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多的時間,我做了什麼?

從9月15號到23號,我做了什麼?

八天前的時間,一直在做教案裏面的題目,準備教師資格證考試!

到了八天前,我就從未做過一頁題目!

我並沒有比以前懶惰,相反,我還更勤奮了,一睜眼就起來學習,晚上也捨不得睡覺,就像再多學點,即使每天都在學習,心理還是很焦慮,爲沒有備課而隱隱不安,擔心自己是不是走偏了,備課纔是現在的生存手段~

幸好理智說服了情感,到今天,我終於給大腦程序更新了一個補丁包!

補丁包

增加了一些小程序,讓運行更流暢:

1.“5why”:可以用來追問自己,尋找問題的本質。之前的我很容易滿足於普通的解答,不想花過多的時間思考問題。

例如:想減肥——少吃,多運動。這樣的方法很大概率上會失敗。越不願意多花時間思考,越着急的想解決問題,越經常因此失敗。

因爲行動方案很籠統,沒有詳細的有針對性的細節方案落實到實際生活中。

所以當方法實行不通的時候,我就再回頭想根本的原因是什麼?爲什麼我會長胖?等問題,制定有針對本質問題的方案!

像吃飯的時候少吃點甜食,下午茶的時候少喝奶茶,多喝清茶!隔個鐘頭就起來倒個水喝個茶,在不知不覺中增加運動量,消耗熱量,避免久坐!

2.乾坤大挪移,“3W”法

這是我最常使用的方法,因爲我很缺技能,經常學習一些方法,所以常用來拆解學到的技能!

why:它爲什麼會奏效?原理是什麼?(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
what:這個方法好在哪裏?作用是什麼?
hoW:我該怎麼用這個方法?它還能用在其他地方?

第一步很重要,很多時候,我會習慣性忽略掉它,因爲大多數的文章很少講或者粗略的帶過,而是濃墨重彩地描述“因爲用了這個方法,之後我做了什麼事,變的怎麼樣?”

真的用了這個方法起效的嗎?會不會是碰巧,會不會是其他因素呢?

就算因爲這個原因,在我不清楚它的原理的時候,我怎麼遷移,用在別的場景:一種技能只能解決一種方法,不浪費?難道我要記住一堆的技能,以備不時之需?

不,我不想這樣!

畢竟大多數工具和方法,本質是極其相似的,使用的也是同樣的思維模式,只是面對不同的場景,在不同的專業領域內,會有不同的名字和樣貌!

所以遇到好的方法,我會多問自己3個W,說不定有驚喜!

——喔!老熟人?——這裏也可以用?

3.知識點的構成:它構成告訴了我重要的信息:第一是積累的重要性!可以每天積累一個知識點,日積月累,把我們感興趣,想要建立的知識體系慢慢構建完成,畢竟構建一個知識體系是浩大複雜的工作量。

第二是:在當天把這個知識點搞明白!這是最最基礎的一步,沒有弄明白的東西,無法納入自己的體系,就是不是自己的細胞,會被免疫系統排斥,飄離在外。

而檢驗搞明白方法:用自己的話表述清楚,提煉出裏面關鍵詞,然後教給別人聽(寫成文章),如果講不出來,覺得邏輯不夠清晰,可以查資料重新把每個知識關鍵詞搞明白,再複述一遍!往復數次直至能用最簡潔的話講明白這個概念!

第三是連接(聯繫或聯想)的重要性!任何知識點不可能孤立而成都是互相連接形成一個立體複雜的知識網!建立連接最好的方式是熟悉的事物尋找共同的點建立聯繫,常見的就是舉例說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