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勤:PC之外的爭奪戰

文 / 陳振燁

儘管經常有公司搶走微軟的風頭,但當今世界,微軟仍然是當之無愧的IT霸主。過去幾個季度,微軟各項核心數據非常給力,2011財年第一季度淨利潤54億美元,營收162億美元;而2010財年187.6億美元的淨利潤,差不多是風頭正勁的蘋果和谷歌的總和。微軟長久不衰的活力來自技術和模式的創新,不顯山不露水,不像蘋果和谷歌那麼惹眼。

張亞勤手下有3000餘位科學家和工程師,可以說,這是微軟“最重要的資產”。他和他掌管的亞太區研發集團,是微軟進入PC之外市場的絕對主力軍。2011年1月16日,前一天晚上剛從美國總部回到北京的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主席張亞勤接受《經理人》獨家專訪。

 


三大產業趨勢

《經理人》:未來幾年中,有哪些技術和產品是非常值得關注的?

張亞勤:今年的國際消費電子展(CES)我參加了,能在CES出現的技術和產品,一般來講,往往代表下面五年的趨勢。否則的話,這些廠家不會去做,沒必要把研究成果拿到展會上提前暴露,這說明他們已經有承諾要把產品帶到市場。今年比較熱的有平板電腦、3D和內容整合。但是,我還是有點失望,一些感覺應該成爲主流的沒被認可。比如手機微型投影這類技術,應該會成爲一個大的市場。另外,Windows支持ARM這是個非常大的產業消息。

《經理人》:有些技術並非很新,但現在卻變成主流應用,而有些不錯的技術創新,卻沒能被廣泛應用,問題出在哪兒?

張亞勤:這是個好問題,有的時候,技術或者用戶需求,需要一個最佳的爆破點。比如3D,它一定會出現,20前年就已經開始做3D了,從技術、價錢、內容到人的接受程度,需要很長時間。平板電腦流行,有技術因素,也有產品因素。iPad很好地把多觸點技術用到平板電腦上,而且做出很好的產品,給產業製造了爆破點。微軟剛推出的Kinect也是一樣,在遊戲方面有些技術也有一段時間了,但一直沒能成爲消費者可以接受的產品,直到有了Kinect。

 

Kinect比iPad更火

《經理人》:Kinect據說在國外已經賣脫銷了,這個產品的部分研發和全部製造都在中國,但在國內,並沒有形成像iPad那麼高的關注度,這是爲什麼?

張亞勤:Kinect的設計和研發,80%是在美國做的。在中國具體做的有三部分。第一個就是百分百的中國製造,800萬臺,接下來還有很多萬臺。在珠海和深圳做的,兩家工廠有4萬人在做這個,今年差不多有50億美元的採購和出口。Kinect是第一次上市,不知道賣得好不好,本來想產量小一些,但後來還是決定把量做大到800萬臺,但現在很多市場都已經脫銷了。第二個就是基礎的研發,Kinect裏面很重要的功能就是人上去之後,它知道你是誰,知道有幾個人,就是身份的識別,這是特別難的技術,然後還有一些動作的識別。第三個是產品的測試過程,各種動作測試,包括電器、機械、光電各個方面的設計。這種測試是動態的,怎樣把測試過程自動化設計出來,這是比較難的。開始時碰到一些問題,一點點去解決。Kinect從研發到量產,前後有兩年半左右,之前做基礎研究還用了好多年。

《經理人》:聽說你到美國親自到零售店買Kinect,感覺如何?

張亞勤:非常火爆,很難買,比iPad還火。

 

五年一批競爭對手

《經理人》:在不同領域,微軟競爭對手都很強大,微軟過去有過不少戰略失誤,被對手趕超,微軟如何看待這些失敗?

張亞勤:我覺得這就是IT產業比較有意思的地方,每過五六年,就有新一輪的技術和創新來改變這個產業的格局,沒有任何一家是真正可以壟斷的。搜索、平板電腦、移動,我們做得都很早,但之後被蘋果和谷歌超前了。這個也正常,落後了可以再趕回來,只要認識到產業的重要性。所以說,Windows8要支持ARM,會有很大的競爭力。移動方面,我們犯了一些錯誤,原來我們有很大的市場份額,我們當時戰略方向是正確的,執行方面犯了一些錯誤。微軟每五年就有不同的競爭對手出現,但微軟還是微軟。

《經理人》:有的企業有很強的糾錯能力,微軟這方面如何?

