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是這樣做的

2002年9月6日,世界性慈善組織國際聯合勸募協會向張瑞敏和海爾集團分別授予“全球傑出企業領袖獎”和“最佳捐贈者獎”兩項大獎。2004年1月,中國青基會又授予海爾集團國內企業唯一一塊“希望工程特殊貢獻獎”牌匾。
   
    2005年1月31日,由中華慈善總會倡導、中華慈善宣傳年組委會組織實施的“愛心中國”、首屆中華百名慈善人物評選活動在京揭曉,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張瑞敏榮獲“愛心中國”獎。獲此殊榮的慈善人士還包括李嘉誠、曾憲梓、陳鐵、李寧等。
   
    海爾是這樣做的
   
    2005—2006年的時間裏,很多企業發生了誠信危機、質量危機。這說明公衆和媒體在關注這方面的內容,同時也表明很多企業的社會責任心不夠。
   
    企業應當去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這樣的觀點很多經濟學家、社會學家、管理專家和營銷專家都曾提出過。在《營銷學苑》雜誌2005年的2月號專題“慈善&營銷”對這個問題作過很深入地闡述。到現在爲止,我們開始看到了企業在積極地肩負起與自身匹配的社會責任,這樣做法的背後除了企業的主動因素,還有大環境的隱性推動。
   
    “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和整體國民經濟的不斷髮展,作爲市場最終消費主體的老百姓對於社會公共福利的關注正在發生變化。一方面,政府是一切社會責任天然、唯一的承擔主體,‘大政府’依賴心理正在不斷弱化,當人們意識到自己在市場體制下能夠與企業、社會機構、甚至政府平等對話的時候,他們對與之相關的社會事件就將表現出更高的關注熱情,包括用他們手中的選擇權對企業的行爲投票;另一方面,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關係到社會整體福利事件開始進入到大家的茶餘飯後中來,而各類媒體、網絡的出現與發展也推動了公衆視野及聲音的迅速拓展與放大。”——《利潤本位還是社會責任》
   
    在國內的企業中,將社會責任提上日程的企業很多,海爾集團的做法很值得尊敬和借鑑。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教育援建
   
    中國改革開放初期,在國家經濟中占主導地位的國有企業依然承擔着員工就業、醫療、退休工資、子女受教育等幾乎所有社會責任。進入90年代後,中國的社會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1993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建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優撫安置和社會互助。從而把原先由企業和政府承擔的社會責任下放到社會。時代的變革無疑給企業介入公益事業提供了契機,那就是伸出援助之手,呵護社會中的弱勢羣體。目前希望工程、燭光工程、春蕾計劃等,都迫切需要國人特別是成功企業幫助。
   
    而企業的這一作爲對於國家、民族也有着非同尋常的意義:“目前農村溫飽問題沒有完全解決的有2800萬人,城鎮低保人口有2200萬人。也就是說,大約有5000萬人處於絕對貧困的狀況。根據我國的貧困標準,農村貧困戶是每人每年收入低於627元,一個月只有50多元,每天不足人民幣2元;城市低保每人每月只有159元,每天不足人民幣6元。如果按照國際貧困標準,每人每天不足1美元者爲貧困人口,那麼我國的貧困人口還要多很多。
   
    解決貧困問題是社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重大問題,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逐步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是維護社會穩定、構建和諧社會不可缺少的條件。”
   
    “實行教育公平。教育是開發人才的第一要務。當前教育資源分配不公的現象十分嚴重。九年制義務教育已在城市基本普及,但名目繁多的雜費、書本費仍是貧困家庭無法承受的。要實行教育公平,對貧困家庭的孩子給予特殊補助。”——《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縮小社會收入差距》。
   
    對企業而言,首先這是沉甸甸的社會責任。有責任感者,方有慈善之心。無論對誰,“社會責任”這四個字的分量都是沉甸甸的。作爲一個企業,不只是存在於一個經濟環境中,也存在於一個社會環境中。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應該兼顧社會利益。因爲,大多數情況下社會效益是跟經濟利益一致的。衡量一個企業的成功,衡量一個企業是否屬於偉大的企業,不單是發展快,效益好,還要包括企業對社會的貢獻。
    
