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單 | 今天是清明節,最適合讀這5本書,站在死亡面前感受生命的美好

(本文首發於“讀者讀書會”公衆號)

很多節日都可以彼此祝福,唯獨清明節好像很難這樣說。你沒法跟朋友愉快地說:祝你清明節快樂!

很長一段時間,我都是這麼認爲的,這種“成見”來自最簡單的認識,這個節日與死亡有關,這是我們祭奠死亡的日子,怎麼能愉快的起來。

其實我們都錯了。可能很多人都要經歷這樣一個過程,認識清明節,也認識死亡和生命的意義。

首先我們得知道,清明節並不是那麼“喪”的,它與春風有關。《淮南子•天文訓》裏說:“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的風,清爽明淨,每到這個時候,萬物正在勃然生長,世界清潔明淨,沒有一點死亡晦暗的意思。

清明節顯得有些冷清,是因爲它融合了寒食節的很多色彩。很多人小時候聽過介子推的故事,寒食節不舉火,其實寒食節和介子推的關係真不大。主要是因爲古人認爲火是有生命的,燒過了一年火的生命裏減弱了,要在寒食這天換上新火,讓火的生命能延續下去。因爲這個原因,這一天顯得略有些冷清,我們都以爲清明節就是“雨紛紛”“人斷魂”的。

古時候,清明節是專門踏青、祓禊的,熬過了沉悶的冬天,這一天我們要開開心心出門去,好好享受春光。明白這一點,我們可以大聲說:清明節快樂了。

這段時間,在讀《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碰上清明節真是巧合,但又像是必然。清明節,我們要完成兩件事:快樂地迎接春光,感受生命的美好;安靜地祭掃先祖,沉思生命的價值。這兩件事合起來,就是要我們不能辜負春光,不能辜負生命。

生活中的糾葛太多,我們容易陷入惶惑,生命的價值何在?在清明節這天,讀《活出生命的意義》,非常切題,從這本書出發,再讀這5本談論生命、死亡和生命價值的書,讓我們可以對生命有更深切的理解。

1.《維羅妮卡決定去死》

作者:保羅·科埃略     南海出版社

維諾妮卡不想活了,日子太無聊,死水一般沉寂,讓人厭倦,她決定服毒自殺。

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決定自己的生死。維諾妮卡竟然又醒來了,她以爲自己是從地獄中甦醒的,但睜開眼睛,卻發現自己在一家精神病院裏。

更尷尬的是,這時她身上一絲不掛,四肢都給捆綁起來,跟一幫瘋子待在一起。她被告知自己患有心臟病,只能活一週時間了。

反正自己要死了,過完一週之後再死好像並不讓人特別難過,但是,和瘋子們待在一起的一週裏,維諾妮卡竟然重新發現了生命的歡愉和活下去了樂趣,並愛上了一個英俊的男子。生命之火重新燃燒起來的時候,自己的生命走到了盡頭……

這是保羅·科埃略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很多人都是通過《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知道保羅·科埃略的,這位和馬爾克斯齊名的拉美作家,很少構築宏偉複雜的故事迷宮,但他的每個故事,都能讓人陷入哲學的沉思、宗教的迷思,進而從生活中看到童話的色彩。

讓我們讀這本書的理由很多,最重要的一個是,我們儘可以厭棄生命,但當生命的盡頭真的來臨,我們到底能不能接受從此失去一切苦惱的解脫,生命的美好不是瀟灑的一揮手就能徹底揮別的。

2.《靈魂的事》

作者:史鐵生     天津教育出版社

不要跟我討論爲什麼我們要去讀史鐵生的書,聽他講自己的人生和感悟。每個世界裏都有生命殘缺的人,但不是每個世界都能有這樣的人,他經歷了生命的殘缺,然後能把很多人心裏的苦和生命裏的苦澀,用文字乾乾淨淨地寫出來。

所以,雖然他是在承受自己的苦難,但真的很像是在替所有人受苦。

《靈魂的事》聊的是生命、愛情、信仰和沉思,一本好看又讓我們安靜的散文集。

當生命殘缺的時候,內心變得完整了,看上去這像一個悖論,卻在史鐵生身上成爲現實。當我們的身體在體會苦難,一個人如果精神上足夠強韌,他的靈魂就能跨越煩瑣變得純淨,這種純淨不是沒有邪念,而是即使有了慾望和邪念,都能坦誠面對。

所以,讀《靈魂的事》的時候,眼瞅着史鐵生吃進去的是苦難,寫出來的卻都是明朗和歡樂,這種生命晦暗中閃耀的光能照亮我們所有人的生命。

3.《超越死亡:恩寵與勇氣》

作者:肯·威爾伯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威爾伯遇到了一個女孩,36歲的崔雅,他深深愛上了她。美麗、活潑、聰慧的女孩,誰不愛慕呢,跟她在一起,生命的歡樂都會加倍。

