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網的經驗(華爲的創新—轉載)

  真正做過網絡的知道,一個小網絡和一個大網絡,那個難度相差不是一點點。比如一個小城市,也許只有10萬8萬用戶,幾十個站點,那麼這個城市的網絡無論是建設,網絡優化,維護,都是很簡單的。但是如果一個網絡又幾百萬用戶,並且在城市中分佈密集,站點有4000個個站點,900M1800M雙頻網,那麼這個網絡無論是維護,還是網絡優化,都將是一個非常複雜的事情。還不包括在重大節日或者活動在特殊地點的話務保障。
  網絡規模的增大,他的工作量和複雜度絕對不是按照規模線性增長,說指數級別的增長也不是,但是一個設備商,必須要有這方面的經驗,才能知道可能會碰到什麼問題,該有什麼解決方案。成都網絡成功交付是華爲GSM大網建設優化成熟的標誌性里程碑,而西班牙3G的交付,標誌3G的網絡交付也已經成熟。
  華爲的無線的交付規模從無到有,到逐漸能夠交付大網絡,都是一步步通過不同的經驗和教訓,進行經驗總結才成長起來的。華爲GSM 是99年從內蒙的,幾個站點不清楚,也沒有問過,但用的是BTS2.0,BSC最開始則是單模塊,一個BSC的容量128載頻。那個站點數量不多,也是試驗局,因此談不上網規和網優。這個局點是華爲的GSM第一次開局,一堆人堆在那個地方,而這個時候距離97年第一打通電話已經過了兩年。等等華爲支持1024載頻的多模塊BSC 99年年底在甘肅成功應用和BTS3.0 2000年在河北的成功商用, 標誌着華爲商用化產品已經初步具備,但是這個時候的網絡建設和維護的經驗還是非常缺乏的,產品的OM能力和維護功能嚴重不足,配套的網規部門經驗和水平嚴重不足。 甚至出現了爲了解決越區覆蓋和干擾,將機頂功率降低到一個非常小的水平,導致全市的用戶只要進入了室內,就基本不能打電話。那個時候的網規,那是很純潔的刀耕火種的手工規劃,幾十個站規劃也會導致全網的高干擾,那個時候,漏配鄰區,錯用頻點,切換關係混亂是經常發生的事情。
  真正交付移動的一個相對較大的本地網是湖南婁底,那個是2000年的事情,全網也僅僅是500載頻,剛中標的那會,整個研發爲之振奮。那個時候爲了保證婁底的交付,在實驗室搭建了婁底交付的全鏡像的試驗環境,將婁底的數據全部在實驗室配置好,話務量採用工具進行模擬。婁底開始交付之後,技術支援,網規網優也就基本開始進入正軌,辦事處也開始了技術支援力量的建設。華爲的網規網優部門組建也是99年從研發拉了一個隊伍,從一個團隊開始擴張,研究規劃模型,優化的方法,建立優化的流程等。那個時候分包商還不是很普遍,或者裝基站還有分包商,BSC機房全部是華爲的自己的員工完成的。
  如果2000年的時候,就算移動敢給華爲直轄市或者大的省會網絡,估計華爲也沒有能力將他做好,但是我相信華爲肯定敢接,但是我也肯定,以華爲當時的交付的水平,肯定不會做得很好。華爲的第一省會城市拿的應該是貴陽,並且是貴陽的三個郊縣。等到華爲在海外遍地開會之後,海外的交付的水平和力量反而比國內要好了,不過國內因爲研發支持比較方便,所以國內的交付也算過的去。
  隨着經驗的積累,國內的交付也逐漸進入了狀態,就算到了07年,華爲還是沒有特大城市的網絡經驗,沒有一個超過2萬載頻的本地網。移動將成都給華爲,其實也是原網廠家的產品實在是不能再支持網絡的進一步擴張了,移動內部對於將成都是否交給華爲也存在不同的意見,因爲畢竟華爲畢竟還沒有特大城市的實際網絡經驗。大城市出來了事故和小城市出事故的影響是完全不一樣的。
  等項目真正拿下來之後,公司立馬成立重大項目組,研發也成立了一個專項支持項目組,也派了一個高水平支持小組直接進駐成都,負責技術問題。等真正交付的時候,移動各級領導還是很支持的,因爲移動也很擔心交付搞砸了。等現在再回頭看,成都交付也基本上算是有驚無險,真正險的是第一次網絡割接,一直割到早上5、6點纔算將第一批的基站割接完成。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