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事業規劃需要搞清楚三個問題

一、找到自己的興趣點:做想做的事情

很多人在一開始選擇自己的職業的時候都比較隨意,有些人是因爲學某個專業的,因此就找一份專業相關的工作,儘管他知道自己並不是很喜歡這個專業;有些人是覺得某些職業比較熱門,而且有很多人做這樣的工作成功的,因此他們也希望能夠跟隨這樣的潮流,而有些人則是在親人朋友的建議下選擇了一份自己並不瞭解的職業,更有一些朋友僅僅是希望去嘗試一些新鮮或者遇到了某一個機會而草草的做出了決定。這樣的選擇也就決定了他們只是選擇了一個職業,而並不知道自己真的想做什麼,也搞不清自己正在從事的職業對自己的人生和未來究竟有什麼樣的意義。

時間久了,很多朋友在現實中感到迷惘,感到困惑,找不到方向,甚至有一種麻木的感覺,似乎現實中到處都是這個樣子,於是他們把這樣的人生當成了一種現實,從而一生都在無意識中走完了自己的職業生涯。自然,所謂的夢想,所謂的追求,也就無從談起了。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很多想法的,我們渴望在自己的生命中去成就一些東西,並在這樣的成就過程中取得自我的認同感和滿足感,而這種感覺的渴望則是我們生命的動力所在,也就是我們剛纔所提到的興趣點。

如果給你一張紙,一支筆,讓你寫出你想做的事情,和你感興趣的事情,估計我們每一個人都會列下長長的一串,而當我們審視這一串我們願意並想去做的事情的時候,卻發現大部分的內容都與我們正在從事的工作無關,甚至自己正在從事的職業並不在其中,爲什麼?因爲更多的時候我們是被生活選擇而不是主動的選擇生活,被動的接受現實,自然找不到職業成長的動力和激情了。

當我們去選擇職業之前,一定要讓自己靜下心來,想清楚自己想做什麼,願意做什麼,希望在什麼樣的領域取得怎樣的成就,亦或是在若干年後的某一天自己能夠成爲一個什麼樣的人。

去尋找一個能給你的生命帶來意義、價值和讓你感覺充實的事業。擁有使命感和目標感才能給生命帶來意義、價值和充實。而使命感和目標感則是人生的方向,也是我們在職業發展的道路上所願意去爲之努力,爲之奮鬥的動力之源,在這樣的方向上,我們纔會更願意積極的去爭取,去獲得,去實現,當我們面對困難,面對困惑,面對挫折和打擊的時候我們才能夠願意主動地調整自己,尋找新的機會。這是發自內心的渴望和嚮往,所有的付出,我們感覺是值得的,夢想,也就意味着希望,不是嗎?

在此,借用“蘋果之神”喬布斯的一句話:“成就一番偉業的唯一途徑就是熱愛自己的事業。如果你還沒能找到讓自己熱愛的事業,繼續尋找,不要放棄。跟隨自己的心,總有一天你會找到的。

那麼,規劃職業生涯的第一步,就是靜下心來,拿出一張紙,一支筆,把自己想做的事情,感興趣的事情,以及自己覺得願意從事的事情一件件的排列出來,認真的尋找出自己想要什麼,自己渴望的人生是什麼樣子的。

二、認識自己:做自己能做的事情

生命中總有很多的可能讓我們一步步的去實現我們所追求的人生,但是也有很多不可能將我們引導向失敗。有夢想的人生是積極地,有追求的人生是有意義的。我們無法把握不確定的未來,但是我們可以把握自己,讓自己在職業成長的道路上擁有更多的可能。

我們都知道,有些人比較熱情豪爽,而有些人則顯得內向害羞;有些人自幼對數字比較敏感,有些人則記憶力超強;有些人對拆裝有着天生的熟悉,而有些人則更願意去琢磨語言文字的魅力。這個世界上的每個人都是不同的,我們都有屬於自己的性格特點,人格魅力以及興趣特長,有些是天生的,有些則是在成長中逐漸形成的,有些是我們自我感覺良好最爲拿手的,而有些則是在不經意間順手拈來而被別人發現的。

能夠清晰的認清自己,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能夠做什麼,在哪些方面特別擅長,在什麼地方有突出的表現,可以讓我們在職業成長中更加容易發揮出自己的優勢和特點,從而能夠在成就自己人生的事業中獲得更多的可能。

我們知道,現實中存在的並所呈現出來的那個客觀的自己纔是真實的自我,我們稱之爲“真我”,而我們對自己的瞭解和認識具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因此我們稱之爲“自我”,而身邊所接觸到的各種各樣的人對自己的評價和認知,則是一種“他我”,那麼認識自己的過程,就是在“自我”和“他我”中尋找到“真我”的過程。

有很多專業的的職業傾向測評能夠使得我們更好的把握和選擇自己的職業向性,其實不管複雜的還是簡單的方式,不管是通過潛意識的測試,還是綜合性評價分析,其實最根本的目的都是使得我們在進行職業生涯的選擇的時候,能夠做好“我”的認知。

