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電子商務和現實商業生態的關係

電子商務,即爲線上,現實商業,即爲線下。一上一下,若說這構成了一對矛盾對立,那麼,有無統一呢?

一陰一陽,可爲對立,也可爲一個統一體,即,太極。太極,便是一陰一陽之矛盾對立統一體。太極,便是一陰一陽這個矛盾對立雙方的統一體。

那麼,線上和線下的統一體又該是什麼呢?

線上,比如京東、天貓,線下,比如大潤發、永輝。線上和線下之統一,難道就是兩者結親嗎?

即使是結親,成爲法律關係上的一家人,也有離婚的可能。所以,這種結合,不是哲學層面上對立統一體的意思。對立統一體,需要兩個原則,一,相互對立的兩個面,各自的成立必須以對方之成立爲前提,比如,一個硬幣的兩面,如果有了一個面,則必然會有另一面;二,相互對立的兩面出現的同時,已經出現了兩面的共同的一個統一體,比如,兩面必須屬於同一個硬幣。根據這兩個原則,兩個原來獨立的主體之間的某種牟利之結合,顯然達不到太極的境界。

具體存在有具體道理,各有各的活法,各有各的發財路。線上之成功,與線下之成功,本來不同,甚至,兩者之間更多的是競爭關係。假設,同質的商品,線上的價格比線下的還要貴,人們便沒有理由在線上買,假設,線上有的東西,在線下也可以買到,人們也沒有理由在線上買。根據供需價格之交易原理,線上之成功,需要兩個條件,其一,線上有,線下的某個地區沒有;其二,同樣的商品,線上的價格比線下的便宜。

在過去十多年,中國正好出現了這兩個條件。其一,由於中國版圖廣大,省區衆多,產業不均衡,線下的商品流通渠道不能實現全國的商品全覆蓋,或者說,這個全覆蓋的時間需要一個比較長期的過程,某些商品在某些地區的流通渠道的確沒有及時出現,而人們卻可以在網上看到,而發生線上購買行爲。其二,隨着經濟發展,各種商業要素的成本是一個逐漸上升的趨勢,比如,商場房租高漲,人力薪酬上漲,各種稅費上漲,這必然導致商品零售價格的上漲,終於有一天,人們發現,同樣的商品,網上的價格比商場裏的便宜很多的時候,而發生線上購買行爲。

淘寶、天貓、京東、亞馬遜等,能有現在之成就,離不開上述兩個條件。

事物之發展變化,不會超越矛盾對立統一之格局。如果線上的商品,也能在線下買到,同時,線上的商品價格不再比線下的便宜,那麼,人們還爲什麼要在線上採購呢?何況,線上採購比起線下采購,還有其他很多方面的缺陷,比如體驗感、物流、售後服務等等。

現在的情況是,隨着商品流通渠道的發展,商品在全國各地的流通覆蓋率越來越大,越來越全,線上能有的,線下也能有。另外,線上的交易成本也已經上漲到一定的水平,同樣的商品,線上價格和線下價格之差異,已經不是很大。

喪失了上述兩個條件,再加上體驗差這個線上的先天不足,可以得出一個很明顯的結論:天貓、京東此類模式的線上交易增長已經遇到天花板。

有一句俗話,不進則退。碰到天花板的馬雲顯然不甘心。所謂的新零售,就是企圖超越這個天花板,找到新的增長點。呵呵,所謂的人工智能,無人售貨,刷臉支付等等新玩意,畢竟只是個技術,只是個工具。這些個技術、工具,在非技術出身的馬雲眼裏,顯然只是些形而下之器的玩意,遠遠不能和他的形而上的大格局相提並論吧。

進了大潤發,進了永輝,到底賣點啥呢?經過十幾年的商場拼殺,大潤發、永輝等,沒有一流的手段,顯然難以修成馬雲眼裏光圈耀眼的正果。裏面所賣的東西,哪怕一針一線,蘿蔔蘋果,無一不承載着生存所必須的血汗和智慧。這些東西,馬雲劉強東是否還看得上呢?

進了大潤發,進了永輝,到底賣什麼,無非三種。賣以前就有的,賣以前沒有的,賣雙方都有的。如果是賣以前就有的,那麼,入股大潤發、永輝,不過只是財務投資,這顯然不是馬雲劉強東的初衷。大潤發裏的新擺設,顯然也說明了並非如此。賣以前沒有的,以前爲什麼沒有?無非兩種情況,不掙錢,或進貨問題。如果是不掙錢,既然大潤發、永輝等頂級的競爭力手段也無法實現掙錢,而天貓、京東就可以掙錢嗎?顯然難以成立。說到進貨問題,看似個問題,卻也不是問題。別說中國,就是全世界,也沒有什麼東西是大潤發想進而進不來的。當然,這麼說,也不必咬文嚼字地擡槓,想進不想進,畢竟有商業利益爲根據。大潤發原來不想進的,天貓、京東如果要進,也必然得過商業利益這一關。

至於賣雙方都有的,那便更是個悖論了。原來在線上賣的,現在放到了大超市裏,則要在商業利益上來考量,這種東西能不能賣?賣什麼價錢? 如果可以賣,價格怎麼定?是按照線上的成本來定呢,還是按照大潤發線下經營的成本來定呢?如果定價低於線上,線上的生意怎麼辦?天貓、京東豈不是自尋滅亡?如果定價高於線上,店裏的東西怎麼賣得動?大潤發、永輝,豈不是走向末路?

或者有人會說,線上線下價格統一。然而,這依然是一廂情願。根據哪個價格統一?根據線上的價格統一,線下要虧本,根據線下的價格統一,線上賣不動。更有甚者,其他競爭者隨時可以見縫插針,及時卡位。在充分競爭的市場經濟環境裏,任何人,都不會有絕對的定價權。

如此說來,兩者爲什麼還要結合?

有人說,讓線下大超市也用上人工智能、用上無現金支付、追趕電子商務的潮流。呵呵,問題是,即使馬雲劉強東不入股,這些大超市就不懂的用這些東西嗎?哦,當然了,是用支付寶還是微信,的確存在選擇。那麼,敢情,玩的就是共享單車之類的刷存在的把戲嗎?

戈麼,問題又來了,披着“新零售”外衣的新增長點到底怎麼實現?實現的新增長點,到底屬於天貓、京東呢,還是支付寶、微信呢?

線上線下,電子商務和現實商業,必然有其統一體,然而,看來,不難明白,這個統一體,絕對不在什麼“新零售”裏。

在哪裏呢? 哈哈,那該又是怎樣的一片新天地啊!

2018--1-5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