經驗,這可以說是日誌最原始的形態了。此時,並沒有所謂日誌與日記之分,記錄者將狩獵過程、生存經驗等場景契刻在石壁上,後人通過查看壁畫,學習、借鑑生存之道。日誌在英文裏叫 log , log 也是木頭的意思,遠古時期的日誌就是刻木爲記。

專題:談談日誌變遷史,尋找時間的足跡

三千多年前,隨着甲骨文的誕生,逐漸出現了以文字形式記錄的日誌。我國最早對於日誌一詞的記載出自《荀子·強國》,荀子云:“王者之功名,不可勝日誌也。”荀子所言的日誌,便是由史官每日以文字記錄君主的言行於竹簡,官員們可以通過日誌瞭解到君主處理政事的具體情況。此時,史官爲日誌的記錄者,君主每日的一言一行爲日誌主體,各級官員則是日誌的使用者。
專題:談談日誌變遷史,尋找時間的足跡

到了宋代,陸游的《老學庵筆記》中對日記也有記載:“黃魯直有日記,謂之家乗。”表明黃魯直用日記記錄家事。由此,日誌與日記便逐漸走入人們的視野。據野史記載,明代大臣周忱“刊有日記十數卷,敘事略備”,這可以說得上是歷史上第一部刊行的私人日記了。

專題:談談日誌變遷史,尋找時間的足跡

在當今社會,隨着科技的不斷髮展,日誌的內涵逐漸增多起來。人們日常說的日誌,除了作爲日常記錄工作的載體外,其越來越多地被用作一種計算機術語。在信息技術領域,所謂日誌就是網絡設備、系統及服務程序等,在運行時產生的一個叫作 log 的事件記錄,每一行日誌都記載着日期、時間、使用者及動作等相關操作的描述。

專題:談談日誌變遷史,尋找時間的足跡

簡單來講,這類日誌可以說是機器所寫的工作日誌,記錄着某一時刻機器的工作內容及狀態。在如今的大數據時代,機器充當了史官和君主兩種角色,記錄着自身每一時刻的動作及狀態,而企業的運維及各類技術人員就像是古代的各類官員,是日誌的使用者,通過查看數據日誌,瞭解機器的運行情況,排除各類系統故障。

專題:談談日誌變遷史,尋找時間的足跡

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看到了日誌的不斷髮展與變遷,依據不同的社會形態,日誌都有其順應不同階段的特徵與表現,並烙印着屬於這個時代的靈魂。

專題:談談日誌變遷史,尋找時間的足跡

經過了幾千年的發展更迭,現如今的日誌早已脫離了內容文體的侷限,並逐漸發展成爲當今大數據時代下的信息載體。也許看到這裏,很多人會說,這不就是當今社會的垃圾數據嗎?既海量,又沒用。下一章就讓我們來探討一下“當年我沒瞧上的日誌……”,看看所謂“沒什麼用”的日誌能爲生活和工作帶來何種價值。
專題:談談日誌變遷史,尋找時間的足跡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