沒人想到,這種看着可以加倍的快樂,轉眼間就變成了痛徹心扉的悲傷。結婚前夕,崔雅發現自己得了乳腺癌,一份浪漫美好的愛情,轉眼就變成了共同挑戰病魔的信念。這是愛情最美好的詮釋之一。

此後的5年時間裏,夫妻倆共同面對死亡。這真的是讓人倍感折磨的5年,一份愛情走進了婚姻,這份婚姻從開始的第一天就準備好面對分離和死亡,造物者跟人的玩笑充滿了愚弄和冷酷。

真正面對死亡時,個人很難能簡單地表現出從容和篤定,一定會有惶惑,一定會有被死亡擊倒的瞬間,再相愛的人也會因爲長久地堅持而感到疲憊,彼此怨恨,彼此厭惡,互相怨懟。

但生命的價值就在於,雖然風雨淒厲,但還是要相互扶攜着活下去,在對生命的思考和靜悟中獲得智慧。

這是一部死亡日記,沒人能輕易逃脫死亡的追問,但在這本書中,我們能看到這對夫妻雖然受盡折磨,但能夠在體悟生命的過程中安靜地生活,讓活着的人看到生命的自在、生命力的光彩。讓他們的生命經驗變成我們生命的驚訝。

4.《走到人生邊上》

作者:楊絳      商務印書館

錢鍾書先生的魅力在於睿智,他的智慧中充滿了頑童的狡黠,世界在他面前就是一本充滿機趣的書,每一頁他都能讀出別樣的味道。所以,他的《寫在人生邊上》,充滿了點透人生的句子。

楊絳先生的魅力則來自於通達,她看護着錢鍾書走完他的一生,自己又留在世界上很久,藹然地看着世界,看透了“生、老、病、死”。等到她也要離開人世的時候,我們發現,楊絳先生不曾給我們留下犀利的智慧,但她的文字讓我們感覺的來自生命的平和與溫度。

《走到人生邊上》,真的就是楊絳先生走到自己的人生盡頭時對生命的感悟,她沒想着要寫出什麼驚世駭俗的東西,她給自己的這本書的定位就是給錢鍾書《寫在人生邊上》的註釋,書裏面她回到了很多錢鍾書提出過的疑問,神和鬼,人生和生命,靈與肉,生命的價值。

有些書註定是讀過之後,讓人頭腦更加清醒的,錢鍾書、楊絳夫婦的這兩本小冊子都是,尤其是這本。書裏面,楊絳先生講了個事情,她和錢鍾書都認同一件事情,《論語》中,孔子最喜歡的學生不是子路和顏回,而是愛胡說八道的宰予,這是屬於他們兩個人的智慧,帶給我們分享。

5.《刀鋒》

作者:毛姆      上海譯文出版社

因爲毛姆,我始終保持着對暢銷書作家的尊敬,因爲他們都是專心講故事的人,並且一心一意講一些大家喜歡聽的故事。我們不能小瞧他們,因爲在探究故事力量的過程中,我們說不定還能收穫一個像毛姆這樣會講故事的高手,帶給我們像《刀鋒》這樣的好故事。

拉里·達雷爾是個美國青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參軍當了飛行員。行伍生涯中,他認識了一個來自愛爾蘭的好友,他生龍活虎的生命力和對世界的豁達都影響着拉里,但是不久,戰爭例行收割生命,好友爲了救拉里而犧牲。

戰爭最能引發人對生命的反思,好友死後,拉里陷入對生命的思考。戰爭結束之後,他貼上了英雄的標籤,但是在熱火朝天建設夢想世界的美國,拉里並沒有感受到“宏偉和繁榮”,反倒陷入極度的困惑。

身爲英雄,有着漂亮的未婚妻伊莎貝爾,但拉里並不感到快樂,美好的生活在召喚他,他卻要選擇逃避。死亡帶給拉里獨特的生命體驗,他要在衆人的喧囂之中追尋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毛姆爲拉里在真實世界中找到了原型,就是英國著名哲學家維特根斯坦,毛姆藉助拉里聊了自己的哲學觀念,也藉由拉里表達了他對於人性的高度和人生境界的追求。

塵世中的快樂不能讓人獲得永恆的滿足,西方世界因爲第一次世界大戰帶來的精神空虛也讓人陷入痛苦難以自拔。小說中,拉里從東方的智慧中找到了解救精神困惑之道,在一本暢銷小說中,毛姆帶着拉里一同尋找人存在的價值,也讓所有讀這本書的人,能在經歷生死的抉擇之後感受生命的複雜和意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