張亞勤:微軟有這麼一種文化—不斷否定自己,不斷調整自己。只要認爲一件事正確就會投入,投到有結果爲止。就像XBOX,微軟11年前進入XBOX,這是特別大的一個戰略決定,進入之後幾次差點被砍掉。之後,蓋茨認爲家庭的終端競爭一定要進入,於是不惜血本投入,這麼多年後,終於成爲一個非常賺錢的產業。去年賺了10億美元,今年會更多。更關鍵的是,這個業務做起來之後,它的技術和理念可以影響到別的方面,比如自然用戶界面可以放到電視、PC上。XBOX不僅僅是玩遊戲,現在XBOX是北美最大的社交媒體,有3000多萬人在上面玩遊戲,互相推薦電影推薦音樂。

《經理人》:當年蘋果要破產時,是蓋茨投了一筆錢救活了蘋果,很多人並不理解爲什麼扶持自己的競爭對手?

張亞勤:投了1.5億美金。這是高科技領域很有意思一幕。蓋茨和喬布斯,年齡差不多,背景經歷很像,既是英雄惜英雄,也因爲當時幫助蘋果渡過財務困境,對微軟有好處。比如當時蘋果用微軟的office,直到今天office還是蘋果最大的應用。企業一定要競爭,這樣整個產業纔可以進步。

 

中國企業創新的瓶頸

《經理人》:iPad之後,國內冒出幾十個平板電腦品牌,其中絕大部分都屬於僞Pad,你怎麼看這種跟風?

張亞勤:任何產品都要滿足用戶的需求。我們國內創新,還沒有形成可持續的東西。都是先看哪個點、哪個產品可以賺錢,很少想到多少年以後的戰略。蘋果的戰略就很清楚,從iPod、iTunes到iPhone、iPad,不是一兩款產品做得好,而是一整套戰略,變成一種模式,一個服務,一個產業鏈。微軟的戰略也很清楚,微軟的Windows可以這麼多版本,一個一個升級都可以兼容,這也是戰略。XBOX一開始硬件虧錢,靠遊戲和服務賺錢,可以不斷往裏面增加新的東西,這是可持續的,如果單靠XBOX硬件賺一些錢,過兩天新的XBOX出來就危險了。

《經理人》:對中國企業自主創新有什麼建議和提醒?

張亞勤:第一是要市場化,讓企業自己做決定,政府推動建立公平的市場機制;第二大家還是浮躁了一些,企業家要有一種理想和使命感。像蓋茨,包括現在的扎克伯格(Facebook創始人),他們創立公司的時候,想得更多的可能不是短期商業利益,而是我自己做這件事是不是能改變世界?是不是能實現自己的價值?他們很少談這東西到底能賺多少錢,能不能IPO?

現在國內最火的就是,把美國的模式拿到中國。我是中國的亞馬遜,我是中國的谷歌,風投也願意投這種。在很多場合,企業家講的都是業務模式、商業模式,講怎麼上市,很少講我的技術多好,多酷,怎樣改變世界、改變生活。但你看看美國的互聯網會議,沒幾個人講業務模式。

 

管理要簡單透明

《經理人》:您負責的亞太研發集團,今年會有什麼新的動作?

張亞勤:現在還沒有定,鮑爾默對中國很有信心,可能在研發方面還會有更多的投入。

《經理人》:現在的投入已經比過去翻了很多倍?

張亞勤:最早是500萬美元,現在差不多5億美元,100倍了。

《經理人》:目前研發投入的重點方向是在雲這塊?

張亞勤:雲這塊更多一些,包括上海的雲計算中心。另外,鮑爾默對中國的成本很關注。以前從來沒有問過我人民幣升值的問題,這次去美國他第一個就問我這些。現在人民幣升值對跨國企業並沒有好處,我們的製造成本顯然會增加,增加之後最終賣到國外就會更貴。

《經理人》:未來,微軟有沒有想過做平板電腦或者是手機這些硬件?

張亞勤:XBOX是很成功的家庭終端硬件,我們還做小的攝影機,鼠標鍵盤我們也做。別的方面目前還沒有計劃,平板電腦和手機以後會不會做,這還是未知數。

《經理人》:微軟有很強的品牌和技術優勢,做起來會很容易?

張亞勤:這裏面要選擇一個業務模式,要做平臺的話,就很難做硬件。因爲你做硬件就會和你的合作伙伴競爭。XBOX只有我們一家做,我們再讓別人做XBOX他也不會做的。就像蘋果的iPad,讓別人做,別人也沒法做。

《經理人》:亞太研發集團有3000多名工程師,管理這些非常聰明的人,你有什麼樣的心得?經營管理中你覺得哪塊是最難的?

張亞勤:管理一定要透明簡單,制訂任何東西都要在陽光下。要了解自己的弱點,然後團隊內要互補。

我最難的決定就是裁人,這是我一輩子最難做的決定,而且最不願意做的決定,但在任何公司,制度上總是要淘汰人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