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記唐詩三百首又如何

鋤禾


“鋤禾日當午,旱地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正昏昏欲睡,突然一個稚嫩的聲音傳來。

“不錯不錯,那《紅豆》呢”一箇中年男子問到。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比物最相思”。小女孩流利的朗誦着,聲音可愛又響亮。

接下來小女孩在中年男子的提問下又了接連背了七八首,中年男子也是連連稱讚和鼓勵。我在旁邊邊聽也邊試圖自己背一下,突然發現很多已經記不得了。自己心裏納悶,一個大學畢業生,居然背詩比不過一個七八歲的小孩童。

想起小時候,也每天向大人背誦詩歌,不會背會受到家長的責罵。家長老喜歡拿自家小孩比,如果自家小孩比人家差,就會說,你怎麼不爭氣,看看人家的某某某小朋友,幾歲就熟讀唐詩三百首,門門考第一,你呢?如果覺得自家小孩比其他小孩厲害,就會說,你要繼續努力學習哦,以後考個好大學,不要像誰誰誰,一首靜夜思都背不會。在家人潛移默化的教育下,我也總是努力去學習,爭取比別人多背幾首詩,多考高分。可是我最終沒有達到熟記唐詩三百首的程度,更沒學到吟詩作賦的才能。畢業兩年,每天只是坐在電腦前敲敲鍵盤,寫寫代碼。偶爾拿出筆寫寫字,提筆卻忘了字該怎麼寫。

但是我依然正常生活和工作着,兢兢業業。當年班上有些熟讀唐詩三百首的神通最終考上了一流的大學,他們中的一部分一部分學了好專業,畢業後找了份讓人羨慕的工作,一部分卻因爲就業問題,被逼着讀了研究生。另一些神童,因爲驕傲或懶惰,成績跌落,有的高中畢業就去做生意了,後來賺了大錢,有的普普通通,過着平凡人的生活。小時候努力背誦唐詩三百首的我們,有人成了文青,有人成了工人,有人當了老闆,也有人找不到工作。但最終,沒有人當了詩人。

是的,唐詩三百首是古人留下的精華,背誦古詩是悠久歷史文化知識的傳承,也是提高修養的一種途經。但是,如果你問問那些正教孩子背唐詩的家長,他們知道自己背的是什麼意思嗎,他們知道是誰寫的、爲什麼要寫、哪個年代寫的嗎?如果他們能回答,那他們把這些講給自己的孩子聽了嗎,孩子們知道自己背的是什麼嗎?我相信能全部做出肯定回答的家長屈指可數。

也許你會說,孩子們不需要知道這麼多,他們小,不懂也不需要。我想問,你怎麼知道,你認真思考過了?如果他們不需要知道自己背的是什麼,那你就爲什麼要讓他們背,背這些對他們有什麼幫助?一年背一百首詩,比花半個小時理解一首詩或者花一天去真實體驗鋤禾的辛苦更有意義嗎?

雖說博學而後知,但如果從一開始就一股腦的讓小孩子只誦記而不感知,那最終也只是囫圇吞棗,消化不良。說不定辛辛苦苦培育十幾年,到最後學富五車但卻變成一個教科書式的書呆子。

大家都聽過莊子的“吾生之有涯,而知也無涯”,讀書時很多同學把它當作自己的座右銘。很多老師也把這句話送給自己的學生,讓他們把它當作良言金律,從而激勵他們好好學習、努力求知,然而有幾人認真去查過這句話說的是什麼意思呢。有人會說,不是說的學海無涯,要用畢生的時間去求知嗎?如果你這樣回答,那你又犯了教科書式的大錯誤!有句話叫着“你猜對了開始,卻猜錯了結局”。剛剛那句話只是前半句,後面還有這麼一句:“以生之有涯換知之無涯,則殆矣”。人家莊子的意思是,生命的時間有限,而知識是無限的,如果有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太累了。引申的意思是指,不能盲目去求知,應該學以致用。

所以,學太多沒用,教太多也是白教。求知應當求真知,教育應該活教育。別人都以能背多少唐詩來衡量孩子有多厲害,其實背那麼多唐詩,不如認真領會其中幾首詩的意思,書寫《鋤禾》五百遍,不如去體驗一次真正鋤禾的辛勞。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