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計算是被逼出來的

5月21日,第二屆中國雲計算大會在北京舉行,我在會上做了《新一代計算趨勢和核心技術》的主題演講。IT168的記者洪釗峯總結出了我的十條“雲語錄”,在此和大家分享這篇報道。
 
雲計算是被逼出來的
IT168 洪釗峯
1.雲計算是被逼出來的。
雲計算是被逼出來的,計算量越來越大,數據越來越多,越來越要動態,越來越要實時,越來越需要結構化,光有服務器,光有PC客戶端已經不夠了,所以一定要走向雲計算,所以有了搜索,有了電子商務,有了信息的雲,雲計算是產業催生出來的。
 
2.各種各樣的端都會出現。
整個IT架構在發生大的變化,從最早期的完全集中式走向分佈式,現在是雲+端。雲計算的雲非常重要,端也不會消失,端會變得越來越多元化,有的端可能很薄,有的端可能相對比較厚,各種各樣的端都會出現。
 
3.從PC走向PC+,任何有電的地方都是PC。
從以PC爲中心走向以互聯網爲中心,並不是說PC就不存在了,只是PC的定義、範疇改變了,加大了。PC走向PC+,不僅僅是你的桌面需要計算,包括手機、汽車、電視、每個傳感器,可以說任何有電的地方都是PC,都有計算,任何要計算的地方都要智能,有智能的地方都可以聯網,人和人相連,物和物相連,所以有互聯網,有物聯網。PC不僅僅是計算,它也是通信,是控制,是娛樂。
 
4.雲計算=(數據+軟件+平臺+基礎設施)×服務
雲計算其實也很簡單,有三個層次,首先要提供物理的資源,包括計算、存儲、數據和網絡。其次要提供平臺,這個平臺上可以開發新的應用,提供新的服務,有新的解決方案。就像PC上面有操作系統,這個平臺是互聯網裏、雲裏面的操作系統。第三是軟件作爲一種服務,其實不僅僅是軟件,也包括數據作爲一種服務,信息作爲一種服務,安全作爲一種服務。我有一個公式,雲計算=(數據+軟件+平臺+基礎設施)×服務。
 
5.IT產業分工模式正從垂直、水平走向矩陣式。
看一下早期時候的大型機、小型機,那時候完全是垂直的,一個公司做硬件、芯片、軟件,完全封閉式、垂直的,到了PC時代,變成橫向水平式的,更精細的產業分工。到了雲計算時代,或者雲+端的時代,我們產業走向矩陣式,分工變得越來越專業、越細分,而且有更多的機遇。
 
6.相對於桌面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有5倍、10倍的潛力。
有一個專門從事互聯網的分析師,最近做了一個分析估計,他說雲上面的互聯網或者移動互聯網,相對桌面互聯網,發展的機遇或者市場規模是兩倍。我個人認爲他低估了這個潛力,我認爲5倍、10倍都很有可能。
 
7.微軟未來的發展全部押注在雲計算上面。
我們在過去5年中,逐漸把資源傾斜到雲計算,現在40-50%的研發都是在雲計算。在未來5年中,我們會把全球80%的資源都放到雲計算。我們全球差不多有10萬人,有5萬人在做研發,也就是說這5萬人裏面的4萬人都會從事雲計算方面的研究、開發和產品工作,可以說微軟未來的發展全部押注在雲計算上面。
 
8.雲計算的五個維度
3月份,我們的CEO做了一個很重要的講話,題目是“雲計算的五個維度”,他發表了對產業趨勢的看法。我這裏稍微再總結一下這五個維度:
1、雲計算創造了很多機會,但是也帶來了巨大的責任,包括隱私、安全,也包括標準。
2、雲計算的關鍵資源是數據,要智能化、結構化,不僅僅自己能學習,而且可以幫助你學習,幫你作出決策,所以是從海量的數據到有用的信息,最後變成一個角色支持的過程。
3、雲計算強化了人和人之間,人和物之間,以及和專業社區之間的互動,所以會有更多垂直特徵的雲。
4、雲不是孤立的,需要更智能的設備,雲也需要端,需要PC,需要手機,需要汽車,需要電器,需要有傳感器,需要有更自然、更人性化、更直接的用戶界面。現在講的物聯網,其實是互聯網一個最新的應用,物聯網沒有物,沒有端,那是無法存在的。
5、雲和服務器之間的關係。服務器就等於服務,雲和服務器之間是相得益彰,相輔相成的,所以會有一個更新的智能服務架構。
 
9.微軟“軟件+服務”與“軟件即服務”的區別
爲什麼我們強調軟件+服務?對產業來講,或者對微軟來講,我們可以提供終端的服務,也可以提供軟件,讓別人提供服務,這是和軟件僅作爲一種服務(SaaS)很大的區別。
 
10.定義互聯網3.0,雲計算是神經中樞
雲計算是整個IT產業發展的趨勢,它也是新一代互聯網、物聯網和移動互聯的引擎和神經中樞。其實我覺得物聯網就是互聯網新的應用,或者說是互聯網新的發展階段。互聯網的發展從早期的1.0、2.0,現在進入3.0,沒有一個清晰的定義。我個人定義3.0有三個方面,有三個新的特徵:一是虛擬和真實世界的融合,過去主要是虛擬的,現在要把物理的世界融合進來,其實就是物聯網。二是越來越移動化,要移動互聯。三是需要一個引擎和中樞神經,就是雲計算作爲一個平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