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單 | 自我覺醒的女人能讓這個世界更美,這5本書帶女性走上覺醒之路

《京華煙雲》裏,姚木蘭身上寄託了林語堂先生的兩重理想,她是林語堂心目中完美女性的化身,也是林語堂想象中的道家人格的具體表現。

木蘭處世寵辱不驚,展現沉靜、隱忍的生命底色,又能時時自省。更可貴的是,她是大小姐出身,卻能處處爲他人考慮,通達人情世故。這樣的性格,加上脫俗的美貌,成爲林語堂給自己塑造的夢中情人

但是,這樣的人,欣賞可以,林語堂恐怕也未必會真的與她終生廝守。

小說中,林語堂借立夫之口評價木蘭“一個完美的女人,一種缺憾的人生”。木蘭的完美在於她差一點就要成爲一個兼具美貌和智慧的現代女性,但她始終還是那個時代的人,是男性作家按照男性的審美和理想塑造出來的“女神”,她的美好是男性賦予的,她能看到女性生命自由的光亮,卻沒有勇氣走到光亮裏去。

這種由男性描述、定義的美好,時隔八十多年,仍然魅力不減。

和一個朋友聊木蘭的時候,她再三跟我講,要美好如木蘭,但不希望缺憾如木蘭。她身邊有很多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但這些高知女性,在人格精神上,仍然會表現出傳統婦女纔有的對男性的依附,似乎只有獲得男性的認同,纔是一個女性最終的歸宿。

她告訴我,從身邊這些高知女性身上,她相信了,人類雖然已身處信息化時代,卻還在用古代的大腦在思考和麪對世界。人類的進化走到這一步,女性對內心覺醒的追求,其實才剛剛開始。她們需要面對男性社會的重重定義,讓自己更加自由而美麗,也只有她們變得更加自由而美麗,這個世界纔有更加美好的可能。

今天書單中的這5本書,就是獻給那些想更加自由美好的女性的心靈。

001

《簡·愛》  作者:夏洛蒂·勃朗特



聊《簡·愛》之前,先讓我們安靜下來,溫習一下這段著名的臺詞:

你以爲,因爲我窮、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沒有靈魂沒有心麼?你想錯了!——我的靈魂跟你的一樣,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樣!

如果上帝賜予我財富和美貌,我會使你難於離開我,就像現在我難於離開你。上帝沒有這麼做,而我們的靈魂是平等的,就彷彿我們兩人穿過墳墓,站在上帝腳下,彼此平等——本來就如此!

我第一次讀《簡·愛》,忍着英倫島上的陰雨,幾次都想放棄這本書,回到金庸身邊去。在故事裏陪伴着簡·愛沉鬱地長大,經歷了陰霾和驚嚇,一直走到這段話面前,我才最終釋然。

很多人讀這本書,可能都伴隨着這種感受,簡·愛卑微的生命裏充滿各種歧視和虐待,不會有魔法學校的光照在她身上,她只能容忍。舅母的冷眼,孤兒院的冷酷與虛僞,父母早早去世,好友就死在身旁。她的命運被註定了。她身邊的女人們,無論受過多少教育,都是依附男性而生的,她們的生存目的,就是要找個家境好的男人嫁了,通過婚姻獲得財富和地位。在那個時代,女性最好的職業就是好妻子和好母親

這是簡·愛的困局,也是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的困局,更是今天很多女性的困局。

她們的時代,英國已經成爲世界頭號工業國,但女性的地位並沒有因爲時代進步得到更多改善,夏洛蒂·勃朗特爲了寫小說,甚至一度要化名男性才能免去困擾。今天的世界,雖然女性的地位已經得到巨大的改善,但她們內心深處,還在給自己圈定生活的範圍。

時代是枷鎖,有人安之若素,就一定有人想要反抗。夏洛蒂·勃朗特反抗的武器,是簡·愛出身卑微、相貌平常,但內心對美好無限的追求。她纔不顧什麼“長的醜就沒有青春”這種話,這個敏感、倔強又有獨立意識的女孩,在成長中遇到各種挑戰和困擾,雖然性格怪癖,卻始終不願意失去自己的尊嚴。

第一本書推薦《簡·愛》,因爲她是一本女孩的成長故事,簡·愛的困苦絲毫沒有虛張聲勢的煽情,苦難就是苦難,但苦難不應該讓人懦弱,也不應該讓人卑微。不卑微,是一個人成長、成熟的根基,更加是一個女性,面對各種讓她變成賢妻良母的說教,能堅定地面對自己未來的最重要的力量。


