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 “非技術性” 能力是關鍵

——記 Trunk.ly 聯合創始人董洵記者 / 付江編者按:本文的主人公董洵是微軟2004年評出的全球56個架構師MVP中唯一的中國人,在知名外企工作多年,此後經歷了多次的創業歷程,有苦有樂。他興趣廣泛,除了歷史和藝術,還喜歡品南方茶、看書、聽各式音樂以及運動。他還在繼續創業,最近的項目是一款新型的社會化書籤服務Trunk.ly。關於創業,他給記者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就是,創業可能會把一個人在十年裏受到的苦和誤解,以及對未來的恐懼壓縮在兩到三年裏承受。當然,你的成長速率可能也是加倍的。去蹭計算機系的課吧董洵與計算機的淵源可從吉林工業大學(現在的吉林大學)時開始,他當時的專業是機械工程。在大學之前,董洵其實並沒有真正接觸過計算機,第一次正式與計算機的親密接觸是在大學二年級的時候:“當時就特別喜歡,可以說是一見鍾情。”從那以後,他開始在大學裏“跳課”,每天去蹭軟件學院的課:“當時學校上機費用挺貴的,45分鐘要8毛錢,而在學校食堂裏吃一頓帶葷菜的飯也才1塊多錢。” 好在當時不少計算機系的同學並不是真正喜歡這個專業,也不喜歡做課程設計和實習實踐,於是董洵就幫他們代勞了。這樣不僅上機費有人買單,還能把計算機軟硬件專業知識都跟着自學了。不僅如此,他還幫計算機系的同學上機寫作業,按照機時收費,比如當時機房收1塊2每小時的上機費,董洵則每個小時多收計算機系的同學兩毛錢,幫他把作業完成,存放到軟盤上,然後他再用剩下的錢請人幫自己寫機械系的作業。由於當時計算機系的作業收費貴,機械系的便宜,行情好的時候,董洵還能剩下錢買軟盤用(當時安裝中文版Windows3.11需要13張三寸盤)。董洵在大學裏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在樂此不疲着。後話是,董洵在第一、第二學年的時候成績還是機械系裏前三名,到後兩年基本上就是混及格的分數了。董洵正式做軟件,是從畢業前跟着學校博士生做項目開始的。離開學校來到北京後,董洵在上地的研華做Windows和Linux驅動程序開發。由於研華是一家硬件公司,而他更偏愛軟件,所以在研華待了兩年後又去了奧博傑天。董洵的創業心得:倒着走路的感覺是不是該出來自己幹了奧博傑天是一家做高端外包的公司,從架構設計到開發測試全做。董洵在這一待就是近五年,前兩年主要幫美國的一些創業公司做外包,最後一年多基本上是帶着幾個海歸的博士做一些跟公司應用相關的科研。 2004—2006年,因爲工作需要,董洵接觸到了很多美國的創業公司,自己也經常到美國這些創業公司待上1~2個月,一起做項目。他親眼見證並參與了一些創業公司從誕生到快速成長再到被收購的過程。現在回顧起來,“創業的萌芽大概那時就已經在心底萌發了吧。”他笑言。相信很多在大公司工作過的技術人員都會有類似的感覺,做到第7~8年,在公司越做越大的時候,其實更需要一些非技術性的東西“助力”纔會有進一步向上的發展空間。這時有些人在團隊管理上面可能用心比較多,就會開始向管理角色轉型。董洵覺得自己還是更擅長技術和設計及產品運營,管人不是他的強項。然而當公司變得很大,當公司分工越來越細緻,當研究和能力提升的空間越來越小的時候,董洵也開始考慮:是不是該出來自己幹了?其實在辭職出來創業之前,董洵已經在開始做一些自己的項目,例如“無廢話新聞(類似於Reddit)。有一段時間,他每天早晨大概四點半起牀,做(自己的項目)到七點半,然後吃早飯、坐公交去上班。當然遇上去國外出差,也經常會1~2個月都沒時間弄自己的項目。不過,董洵也不是那種對工作隨便混日子的人,同樣很敬業,所以他越發覺得時間和精力不夠用了。在國外,只要一有時間,董洵就會到圖書館去看雜誌,例如《連線》和《MIT技術評論》之類的;此外還會參加一些面向技術人員的聚會,這些都讓他的眼界開闊不少,也發現了更多互聯網上的創業機會。當創業的思緒和準備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他意識到:出來的時機到了。於是,董洵正式向公司遞交了辭呈。困難都是非技術性的縱觀國內,互聯網創業比較成功的人都有自己的風格,王興的風格是跟國外模式跟得很緊,陳一舟的風格是先按兵不動,看到哪個項目起來後,再利用自己的渠道全力出擊。