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文化產業僅次於軍工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當今世界正處於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國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道路上,積極借鑑別國在發展文化產業和推動文化傳播方面的成功做法和經驗不無裨益。

  讓文化產業成爲支柱產業

  上世紀20年代末爆發經濟大蕭條後,美國開始提倡發展文化產業,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初步形成了文化產業的基礎和框架。到如今,其文化產業產值已經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約四分之一,成爲僅次於軍工行業的第二大支柱產業。

  韓國和日本先後在上世紀90年代提出文化產業概念,並在亞洲遭受金融危機之時制定“文化立國”戰略,將文化產業確立爲21世紀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加以扶持。

  韓國的傳統製造業當年受到重創,政府認識到單一產業結構必然帶來經濟的脆弱性,並開始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2010年,韓國文化產業總值已佔到該國國內生產總值的6.2%左右。

  日本的文化產業也取得了長足發展,2004年日本文化產業在其經濟總量中佔到了約7%的比例,從業人員約215萬人,約佔日本就業人口的5%。

  政府扶持文化產業發展

  無論在文化底蘊豐厚的歐洲、在以創新著稱的美國,還是在“後起之秀”的韓國和日本,文化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在政策、立法、財政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在同處歐洲的法國和意大利,兩國政府都把發展文化作爲基本國策的一項重要內容,建立了完整的法律保障體系,成立了諸多相關機構和組織,形成了政府財政撥款、地方財政支持和稅收優惠等比較完善的資金保障體系。

  美國也構建了全面的立法體系,保護文化產業用以安身立命的知識產權。美國政府雖未成立管理文化事務的專門機構,但卻不遺餘力地爲文化產業的發展創造有利條件,鼓勵非文化部門和外來資金投入文化產業,使美國成爲當今文化投資最大、國際文化資本流入最多的國家。美國對非盈利性文化團體和機構免徵所得稅,並減免資助者的稅額。1965年成立的國家藝術撥款委員會專門向非贏利性文化機構提供資助。據統計,美國聯邦政府對藝術的年投入爲10多億美元,州、地方政府和企業的贊助在50億美元以上。

  使產業運作步入良性軌道

  發達國家在產業運作、創意創新和人才培養等方面有着較爲豐富的經驗。

  美國建立起了以市場爲導向的產業運作模式,在市場競爭機制下,依靠商業運作,讓最好的文化產品流行於市場,爲社會認知和接受,繼而影響民衆。

  美國非常注重文化創新和開拓產業資源,不斷汲取世界其他文化的精華。《花木蘭》、《角鬥士》等由外國傳統文化題材改編的好萊塢電影在全球熱賣,凸顯了其文化產業的汲取能力。但美國並非簡單複製外國文化,而是針對市場需求大膽創新,進行“美國式改造”。

  韓國發展文化產業的具體做法是:在全國各地建立多個文化產業園區,發展集約經營,使資源得到優化組合,形成規模優勢,並確立自己的品牌。韓國不僅重視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還特別注重扶持以高科技和新媒體平臺爲依託的文化產品。目前,韓國在網絡和手機遊戲開發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其規模在文化產品出口中排在首位,去年佔到了文化產品出口總額的52%,同比增長了28.8%。

  據統計,韓國全國各大專院校開設的有關文化產業學科的專業總數超過900個,人才培養的層次和渠道非常多。

  力推對外文化傳播

  文化產業不僅構成一國重要的經濟支撐,還是一國軟實力的體現。文化產品的輸出不僅能使一個國家獲取商業利潤,更可輸出一國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擴大其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韓國建立了“活力韓國”、“國家品牌委員會”等多個外宣平臺,其文化產品出口額逐年增長,2010年出口達30.7億美元,同比增長18.1%。日本有民間的“內容產品海外流通促進機構”和政府的“酷日本室”,負責拓展海外文化市場。

  對於中國如何提高文化傳播水平,美國喬治·梅森大學孔子學院美方院長高青教授認爲,商業傳播和非盈利傳播並重,將中國文化與當地文化習慣結合起來,將傳統文化與現實潮流相結合,讓受衆產生持久的興趣,才能產生長遠的影響。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