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學習方法(2)讀書--入木三分

讀書時、只求理解字面的涵義,只能學到100%,理解了作者的意圖能學到300%,讀懂字裏行間的寓意能學到1000%,更多的要靠你的悟性,這裏還有一個質的飛躍。
一、 重點與分解重點
重點在哪裏:什麼是重點呢?一般來說,重點是--是什麼;爲什麼是這個呢?--是解釋。比如說:晚上天就黑了,爲什麼呢?我們知道,白天的形成是由於太陽光線,在白天時候正好照射在我們所居住的地方。而到了晚上的時候,由於地形自轉的原因,我們所居住的地方,正好轉到太陽光線照不到的背面,所以天就黑了。這個例子中的--晚上天就黑了,是重點,而爲什麼……所以天就黑了--是對重點的解釋。數學、物理和化學中的定理、公式和概念是重點,對定理、公式和概念的說明、解釋是幫助你理解這些重點內容。而語言學中的字義、詞義、語序和語言習慣是重點。
分解重點:你首先要明白重點說的是什麼?是對一個歷史事件的說明?是一個定理?是一個化學反應方程式?還是一種語法現象?
接下來,你就要分析作者是如何說明這個問題的。在分析這個問題時,你不但要搞清楚作者是如何說明這個問題的,你還應該提出自己的說明、解釋,也可以懷疑他的說明是否正確?甚至提出相反的解釋。
層次:這就是學習上的層次問題,假如你只能達到理解這個層次,說明你已經達到作者論述的水平;如果你能夠提出自己的見解,說明你已經超出了作者論述的水平,並擴展了這個理論;如果你能夠提出相反的解釋,說明你已經具備了獨創能力。我想說明的是:我們在學習上,不應該僅僅停留在理解作者的論述這個狹窄的範疇內,而是儘可能地擴展自己的思維,讓自己養成一種渴望創造的思維習慣,要建立起具有創造特徵的學習模式。
既然你已提出自己的說明、解釋,那麼,你就要找出你自己合理的解釋和說明。你要是提出相反的解釋,你首先要有充足的理由,來推翻作者的論點,並找出你自己合理的解釋。如果你做不到,你就應該相信--這一觀點的正確性。一般來說,書本上的知識基本上是正確的。
我要說明的是,這種學習、分析和理解知識的方法,是讓你從深層學習、分析和理解他人已經總結出來的知識和經驗,培養你的那種分析與判斷、懷疑與求證的思維方法和能力。真正的目的,不在於論證某一個觀點的正確與否,而在於通過這種學習方式,讓你掌握一種思維的方法和能力,並通過這種思維的方法和能力,進行新知識的學習。把你所掌握的這種學習方法,推廣到其它課程的學習當中,經過不斷使用,使之不斷提高。當然,你或許在學習中能找到更好的學習方法,那是再好也不過了。
二、 作者的意圖與字裏行間
作者的意圖:讀書時,要想做到入木三分,你一定要理解作者的意圖,他要說些什麼?他的解釋與他要說明的本意是否一致?他的論據之間是否存在矛盾?他的解釋中的邏輯關係是怎樣建立的?邏輯關係又如何相互依存?後面學習的知識與前面所學的知識,存在什麼樣的內在關係?作者是如何把新知識與舊知識聯繫起來的?你自己是否有更好的聯繫方式?
我想要說的是,通過對以上問題的思考,使你能在讀書時,更準確的把握作者的意圖,更好地獲得所“讀到”的知識。不但要掌握作者的研究成果,同時又學到了作者的研究方法,並以自己所掌握的最佳方式,將所學的知識聯繫起來。這樣一來,在同樣的時間、讀的是同樣的書本,但你所收穫的知識是別人的幾倍,並且使這些知識發生了質的改變。
字裏行間:也許讀到這裏,有些人要問,你還有什麼說的?彆着急!要知道,讀書本身就是讀者與作者相互溝通,取得一致的看法。你以爲如何?書中字裏行間的寶貝,是作者認識客觀事物的一種哲學思想,是從事這項科學研究的一種科學思想,這是至關重要的。你對哲學思想和科學思想是如何理解的?