而董洵的創業產品需求則首先來源於自己,Trunk.ly便是如此。他說:“對於一款產品,首先,我會問自己‘我需要嗎?這個服務我會用嗎?’,然後再去看,這項服務是不是除了我之外,還會有別人喜歡用這個服務。如果發現需要用到這個服務的人還真不少,而且是沒有壟斷的產品,我自己就會投資在技術上並把它做成原型推出去試驗。如果發現越來越多人過來用,我就會向裏面投入更多的資源,並繼續把它做好。”看來,董洵很善於利用敏捷方法論的思想精髓。對於開發人員自己創業,董洵第一個建議是:找一個有商務經驗的、值得信賴的合夥人。例如如何去和媒體打交道、如何做市場、商務拓展以及談判技巧,在這裏面都有很多細節是開發者在創業的時候要特別注意的。董洵現在做Trunk.ly的合夥人TimBull是2009年7月在澳大利亞悉尼一個爲期兩週的創業節上認識的,他是普華永道全球的四個總架構師之一。普華永道對這些高級員工有整套的商務培訓,比如說怎麼接受採訪、如何做商務拓展。董洵舉了個令他印象深刻的例子。當時在Trunk.ly上線後(恰逢雅虎宣佈要關閉Del.icio.us),大量用戶在尋找新的應用來轉移書籤數據,因此那段時間轉移到Trunk.ly的用戶數上升很快,服務器流量很大(他們臨時還租用了Amazon的AWS雲服務平臺來分流)。那時剛好ReadWriteWeb的記者過來,採訪完後直接就問:“現在有誰採訪過你們了?”潛臺詞就是,如果有某個競爭媒體已經採訪過你們的話我就立刻把稿子發出去,因爲要搶新聞。而當時董洵和Tim正在購買新的服務器準備做遷移,好幾天沒睡覺,特別累。他們想讓記者把稿子押後兩天再發布,等新服務器上線調試後再發,因爲怕新聞發佈出去後帶過來的流量將把服務器沖垮。但這個話具體怎麼說才合適,董洵實在拿捏不準。 Tim建議董洵,承諾給ReadWriteWeb首發權:“如果有別的媒體來採訪,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告訴你們,你們就可以立即把稿子發佈出去。如果這幾天沒有其他媒體來採訪,就麻煩你們,這個稿子押後兩天再發。”這樣就幫Trunk.ly贏得一些購買新服務器和調試的時間。後來事實是,大約一天半以後,又有一家大媒體來採訪董洵,於是他們提前15分鐘告訴ReadWriteWeb,這才把稿子發佈出去了。這件事情雖然不大,卻代表了開發者創業之前意想不到的細節和技巧。這些能力在技術人的成長和工作中是沒有機會得到訓練的。但就是這些,例如談判技巧、公關、商務拓展的經驗和能力,在創業的時候尤爲重要。另外,如何在技術和投資Party上去和別人“搭訕”也是董洵剛開始創業時需要學習的內容。剛開始去參加Party的時候,面對幾百人的會場,擁擠而吵鬧,他甚至不知道該站在哪兒,更談不上去考慮“如何與人交流,談話內容說些什麼”了。這時Tim又給他建議了幾個細節:“沒人跟你說話的時候,就看有沒有人落單,或者新進來沒有人跟他打招呼的情況下,你就主動去跟他說話,這個人就會很感激你。而如果碰到有幾個人圍着一個人交談的時候,你想湊過去的話,需要站在一個合適角度,這樣既不影響人家說話的人,也不影響聽的人。如果你站得很偏的話,別人看不着你,如果你站得角度好,既不唐突,又能夠讓別人知道你在哪兒。”這些細節都是很重要的東西。諸如此類的非技術細節,董洵還遇到很多,他甚至笑言:“開發者創業遇到的技術問題都好辦,困難基本都來自於非技術性的。”他建議開發人員創業的話,尤其要注意非技術性的綜合能力的提升,當然最好就是找一個有商務經驗的、值得信賴的合夥人。朝着目標倒着走過去當前,董洵的主要精力都在做一個Trunk.ly的新型社會化書籤服務:用戶在Twitter上分享的鏈接,在Delicious上收藏的內容,在Facebook上的信息,包括GoogleReader、Instapaper上分享的鏈接,都可以通過Trunk.ly提供的書籤服務進行“聚合”,並能提供對用戶所關注者的鏈接的個性化搜索。採訪的最後,談到創業心得,董洵給記者做了一個比喻:就像倒着走路的感覺。比如目的地是北京站,你要從你現在待的地方倒着走過去,你能知道的只能是你剛剛走的幾步路和終點的大概方向,但究竟怎麼走,是否走偏了,還需要在路上不斷調整和夯實。(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