沒有翅膀,可以蹦的高一點,也可以爬的高一些,但是卻不能自由的在天空中翱翔。有些東西是與生俱來而不可改變的,我們不能奢求把幻想當成夢想去追求,或許當年的萊特兄弟成功的讓人類飛上了天空,但是我們要明白,他們是爲夢想裝上了一雙翅膀,而不是張開雙臂就飛起來了……

讀懂和認識自己,知道自己會做什麼,可以做什麼,擅長什麼,在哪些方面擁有天賦和潛能,這樣才能更好的讓自己在職業發展的道路上走的更遠,爬的更高。

那麼現在,我們執行職業規劃的第二步,根據自己的能力,特長以及擁有的潛質將那些不切合實際的,自己做不來的興趣,亦或是自己壓根就沒有考慮過實現的可能性的那些願望一項項的劃去,留下那些自己真正可以做,能夠做,值得嘗試去做的事情。

三、認清現實以及自身所處的環境:做可以做好的事情

有這樣一個故事:在一箇舊的米缸裏發現了一隻餓死的老鼠,這隻米缸是木頭做的,本來老鼠憑藉着自己鋒利的牙齒和擅長打洞的爪子,是很容易從被困的米缸裏脫身的,而它確實也把木桶給挖出一個洞,挖穿了,遺憾的是,那個木桶被放在一個非常大的木墩上面,而老鼠挖的洞恰恰是在木墩上面,他很堅定地往下挖下去,最終因爲缸裏的米吃完了,自己沒力氣了,被活活的給餓死了……

現實中常常有很多的無奈,很殘酷。有時候我們全身心的投入於一件自己渴望成就的事業,並且自己擁有成就事業和實現夢想的能力,但是常常會有這樣或者那樣的客觀現實讓我們的努力歸結於零,讓我們懊悔的去接受失敗的苦果。

很多人都在努力的尋找成就自我實現夢想的機會,有些人固然是由於種種自身的原因與機遇擦肩而過,更多的則是沒有能夠在現實中把握住自己應該選擇的方向,從而跌掉在路上。我們就像那隻老鼠一樣,知道在這個方向上可以挖開木桶,卻忘記了木桶下面還有一個敦實的大木樁。很多外在的因素,由於充滿着太多的不確定性,以至於我們常常無法把握。

我們其實都明白現實中有很多有跡可循的規則能夠讓我們對我們的現實以及未來產生清晰的認識,從而一步步的走實現我們預期。

這些規則是什麼呢?可能是社會的價值導向,人們的思想意識的變化,具有時代特徵的潮流,也可能是政治的形勢政策,行業的發展趨勢,工藝的革新與技術的進步等等,當然也可能是所在組織的內部變革,職業發展相關的人事關係變動等等能夠對我們職業發展產生影響的現實跡象。只有能夠敏感的把握這些現實的客觀情況,妥善的根據自身的職業發展情況採取必要的措施去應對和調整,我們才能把事情做好,才能保證自己在前進的方向尚不至於受阻或者迷失。

我們發現其實更多的人之所以栽在自己的優勢上,並不是源自於他們沒有發現或者認識到這樣的跡象,而是在自己既定的思維上固守己見不願意轉變來適應變化,或者過往中幸運的經歷使之產生了一絲的僥倖心理。

我們都知道技術領域中有所成就的人有些成爲了專家,而有些則成爲了管理人員,而很多人可能一輩子都是只是在同樣的崗位上重複着幾十年的技工操作;我們同樣也發現,很多優秀的經理人都出身於業務領域,因爲他們知道,在自己職業發展的不同階段,他們可以把哪些事情做得更好。職業規劃其實是一種在方向上的動態調整,而不是一成不變的模式,人生的事業本來就是在不同的時期通過不同的形式使得自己獲得所渴望的成就和滿足,而不是拘泥於某種職業狀態。

因此,職業生涯規劃的第三步,則是在自己選定的職業發展方向上,適時的根據自身所處的環境以及職業發展的客觀現實條件選擇最佳的方式實現自我的成長和發展,知道“事有可爲可不爲”,在順境中快速成長髮揮自己,實現超越,在逆境中及時總結積累經驗,蓄勢待發;並在這一過程中使得自己不斷的取得認同和肯定,從而獲得更多的動力和資源來實現自己人生的事業。

在這三步規劃中,就好比登山一樣,第一步我們確定自己渴望攀登的高峯,這是目標的選擇;強調的是追求事業的動力之源,更多的是對方向的確定;第二步是做好登山的準備以及所需,這是根據目標優化自身的條件,更關注於自身的內在能力,這在於自身的學習和成長的經歷,而第三步則是在登山的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和困難的時候做出的選擇了,這一點,也是最爲重要的,更關注“機遇和條件”,就是要學會把握時機了,認真地想一想,其實更多的是一種面對現實的心態。

