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單 | 培養天才有這三個標準——你還在照這4本書裏說的那樣摧殘自己的孩子嗎

日本數學學者藤原正彥寫過一本名爲《天才的榮光與挫折》的書,談童年的價值,他描述了牛頓、漢密爾頓等9位世界級天才人物的人生故事,總結出孕育天才的三個條件:

第一,天才的誕生地,都擁有雄壯美麗的自然環境。

第二,天才都有對某種事物充滿尊敬與虔誠的“跪拜之心”。

第三,天才的成長都看重文學、藝術、宗教等毫無直接利用價值的事物,且輕視金錢等一切世俗的“尊重精神性的風土”。

美麗的環境、好奇心,還有對那些貌似無用的事物的熱愛,養成一個人豐饒的內心,這種豐饒的內心形成於童年,它纔是養成天才最重要的東西,是一個人一生中最可貴的品質。

在今天的中國,這樣的童年在急劇消逝,甚至說在被認爲摧毀。中國的父母相信的是:未來世界的競爭越來越強硬,一步走錯,滿盤皆輸。他們被父母被焦慮裹挾,瘋狂追求分數和名校,好像這個世界上只有名校才能給孩子美好的人生。

結果呢?北大的錢理羣先生說,中國的名校培養出的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大洋彼岸,美國學者威廉·德雷謝維奇也說,美國的名校培養出的是“優秀的綿羊”。“綿羊們”的生活可能會順遂而富足,但這些人身上的迷茫和惶惑只可能比別人更多,而我們真的不敢指望這些“綿羊”帶給這個世界更美好的未來。

但是,弔詭的是,父母們仍然覺得能變成“綿羊”也是好的,他們願意相信這些例子,比如下面幾本書裏告訴他們的案例,甚至有很多人正在一面讀這些書,一面積極籌劃着如何訓練自己的孩子:

1

《我在美國當媽媽(《虎媽戰歌》)》  蔡美兒  希望出版社

《我在美國當媽媽(《虎媽戰歌》)》

蔡美兒憑藉她在這本書中介紹的育兒方法成功把女兒送進哈佛大學,又靠這本書的熱度成功登上Time的封面。

2011年1月31日出版的《時代》週刊選擇“虎媽”蔡美兒作爲封面人物。

在美國,對蔡美兒“虎媽”的教育方式討論很激烈,褒貶不一。讚賞她的人,認爲她以自己的實踐斥責了充滿“惰性”的美式教育,他們認爲蔡美兒培養出來的孩子充滿競爭力,有上進心,在人生的每個階段都能精準地完成自己的任務,沒有浪費一點兒生命

反對她的人則情緒激烈,甚至有人罵她是女獨裁者、bitch。在他們眼中,蔡美兒無視女兒的快樂和幸福,她所有教育的本質都是想控制孩子,她是一個典型的“直升機父母”。

蔡美兒的育兒方式在美國可能會顯得有些極端,但中國的父母們其實很熟悉蔡美兒的論調,只是他們還沒有那麼堅決的執行力來對付自己的孩子,這不知道是幸運還是不幸。

蔡“虎媽”的教育原則很簡單:把孩子當大人一樣塑造。這個原則的前提就是,童年是不必要的,是浪費時間的。她說:“西方父母對孩子的自尊擔憂頗多,但是作爲父母,最不利於保護孩子自尊心的行爲,就是你眼看着他們在困難面前放棄努力而不作爲。此外,明明知道自己能行卻以爲自己不行,對構築自信心毫無幫助。”

蔡美兒的育兒實踐中有個“反對派”——她的婆婆弗洛倫斯,婆婆最成功的教育成果就是蔡美兒的丈夫。婆婆把自己的兒子送進了普林斯頓,又讀了哈佛大學,最終成爲耶魯大學的教授和暢銷書作家,蔡美兒承認自己不如丈夫成功,但她就是不同意婆婆的教育理念。

弗婆婆認爲,童年時期的孩子就應該順其自然,讓天性自由發揮,童年是逝去就永不會再來的快樂時光。但“虎媽”認爲:“這是一個進行基礎訓練、塑造個性和爲未來投資的階段。”她要求孩子高強度的訓練,堅持她們一日不能虛度,她禁止孩子與同學有無謂的浪費時間的交流,甚至存心不準備讓孩子在學校交朋友。

蔡美兒督促女兒在關閉的電視前練小提琴。

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是爲了向人們渴望卻很難達到的目標奮鬥,她想讓孩子習慣變得優秀,並且獲得成功。