002

《第二性》  作者:西蒙娜·波伏娃



半個多世紀之前,波伏娃預測,今天世界的女性會獲得越來越多的權利和尊重,這個預測,看上去好像正在實現。

據說,20世紀初期,女性走上街頭要求自己的權利,一部分是因爲時代在進步,各種思潮的推動,另一部分是因爲世界大戰爆發,平素躲在屋子裏的女性,必須站出來支撐戰爭後方的生產,並意識到自己應該擁有更多的權利。兩次世界大戰,除了引發不同國家的戰爭,也引發了兩性之間的戰爭,兩性世界的利益在重新劃分。

波伏娃的《第二性》就是在這個背景下,從歷史、神話、文學多個方面入手,分析女性的處境,探尋女性獨立的可能的出路。在這部書中,波伏娃不斷強調,女性受制於男性的地位不是天生的,而是由經濟條件變化導致。當女性從事的採摘工作的產出無法與男性的狩獵和耕種相比時,身份和地位就開始下降。只有經濟地位變化,才能帶來真正的精神、社會、文化各方面地位的提升

但是,當戰爭過後,曾經慷慨激動的女性回到家庭,社會趨於穩定,新的枷鎖重新形成。男性控制的經濟社會,開始用偶像、模板和各種故事重新塑造女性,希望她們回到平靜的家庭生活中,回到客體的、依附的地位。女性開始重新相信,給予愛是女人的榮耀,被要求在生命中等待王子的出現。她們被當作是懶惰和非理性的,被強行灌輸柔弱和順從纔是美德。在某些很嚴厲的描述中,女性就是被物化的他者,這種物化體現在各種消費狂潮中,消融在“雙十一”之類的狂歡之中。

社會在這個層面,似乎並沒有取得真正的進步。這是今天女性的一個潛在的困局,很多敏感的人已經開始爲此焦慮,但更多女性,正在重新接受這一套說辭。

這一切現實,似乎都在印證《第二性》第二捲開頭的一句話:“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形成的。”女性跌宕起伏的命運,都被波伏娃的這句話道盡了。好在,波伏娃的書還在,只要還有女性從物化和自我貶低和誘惑的歡樂中醒來,波伏娃都能爲她們提供力量。

這本書出版之後,在法國,曾經被指責是“敗壞法國男人的名譽”,一本激發女性覺醒的書,如果引起了男人們的憤怒,說明她離真相不遠了,這也是她被稱爲“有史以來討論婦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滿智慧的一本書”的原因了。


003

《一間自己的房間》  作者:弗吉尼亞·伍爾夫



1928年,弗吉尼亞·伍爾夫受邀去劍橋大學做了兩次“婦女與小說”的演講,演講的內容彙集起來,就成了這本《一間自己的房間》。書的開頭,伍爾夫直截了當地說:“一個女人如果打算寫小說的話,那她一定要有錢,還要有意見自己的房間。”整本書,都是從這句話開始,寫得大膽而坦率。

女人寫小說,是從伍爾夫自身的身份來談生活,但寫小說這個動作還是頗有些象徵意味的。與女性被限制在家務和育兒的瑣碎相比,寫小說顯然是一種內心自由的表現了。困苦的生存環境和缺乏平等就業的機會,制約女性的生存狀態,她們被迫處於身體和精神的依附狀態之中,這樣的女性,沉陷在生活的壓榨和誘惑之中,遑論自我覺醒和精神的自由與解放。

如果說,波伏娃在用歷史分析女性被壓抑的原因,是學者式的呼籲,伍爾夫只是講了幾個故事,從故事引出一個最簡單的道理,心靈的自由依賴於物質的保障,女性的覺醒與解放,依賴於提升自己的經濟地位,和擁有獨立的空間。這好像正是今天那些追求獨立的女性最重要的訴求。

同樣一個問題,學者和作家的區別很明顯,學者依靠強大的邏輯和充足的證據讓人信服,作家則是用故事讓人沉浸其中,並且同意。同樣在講女性如何在生活中重新找到自己的自由和地位,我很喜歡伍爾夫的這種文字的態度:在幽默和看似閒談之中,激勵一個人的內心,客觀、理性,也對女性的未來充滿希望。

她說:我希望你們可以盡己所能,想方設法給自己掙到足夠的錢,好去旅遊,去無所事事,去思索世界的未來或過去,去看書、做夢或是在街頭閒逛,讓思考的魚線深深沉入這條溪流中去。

又說:我之所以要求你們去掙錢或擁有自己的房間,就是要你們活在現實之中,不管我是否能將之描繪出來,那都將是一種充滿生氣、富有活力的生活。

伍爾夫放棄痛陳女性被物化的可怕,只是告訴自己的朋友們,有一條路通向美好的生活,這條路我看到了,希望你們也看到,爲了這條路和這個目標,我們可能需要思考,需要閱讀和行走,需要讓自己充滿力量,而不是充滿慾望。