哲學思想:是我們認識客觀事物的最根本的思想,哲學是關於世界觀的學說,是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的概括和總結。
科學:是指發現、積累並公認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運用,已系統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識。
科學思想:是指人們站在現代科學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提煉出來的關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存在與發展的最一般規律的合理觀念。科學思想是科學知識在思想領域裏的反映,是現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們確立的自然觀、人生觀、價值觀、科學技術觀和社會發展觀的重要基礎,對人們的學習、研究與工作均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不懂得哲學,就意味着你不懂得我們這個世界的根本存在方式,那麼,你又如何去學習科學、研究科學呢?到頭來,是一本糊塗賬!
在這裏,我再次告誡各位:哲學是學習、認識和研究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根本。東方哲學只是一種《天人合一》的樸素哲學,沒有系統的理論。而自然科學是在西方哲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科學,如果我們不去系統的學習和研究它的話,又何談學習自然科學呢?假如你對此有興趣,你可以進行自己的探索!
看到這裏,你千萬別生氣,你沒有的東西,又不想借鑑別人的成就,到頭來,你是越來越落後,借一句牛頓(Newton)的名言給你:“你之所以偉大,是因爲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別以爲我沒有骨氣,我在一次告誡自己,我是中國人!
三、 整體理解
整體理解:有這樣的解釋:一種方法是先理解整體的各部分,而後理解整體;另外一種方法是從理解整體內容着手,並以此爲基礎來理解整體的各部分。這是日本國野口悠紀雄《「超」學習法》提出的觀點--“鳥眼法”,他的原文是這樣的:先把握整體,並以此爲根基去理解部分,就像小鳥從上空眺望地面一樣。對於整體理解,我有我自己的觀點。
不論採用哪一種方法,都必須從各部分的學習開始,所不同的是,要用新知識體系,去理解舊知識體系。比如:你在太空中看地球一樣,你還會有那種地球巨大無邊、深不可測的感覺嗎?假如:你飛翔於太空之外,你再也不會被宇宙那奇妙的銀河星雲所迷惑,爲她那無限的浩瀚,感慨萬千!
這是一個關於考查事物的範疇問題。從微觀的角度來說,對於一個小小的病毒,我們身體內的一個蛋白分子,就是它的一座大山,它是無論如何也無法理解生命的奧祕。而對於宇宙來說,地球只不過是一粒小小的塵埃,我們在這粒小小的塵埃上,又如何能理解宇宙的全部?
科學家們做了這樣一個統計學分析,得出的結論讓你感到異常的吃驚:人類產生的機率,好比飛機場吹過一陣狂風,把機場旁的一堆垃圾,非常有趣的組裝成了一架--波音767飛機。這種概率幾乎是零,但它必竟不是零。假如,你瞭解一些太空知識的話,你就會明白,其實宇宙的自然生存條件,是多麼的惡劣,除地球之外,其它的星球不是幾百度的高溫,就是冰天雪地,到處沒有水源,更談不上綠色植被,宇宙中生命的誕生,真是奇蹟中的奇蹟!
再回過頭來反思一下人類自己,爲什麼有那麼多個物種都在進化,爲什麼偏偏是人類獲得了智慧,成爲宇宙的主宰?人類的大腦是如此的完美,人類的智慧又是如此的妙不可言?如果你能從宇宙形成的視角,去考查人類的誕生,這又算得了什麼?
不論是學習、科研,我們都應該從整體的角度去理解局部,從無限的範疇去考查有限的範疇,這樣,我們的理解就會更準確一些,更完整一些。另外,從哲學和科學的角度來說,真理是不存在的。因爲,我們現有的證實手段,只能證明現有的科技和知識是正確的,隨着我們認識世界的思想與方式的進步,我們會發現現有科技的侷限性。我們所說的真理,只是某個範疇內的真理。
四、 你應該記住的
讀書時你需要記憶的部分:
⑴重要部分--概念、原理、定義。
⑵作者的意圖--難以表明的思想、無法說清的意識。
⑶字裏行間的寓意--言外之意,意猶未盡的道理。
⑷哲學思想--思辨、辯證關係。
⑸科學思想--指導科學研究的思想體系,理論體系。
⑹科學範疇--科學研究與理論適用的範疇。
 
本文轉載自 [lmyzq520]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