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如何過上“很好的一生”

《奇特的一生》

我們每個人都夢想度過美好、幸福、成功的一生吧?但現實往往是“聽過了許多道理,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普通人的一生那真是相當得……普通。那麼到底有沒有一種方法,能讓普通人也過上“很好的一生”呢?我想是有的。

本週讀了一本“奇特”的小書《奇特的一生》,不長,只有16萬7千字,兩三個小時就能讀完。主人公是一位用一生踐行“時間統計法”的大神——柳比歇夫(1890-1972),他就像一個充滿光輝的榜樣,照亮我們對人生規劃的思考。

柳比歇夫的成果驚人的豐碩:發表了70多部學術著作;寫了12500多頁論文;大量的信件和回憶錄,僅1969年(79歲!)就收到419封信,寫了283封信;講課,去許多集體農莊實地考察;難以測度的廣博知識面,還都很精通……在所謂的業餘時間,作爲“休息”,他研究地蚤的分類。單單這一項,工作量就頗爲可觀:到1955年,柳比歇夫已蒐集了35箱地蚤標本,共13000只。其中5000只公地蚤做了器官切片,總計300種。這些地蚤都要鑑定、測量、做切片、製作標本。他收集的材料比動物研究所多5倍。

不止是工作成果,還有生活成果:比如某年,娛樂65次,並列舉了看過的戲和電影、聽過的音樂會、參觀過的展覽會;又某年,游泳43次,同朋友、學生交往151小時,最欣賞哪幾部影片……

以上只是冰山一角。爲什麼會有這麼詳細的數據,當然是因爲柳比歇夫把所有的活動都記錄在了他的“時間開銷日記”裏了,還有每月小結和年度總結,這就是他的“時間統計法”。時間開銷日記的格式是:日期+事件+花費時間。具體怎麼做,建議去看書,真是非常值得一看。人的一生居然能做那麼多的事呢!

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每天都是1440分鐘不多也不少,但各人的“時間利用率”卻是天差地別。同樣是一輩子,有的人建樹了豐功偉績,大多數人卻是稀裏糊塗地不知道“時間都去哪兒了”。我們常說浪費時間是可恥的,但其實我們每天都在心安理得地浪費大量的時間!(還不自知!)

有人可能不服氣,說我的日程安排得滿滿當當,每天工作十多個小時,根本是忙得沒有時間,怎麼可能浪費呢!那他們大概是忘了統計自己在一天的“工作時間”中花了多少時間看微信、微博、跟工作無關的新聞,又花了多少時間喝咖啡、閒聊、看着股價無意義地上下跳動,或者無所事事地等待?如果你留心觀察和統計一下的話,我相信你會被那個數字驚到的。

柳比歇夫重點關注的是“純工作時間”,即刨除掉歇息喝水抽菸聊天溜達之類所有無關事項之後剩下的時間,而且這是純學術工作時間(其他一切輔助工作都沒有計入),是創造和思考的時間……他的最高紀錄是1963年創下的:2006小時30分鐘,平均每天5小時29分鐘。請注意這時他已經73歲了!一般人別說超過他,即使想達到他的一半都難,要知道他可是沒有節假日休息概念的!(一年的法定節假日佔了全年的1/3呢,這其實是一個可怕的時間黑洞……)

如果你整天忙忙碌碌,卻沒有什麼成績,那原因基本上都能歸結爲“有效工作時間太少”。只是看起來很忙是沒用的,工作要有效率和效果,這背後是好的方法和實打實的投入,戰略和戰術雙勤奮。

然而,正如這本書的作者格拉寧所說:

如何能做得更多、更快、更好——如果只用這種觀點對待時間統計法,那麼得到的好處也只是附帶的。這自然也很好,但還不夠。關鍵在於一個人希望從生活中得到什麼。

我覺得這本書對於我們普通人最大的價值並不是時間管理技巧,而是啓發我們要樹立一個遠大的人生目標。因爲如果沒有遠大目標,再神奇的時間統計法或者別的什麼時間管理方法都是沒有多大意義的——你會茫然於爲什麼要這麼辛苦地跟自己較勁,節約下來的時間也只會在別的無聊事上浪費掉。

所謂“遠大”,一是“遠”,它必須是一個長期的、乃至橫跨你一生的目標,是需要你用畢生的時間和精力去不斷追求的東西。如果你只有短期目標,你的眼界就會很狹窄,就會缺乏整體規劃,最終收穫就很有限。二是“大”,完全只爲了自己眼前的一點小日子小確幸努力工作是沒啥意思的,你得找到一個超越你自身的目的(英文裏有個說法: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不一定是要改變世界,但我覺得至少得是個超越了“過日子”的事業

當然,人生目標應該是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情,否則就不可能有長久的動力。股神巴菲特教育他自己的孩子,強調的不是做最賺錢的事,而是做他們內心真正熱愛的事。他的大兒子選擇了從事農業,小兒子選擇了音樂行業,最終都在自己的領域做出了一番成績。

想要成就一番事業,我們還需要使命感,它讓人感受到召喚,點燃激情。當你的事業遇到風險和挫折的時候,使命感會支撐着你堅持下來,不因糾結利益得失而輕易放棄。茨威格說:“一個人生命中最大的幸運,莫過於在他的人生中途,還年富力強的時候,發現了自己的使命。”我們越早找到自己人生的使命,越早開始爲之奮鬥,就越有可能度過很好的一生。也許這樣的人生是辛苦的,但不會是痛苦的,因爲那是我們自己想要的,於是充滿快樂。

柳比歇夫26歲獨創時間統計法,28歲確立人生目標,56年如一日地抓緊時間,異乎尋常的高質量利用時間,每一天都在逼近目標、享受工作和生活。極度的自律幫助他挖掘出自身巨大的潛力,他的一生生氣勃勃,他的精神非常自由。他是幸運的、幸福的。相比之下,我們可能已經三四十歲了還渾渾噩噩,不知道該幹啥好、爲啥而活。但是“亡羊補牢猶未晚”,晚出發總比永遠不出發好。只要懷着一顆終身成長的心,總還是可以搶救一下的,對吧?



禪定時刻

即使不使用時間統計法,也應當深思一下自己的生活正在以及將要怎樣度過。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還可以關注我的微信公衆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