在職業生涯中把握好這三步,我們就能夠清晰地明確自己所追求的是什麼樣的人生,即將成就的是什麼樣的事業。

這樣的人生,對我們很多人來講,活的或許會更有意義,即使在路上的感覺或有更多的困惑和挫折,甚至會在更多的時候產生茫然,不知所措,但是我們相信,我們正在走的路的前方,就是夢想,最起碼我們明白自己是在成就自我的路上,而不是茫然不知身在何方,然後泯然於碌碌的人羣。

四、事業目標實現的八個過程

1、從戰略制定到戰略目標的過程。

企業經營戰略爲首,沒有戰略就沒有發展。目標管理首要的是目標的制定,而這個目標必須圍繞戰略需要進行科學設定。從戰略到目標是一個從意圖到明確的過程,沒有這個過程,戰略只能是一種意圖、只能是一種打算,在一定程度上沒有目標支撐的戰略也只能是設想。有了目標,戰略就有了清晰的目的和方向。因此,制定目標的依據必須是戰略。沒有脫離戰略的目標,也沒有沒有目標的戰略。兩者既是從屬的關係,又是相輔相成的關係,缺一不可。

2、從戰略目標到戰略計劃的過程。

一般來說,凡是戰略目標都有簡單明瞭的特點。作爲戰略目標,還只是一個“綱”。要想“綱舉目張”,還必須把簡單的戰略目標用計劃的形式將其相對具體化。這個具體的過程就是戰略計劃的制定。計劃較比目標而言相對具體,有組織、有時間、有步驟、有途徑、有措施、甚至有方法。這是一個把目標“翻譯”成“實施”的轉變。沒有戰略實施計劃,目標再明晰砧板上的鮮肉,不可能自動變成美味佳餚。這一過程要考慮的事情很多,最重要的是資源配置。離開資源問題,計劃再詳細也是無法實施的。

3、從戰略計劃到目標責任的過程。

計劃有了,誰來執行?這是計劃實施的關鍵,但是,有人執行沒有責任也是枉然。因此,最關鍵的還是目標責任以及目標責任人的問題。目標責任就是對目標達成與否的功過承載,責任人就是承載這種功過的具體人。沒有責任體系和責任保障,再好的計劃也會落空。因此,計劃一旦制定,隨之而來的就是一定要落實責任人。這個責任體系應該是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的。正所謂:千斤重擔人人挑,人人身上有指標。

4、從目標責任到目標實施的過程。

責任落實到位以後,就是帶着責任進行目標的實施了。應該引起高度注意的是,在責任——實施的轉換中過程中,要講求把責任量化成一個個可操作、可實現、可考量的具體目標,這種目標的設定和實施,一定要突出如下要點:目標是具體的;可以衡量的;可以達到的;具有相關性的;具有明確的截止期限的。

5、從目標實施到目標督導的過程。

在目標實施中,爲了確保目標的達成,還必須加強實施過程的督導。督,就是對實施情況予以監督;導,就是在實施中予以必要的指導。要相信實施部門和人員的自主管理,但是,沒有必要的監督、大撒手、放任不管也是不行的。監督的目的在於督辦、督察、督促;在於催辦、幫辦、協辦;在於強化對目標管理的執行力度。要知道:一個由數百人、數千人的個人行動所構成的公司,經不起其中1%或2%的行動偏離目標的。光有監督也不行,還必須有指導,指導的目的在於實現途徑的引導、思想情緒的疏導、不佳行爲的訓導、偏執行爲的勸導、知識能力的教導。一句話,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挖掘潛力、激發熱情,使管理過程、人員、方法和工作安排都圍繞目標運行;進而發揮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6、從目標督導到目標實現的過程。

目標的實現,按組織層級分類可以劃分爲1、整體目標;2、部門目標;3、班組目標;4、個人目標。按專業系統分類可以劃分爲1、管理目標;2、生產目標;3、營銷目標;4、財務目標;5、技術目標等等。按時間階段分類可劃分爲1、願景目標;2、長期目標;3、中期目標;4、短期目標;5、突擊目標等。如果說督導的過程是以人爲本的目標管理,那麼,目標實現的過程分類就是客觀實際的科學保證。

7、從目標實現到目標評價的過程。

目標實現之後,並不等於過程的完結,還必須進行另一個過程——從目標實現到目標評價。這裏有三點必須進行評價:一是評價實現目標的各種資源使用情況,比如多少、優**等;二是實現的目標是否還有彈性空間,比如是否可以當作基準、是否可以更加先進、是否可以保持相對穩定等等;三是所實現的目標對於可持續發展能否帶來推動和促進。

8、從目標評價到目標刷新的過程。

以終爲始是目標管理的最高境界。因此,從成果評價到目標刷新,也是一個自我超越的過程。經過評價的目標成果,正是新的目標管理的開始。它是依據、它是基準、它是下一個目標的平臺。能否超越原來已經實現的目標,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個企業、一個領導者的雄心。當然,“大躍進”是不客觀的,“冒進”更是危險的,但是,“不進則退”也是必然的。所以,哪怕是百分之幾或者百分之零點幾的超越都是企業的進步。或增加,或遞進,都要根據企業的實際來進行選擇性的刷新。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