想成爲自己比任何事情都重要。女性,想成爲女性自己的樣子,比任何事情都難。


004

《世上另一個我》  作者:薩拉·帕坎南



這是一本治癒系的女性小說,和《簡·愛》相比,她或許更適合今天讀者的口味。小說的故事顯得有些套路化,姐妹兩人,一個默默無聞,一個光鮮亮麗,一個自怨自艾,努力躲避,活在另一個的光環之下,這是現代電影工業熟悉的套路。

這個故事裏,妹妹林賽有個美豔動人的姐姐亞力克斯。姐姐能輕易獲得父母甚至是陌生人的寵愛,甚至妹妹的男朋友,見到姐姐之後,都會離自己而去。爲了能更好地活下去,妹妹只能尋找差異化的生存道路。姐姐美麗,妹妹就努力表現得聰明。林賽一面努力活下去,一面埋怨姐姐和命運。

生活在二十九歲那年翻轉。妹妹回到故鄉,因爲工作原因開始化妝和嘗試打扮自己,姐姐則因爲得病變醜了,姐妹倆的生命徹底翻轉。這時候,妹妹才發現,自己多年的困惑和不忿都是錯誤的,自己只是掙扎着生活在對別人的羨慕和對自己的不滿意裏

林賽的生活映射的其實是整個現代職業女性關心的核心問題:愛情、容貌和事業。在競爭愈加殘酷的今天,女性想在職場中生存,想獲得他人的認同,都要從這三個方向上突圍。有美貌就把美幻化成性感,吸引更多人關注,缺乏美貌就拼命打拼,期待事業上的成功,所有的努力,只是想成爲一個成功的人。

在故事裏,林賽正是如此,她的前三十年,只是在實踐一句話:“我想成爲任何一個人,只要不是我自己。”因爲無法成爲姐姐那樣,她一邊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自己不願意看到的事情上,一邊抱怨命運不公,這是她的失敗,也是我們這個世界裏,大部分人的失敗。

這個故事的治癒來自林賽重新理解了姐姐的內心,瞭解了姐姐的無奈和她們之間存在的微弱如遊絲的親情,這種親情被故事放大,讓林賽發現,自己所渴望的生活其實是如此的渺小和不值一提。

這是一本典型的現代都市女性小說,只有看着她們生活的困擾、掙扎和迷茫,我們才知道輕言女性的自覺和解放,是多麼不易,有多少人努力渴求的,其實就是這個世界布好的迷局。小說中,林賽破局,依靠的親情,在親情的扶助下,她開始誠實面對自己的人生。那麼,現實生活中,那些正在往局裏鑽的女性,到底怎樣才能回到這個自我解放的問題上來:我是誰?我本該是誰?這是這部治癒系小說,留給我們的另一個問題。


005

《聖盃與劍》  作者:艾斯勒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如果不是因爲《達芬奇的密碼》,恐怕很多人都很難會去看《聖盃與劍》這種文化人類學的學術著作,也正是因爲丹·布朗在小說中的迷人敘述,讓很多人瞭解了聖盃與女性之間的密切聯繫。

在這本書中,聖盃,代表孕育、包容、生長;劍,寓意統治、暴力、血與火。兩種形象象徵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人類社會關係。作者艾斯勒專注於史前文明的考察,只是爲了揭示一個女權主義者們很熟悉的結論,公元前4000年之前的漫長歲月裏,人類社會處於一種以“聖盃”文化主導的環境中,男女合作,兩性分工平等。

這種和諧一方面由生產方式的變化而變動,另一方面來自於遊牧民族戰爭的促進,從公元前4000年至今,主導人類社會的是“劍”的文化。當然,作爲一位深刻的文化人類學家,艾斯勒想做的不僅僅是揭示這個歷史現象,而是在分析“聖盃”與“劍”兩種文化形態的優劣。

在艾斯勒看來,“劍”型的文化充滿過度的競爭,矛盾激增,整個人類因爲這種衝突有走向自我毀滅的可能,而如果想要讓人類回到平等、友好、彼此關愛的社會環境中,還是需要“聖盃”型文化的介入

書名中,聖盃與劍,是人類的歷史和未來,其實,作者想說的是,“聖盃”文化的女性特質,是人類發展的開始,也應該成爲人類社會發展的未來。

風靡一時且具有深遠影響力的科幻小說《三體》,在描繪人類未來發展趨勢時,顯然也是服膺艾斯勒的論斷的,當科技高度發展之後,人類的形象和性格,都表現出一種女性化。劉慈欣在小說中也透露出強烈地對“劍”型文化的反思,以聖盃爲象徵的女性特徵的平等、友好和渴望夥伴的合作型文化,有可能纔是人類未來發展的現實需求。

這本書放在這個小專題的最後,已經不再是勸說和分析,只是從這本書中看到女性覺醒的未來,因爲,當女性能努力成爲自己,家庭才能變得更和諧,也是當女性能不在迷失於消費的迷局中,專注自我價值的實現,人類的未來好像才更有希望。

·end·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