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我們總是想得太簡單?

昨天寫了篇關於遊戲看法的文章《爲什麼我不沉迷王者榮耀?》,有同學評論說“王者榮耀就是精神毒品,爲什麼要禁毒就爲什麼要禁電子遊戲,這不只是教育的問題”,在我回復“遊戲和毒品有本質區別”之後,他又說“成癮,心理依賴,牟取暴利,危害人身健康。哪裏不一樣了?請不要爲它洗白”,這讓我覺得有必要就這個問題再多談一些。

首先說說“精神毒品”這個詞,由來已久,類似的說法還有“電子海洛因”,但貌似這只是流行於國內的模糊說法,一直都沒有明確清晰的定義。我個人是很反感這類似是而非的說法的,因爲不當的類比會造成不當的判斷,這裏只說其特徵是造成“心理成癮”。然而這與海洛因之類真正的毒品造成“生理成癮”(同時伴隨心理成癮)是有本質上的差別的。海洛因會造成生理上的器質性病變,對大腦和神經系統的傷害幾乎是不可逆轉的,沾上的人100%會上癮,且終身難以戒斷。而“電子海洛因”只是心理上的依賴性成癮,並不造成生理病變(長時間沉迷遊戲導致身體變差是另一回事,不能混爲一談,你要是長時間過量運動或工作也會傷害身體,但你不會把運動和工作當成是毒品)。很多人嘗試玩過電子遊戲卻不喜歡,更談不上上癮。雖然現在喜歡玩遊戲的人越來越多,但上癮特別是重度上癮者卻是少數,大多數人還是分得清孰輕孰重的,而曾經通宵遊戲卻一朝頓悟拋棄遊戲的人也有不少。

既然玩遊戲並不必然導致上癮,那麼就說明問題的關鍵並不是遊戲,而是人。

遊戲的天生使命就是要好玩,不好玩的遊戲不是好遊戲。好玩自然會具有一定的“成癮性”,但這是好東西共有的特性。好茶,會讓人上癮;好書,會讓人上癮;好吃的食物,也會讓人上癮。好東西是人人追求的,但再好的東西過量了都會對人造成危害。水是生命之源,可是再好的水喝多了也會水中毒呢。由於過量導致的危害就禁止某物或者禁止它“太好”?這顯然是荒謬的。

我們不會因爲某些人熬夜看小說影響工作而禁止小說發行,或者責令小說作者不許寫得那麼吸引人;我們也不會因爲某些人貪吃撐壞腸胃住院而禁止食物銷售,或者責令廚師不準做得太好吃;我們更不會因爲某些人控制不住自己在淘寶上剁手到天天吃土而禁止電商,或者責令馬雲限賣。那麼爲什麼某些人玩遊戲成癮,就要怪遊戲和遊戲公司?

有“癮”的是人,而不是物。

如果一個人沒有養成良好的價值觀、自制力和習慣,不能合理地處置自身和外界事物的關係,就會容易對外物“上癮”。即使沒有王者榮耀,他也會沉迷於其他事物。有趣好玩的東西太多,你能爲他禁幾個?禁多久?其他有自制力、能正常享受好東西樂趣的人因禁令而利益受損怎麼辦?

有人會說,教育人太難了、太慢了,現在小學生沉迷遊戲的問題這麼突出,我們先直接禁止遊戲不就好了,效果一定立竿見影,爲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長,其他人做點犧牲也是應該的。

真有這麼簡單?

沒有手遊的時代,家長們譴責網吧;沒有網吧的時代,家長們譴責遊戲廳;沒有遊戲廳的時代,家長們譴責家用遊戲機、電視、錄像廳、檯球室、撲克、麻將……

愛玩的小學生總能找到好玩的東西,愛學習的小學生也總能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這些憤怒的家長們什麼時候能夠譴責自己?是不是在教育自己孩子這件事上花的心思太少了?

很多事情看起來有直接了當、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法,然而那只是錯覺,缺乏實際的可行性,真要實施了反而會事與願違。

比如要實現社會收入公平,很容易就想到均貧富,也就是把富人的錢平均分給窮人。看起來這樣能迅速抹平貧富差距,一下子就實現共產主義了。這麼好的事趕緊做起來啊,爲了社會和諧,富人們做點犧牲也是應該的吧。然而即使富人們願意(或者被迫)平分財產,美好的人間天堂也不會來臨,整個社會只會越來越貧窮。因爲再沒有人願意努力創造財富了,反正富起來也會被人瓜分的,何必那麼辛苦……

說迴游戲。即使小學生們因爲被禁玩王者榮耀以及其它一切遊戲而不得不乖乖學習(在這種高壓狀態下還能有多少學習的主動性和效果實在令人懷疑),最終考上了大學,也未必是好事。因爲中小學時被壓抑太久,到大學以後瘋玩而荒廢學業的真是大有人在……

越壓抑,越反彈;越不讓玩,越想玩。

這就是人性。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若有所思

我們要警惕思維的惰性。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還可以關注我的微信公衆號。

也歡迎來分答直接與我交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