這本書在美國獲得成功,是因爲激烈的辯論,在中國獲得成功,某種程度上是因爲她用自己的“戰績”鼓勵了中國的父母。雖然,她和她在中國的擁躉們是不怎麼考慮這種極盡癡狂的完美主義的訓練背後,是否有自己很幼稚的佔有心態,是否會造成孩子對成功的恐懼,乃至養成一個個的成功的“空心人”。

童年對這樣的父母沒有意義,成功和名校纔是唯一的追求。

2

《所以,北大兄妹——中國“狼爸”狠狠教你上北大》  蕭百佑    上海三聯書店

《所以,北大兄妹》

讀“狼爸”蕭百佑的這本《所以,北大兄妹——中國“狼爸”狠狠教你上北大》讓人感到一股濃濃的無恥感

蕭百佑以“每天挨頓罵,孩子進北大”的宣言博眼球,竟然吸引到衆多家長和教育人士的關注,他獲得關注的成果之一就是用彪悍的方式把四個孩子中的三個“打進了北大”

“狼爸”蕭百佑在節目中講述自己是如何“把孩子打進北大”的。

狼爸的觀點充滿偏激和驕傲:用最原始、最傳統的方式來教育自己的孩子;不準孩子看電視,不準上網,不準隨意開空調;蕭家有民主,孩子是民,家長是主;蕭家的孩子都知道家規,一旦犯規,他們會清楚自己會在什麼時候、什麼地點接受父親怎麼樣的藤條懲罰——會留疤痕,但不傷身體……而且打之前狼爸會先講一個小時的道理,讓所有孩子一起來聽訓。

狼爸想培養的是有野性和拼搏精神的孩子,因爲這是社會需要的,他想確保的是孩子在未來的社會裏能夠繼續成功。蕭家的孩子要上最好的小學、最好的中學、最好的大學。

蕭百佑和他的四個孩子

雖然我也是一個從底層正在慢慢攀爬的人,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還是忍不住會有些惡毒的牢騷:這又是一個底層成功者的傲慢和恐懼。因爲自己的成功包含了某些野性帶來的成功,就堅信這種野性是孩子必須的,因爲自己的成功中有太多底層人士忍受的侮辱,唯恐自己的孩子還要經受這種侮辱,恐懼自己的孩子不能更加成功,這是他不能忍受的,自己如此成功,孩子怎麼可以失敗。

中國社會正在經歷城市化,大量像我一樣的小鎮青年在慢慢步入城市,我們渴望成功,也渴望把這種成功傳遞給下一代,這是“虎媽”“狼爸”的這種一心爲成功、眼中只有名校的教育理念存活下去的土壤。

詩意的鄉村從城市的想象中消失之後,童年也成爲城市化進程中另一個犧牲品。

3

《哈佛女孩劉亦婷》   劉衛華  張欣武    作家出版社

《哈佛女孩劉亦婷》

跟很多讀過這本書的朋友聊這本書,他們記得最清楚的是以下這些內容:

手握冰塊鍛鍊意志力;不好好學習,將來只能當小販;考不上重點中學,就受不到最好的教育,要想像安徒生爺爺那樣爲人類做貢獻就更困難了;聽了這樣的教育,孩子會在潛移默化中把學習當作頭等大事。

這本書爆火是在2000年,出版之後,無數家長和老師將其奉爲寶典。十幾年後,當年被父母家長按照這本書的方法教育長大的孩子已經長大成人,他們中並沒有出現更多的哈佛高材生,反倒在“知乎”上出現一個問題:《哈佛女孩劉亦婷》是如何毀了你的童年的?

“捏冰考驗”是書中的經典情節之一。

從讀這本書到靜下來反思,我還是要說,這本書給家長和老師的教育經驗未必可用,但它毀童年的功能是真真切切的。

也是在多年之後,冷靜下來的媒體和教育界纔開始重新反思這本書,並提出很多有價值的問題

手握冰塊磨鍊意志力,這不是虐童嗎?

3歲就開始被有序地智力開發,還會有童年嗎?

整本書被冠以“素質教育紀實”,現在回頭再問,什麼纔是素質教育?

這本書出版4年後,突然出現一本《“哈佛女孩劉亦婷”真相》,書中提出,劉亦婷雖然出色,但並未達到各方面卓絕的境地,哈佛能錄取她,也與她的重磅推薦人很有關係。那麼,這樣一個從“科學教育”出發,得出卓越成果的邏輯鏈就突然斷裂了,“哈佛女孩”的神奇教育是否還能延續?