   
    勇於承擔這樣的責任,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和諧社會”和“共同富裕”的進程,中國需要成功的企業、更需要有責任感的成功企業。
   
    中國傳統儒家文化提倡“樂善好施”、“扶貧救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追求“見利思義”、“內賢外聖”,受這些優良品質和道德倫理影響,國人素有“回報社會,造福桑梓”的良好傳統,不圖名不圖利,甘作無名英雄。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作爲一個整體,是社會的一個部分,也是國家的一個“公民”,有獲利權利,也有履行社會責任、爲社會發展作貢獻、回報社會的義務。1977年,社會責任國際發起並聯合其他國際組織制訂了SA8000《公司社會責任國際標準》;2002年起《財富》雜誌將公司的社會責任列爲評價全球最受稱譽的公司的重要指標。
   
    海爾之所以對責任義無反顧,是因爲海爾相信,海爾今天成績的取得,固然與“敬業報國,追求卓越”、“迅速反應,馬上行動”的所有海爾人付出努力的結果,也與政府、社會和各界羣衆的鼎力支持分不開。況且,主動擔負社會責任已經成爲全球優秀企業的共同選擇。普華永道與《金融時報》評選全球最受尊敬的公司時,沒有設立“社會責任”這個問題,因爲在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裏,絕大多數公司都通過各種各樣的公益活動,承擔了社會責任,贏得了全球的尊敬。例如,希望工程作爲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發起並組織實施的一項中國最具有影響力的公益事業,幾乎所有在華的跨國公司以及許多國內企業都捐助過希望工程。
   
    張瑞敏總裁在《海爾是海》一文中說:“我們應像大海,爲社會、爲人類做出應有的貢獻”。這也暗合“水利萬物而不爭”的思想,而在對這種“不爭”的更廣闊含義的解讀中,海爾反而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成績:上榜世界品牌,取得海外戰略的初步成功。
   
    海爾是一家世界知名企業、一家“偉大的公司”,一個瞄準“戰略性”公益事業的集團。全體海爾人在“真誠回報社會”、“真誠到永遠”的理念指導下,從首席執行官到每一位海爾員工,從集團到車間班組,同時利用遍佈全國各地的銷售網絡,從改善教育環境、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質、扶貧濟困等各個方面積極投身社會公益事業。在參與公益事業中海爾把援建希望小學作爲參與公益事業的主要內容。
   
    錦上添花是“秀”雪中送炭是情
   
    海爾創業21年以來,在“真誠到永遠”的理念指導下,張瑞敏帶領海爾集團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一貫熱心兒童教育,用真情回報社會,以海的品格年復一年地爲社會默默地奉獻。海爾集團計劃在全國各地援建100所海爾希望小學,目前海爾已經捐資1653萬元,在全國2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援建了57所海爾希望小學。據不完全統計,至今海爾集團用於社會教育事業、對口支援幫扶、扶貧救災助殘的捐款、捐物等共計2.5億多元。
   
    在這裏我們看到了“真誠到永遠”的另一種解釋,海爾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真誠”的含義,將企業文化與良好的社會文化相結合,用一種信念贏得一種尊敬。同時贏得了文章開篇所述的自己應有的榮譽。
   
    在參與社會公益事業的時候,海爾的原則之一就是“不要錦上添花,要雪中送炭。”在海爾所捐助的57所希望小學中,100%位於不發達地區,80%以上是條件極差的貧困縣:雲南的丘北縣海爾希望小說、洛陽北村海爾希望小說、重慶開縣希望小學。
   
    海爾看到了貧困,沒有迴避,而是直接迎了上去。爲什麼選擇在那裏進行支援?很簡單,因爲那裏的孩子需要教育。
   
    在21年間,海爾接到不計其數的信件,這些信件讓人欣慰。在探討企業文化建設的時候,很多人摸不到頭腦,其實很簡單,去行動!海爾的這些行動一次次地讓員工認識到該如何做人,該如何做企業,構建了一個良好的道德體系,有這樣的文化在,相信他們的產品不會有問題,品牌內涵中的真誠會更加鮮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