劉亦婷的推薦人當時是一位致力於中美文化交流的議員。

答案是:可以。雖然神奇的光環淡去,但因爲書中對孩子教育細節記錄得足夠詳細,《哈佛女孩劉亦婷》還是爲所有欣賞“虎媽”“狼爸”的家長提供了一套完整可操作的教育指南,其中有不少內容還是今天的父母樂於接受並津津樂道的。

比如:劉亦婷的媽媽玩了個替換的遊戲,在她的引導之下,當想要玩耍的時候,劉亦婷會給媽媽說,我玩一會兒“閱讀”吧,玩一會兒“數獨”吧,看看這是孩子自覺的選擇,玩中學、學中玩,我完全沒有給她壓力,她自覺選擇,並且完成了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的訓練。

直到前不久,我還是聽到有朋友把孩子送到類似的學習(玩耍)中心去,參與早教,回來之後得意又誠懇地跟我們說,她玩得挺開心的,這我就放心了。

如果你給孩子提供的是狗屎、牛糞和石頭,讓他選擇其中他最喜歡的內容,他選擇了石頭,我覺得我們不應該感到慶幸。在孩子的選擇中,沒有星空、海浪、駿馬和沙漠,沒有遙控車和沙灘,當他只會玩“數獨”的時候,我們只能替他苦澀的微笑。

4

《優秀的綿羊》   [美]威廉·德雷謝維奇   九州出版社

《優秀的綿羊》


這本書放在最後,因爲前三本書的“教育家”辛勤造成的後果都體現在這本書裏了。如果前三本書都與中國人的思維、中國人的教育習慣關係很直接,那麼,這本書就是我們信奉的這些理論造成的結果。這個結果很嚴重。

《優秀的綿羊》這本書出現得恰逢其時,跟中國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完美匹配。

錢理羣先生描述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是這樣的:

他們高智商,世俗,老到,善於表演,懂得配合,更善於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

德雷謝維奇描述的“優秀的綿羊”則是這樣的:

他們聰明,富有天分,鬥志昂揚,但同時充滿焦慮,膽小怕事,對未來一片茫然,又極度缺乏好奇心和目標感。他們都在老實巴交地向着同一個方向前進,他們非常擅於解決手頭的問題,但不知道爲什麼要解決這些問題。他們沒有體會過自己的青春,從沒有生活在當下,他們總是在追逐一些未經深思熟慮的目標。

兩段話同樣權威,錢理羣先生直接描述的是他的學生——北大學子,這其中包括“狼爸”的三個孩子;《優秀的綿羊》裏這段話,有一部分來自哈佛大學資深本科招生辦主任威廉·菲茨蒙斯,他的屬下很可能招募過劉亦婷。他們對這些世界上最聰明、最優秀的孩子是這樣描述的。

同時代的東西方兩個世界,最頂尖的教育,培養出如此相似的精英學生,我們能找到他們之間高度相似的地方:

他們大都擁有像蔡美兒這樣的“直升機式的父母”,不停給他們施壓,時不時批評,他們堅信孩子的成長需要一個嚴格的、有秩序的、受監督的過程;

他們經歷的教育都與鴨子有關。中國的精英孩子們少不了填鴨式教育;美國的精英學子們中間流行着一種叫“斯坦福狂鴨症”的病,他們看似從容平靜,暗地裏都在瘋狂填充自己,常常在超強的壓力下產生“壓倒式的孤獨感”;

他們都對自己所接受的教育有固化的認識:教育不再是教他們思考,培養他們的思辨能力,培養自己的理智,去靠近真理,發現真理。教育對他們而言就是回答問題,完成作業,考試得高分。

他們都把世界最頂級的學府當職業技術學院來讀。當國內有人批評北大清華最好的學生都擠進金融、管理專業的時候,我們發現在美國常春藤高校中,金融和諮詢是這些頂尖學生們最喜歡的職業選擇。

他們都喜歡成功,但內心難免脆弱;他們都擁有強大的僞自我——爲了迎合父母親而建立起來的自我意識;他們人生的“三駕馬車”都是:財富、資歷和聲譽。

這是本深入剖析常春藤高校教育精神的書,這些高校是多少中國父母夢寐以求的。而在不斷渴望變得更強大的國內頂尖高校,似乎也在亦步亦趨地全方位地靠近他們。我跟我的很多朋友,也曾無限仰望過這些國內外最頂尖的高校,但是,慢慢地,我竟然開始喪失了對這些高校的敬意,我希望不是因爲上面的這些書的緣故。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