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歸何處——讀保羅.鮑爾斯《遮蔽的天空》

圖片發自簡書App

讀鮑爾斯這部存在主義經典《遮蔽的天空》,猶如一場噩夢。內心的壓抑、窒息、恐懼,排山倒海般,勢不可擋。那一刻,彷彿立於漆黑冷寂的荒原,不知身在何處,亦不知去向何方。

赤日炎炎,黃沙漫卷,礫石滿地,少了幾分“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靜美與肅穆,卻多了“今夜不知何處宿,平沙萬里絕人煙”的冷寂與惶恐。

我想,當日的波特夫婦,奔走於撒哈拉時,就遭遇如此的境地吧。

回到書中,我們看到:

男主波特,短暫的一生,都在莫名的恐懼以及恐懼之下,慌亂地逃亡,最終,將年輕的生命駐留於寂寂的沙漠。

女主姬特,在愛人離世後,在無盡的逃避中,迷失於茫茫的大漠,不知所蹤。

朋友特納,漫長的等待,苦苦的守候,終等不來朋友的歸程,寂寥中蹉跎歲月。

看似一段不盡人意的旅程,呈現太多的人生百味與世間萬相。

或許,人生本沒有盡頭。踽踽獨行裏,需要不斷的求索,拷問,思考。

有時,看得見,摸得着的,往往被忽略;有時,看不見,觸不到的,永遠在追尋。

人,實乃一個矛盾體。忍受不了孤獨,卻懼怕喧囂。渴望愛情,又害怕責任。期待安寧,卻厭煩一成不變。試圖認識自己,又一度混沌迷茫。

他們選擇的唯一方式,就是逃離。從美國到歐洲,從歐洲到北非,一路風塵僕僕,一路跌跌撞撞,一路尋尋覓覓。終歸,他們還是迷失了……

(一)文明的探尋
“每個國家的人們彼此之間變得越來越相似。他們沒有個性,沒有美,沒有理想,沒有文化——空空蕩蕩,一無所有。”

波特夫婦和朋友特納,曾對二戰後歐洲文明的衰敗流露出一種極度的失望。

衆所周知,二戰,給世界帶來了有史以來巨大的災難。幾千萬生命被無情奪走,不計其數的家庭支離破碎,衆多的城鎮鄉村化爲廢墟,人類累積的物質和精神文明遭到前所未有的毀滅。

在這樣的重創下,人們的心靈越發脆弱與不堪一擊。一個遠避塵囂,安寧和平的精神家園,對於他們尤爲珍貴。這,也是一行三人之所以逃離歐美,來到戰火少有染指的北非腹地原因之一。

然而,撒哈拉並非人間淨土。

雖然現代文明的印記在這裏有跡可循,但依然掩飾不了其骯髒、混亂、落後的狀況。

比如,當時北非波西夫、厄爾加拉,城鎮佈局堪稱一流,尤其後者,渾然一體的建築風格,令人交口稱讚。但,整齊劃一的城市遭遇當地滯後的管理,卻顯得捉襟見肘,突兀扎眼。

在波西夫市中心主幹道上,熙熙攘攘的人羣與大批的牲畜一起穿街過巷,如潮水般涌入市場。所過之處,惡臭與污穢不斷蔓延擴散。

整個城市,看不到哪怕一棵樹。街盡頭,與山坡相連,遠遠望去,滿目荒蕪。

“艾因科爾發尚未進入視線,蒼蠅就已宣示了它們的存在。隨着星星點點的綠洲從窗外掠過,路邊開始出現聚居點高聳的泥牆,不知從何而來的無數蒼蠅突然涌進了車廂——這些灰色的昆蟲體形雖小卻無比頑強。”

在這樣“文明”的區域,人與小小的蒼蠅展開了激烈的肉搏。閃轉騰挪,拍打撲攆,十八般武藝,全部上陣。結果,他們還是在執着的小生靈面前自認失敗。

於是,他們繼續逃離……

可見,戰後的非洲,文明與野蠻的交鋒,並不是一路凱歌,期間的博弈、較量,抗拒,不亞於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整座城市的規劃現代而整齊,要不是城裏的建築物是白色而非棕色,幹道兩旁的人行道上有高聳的拱廊,她沒準會以爲這裏仍是波西夫。”

城市,作爲文明的標誌,由來已久。但過於相似的形式,缺少凸顯自身特色的內容,總令人產生審美疲勞,而艾因科爾發與波西夫的大同小異、如出一轍就說明這一點。

由此,科技對文明的雙重影響顯而易見。文化的共性越來越多,但體現民族特色的文化卻日趨弱化。因此,有一個問題不得不面對:在現代文明狂飆的時代,在交流與融合的大趨勢下,如何保持文化的多元性?一個聲音固然和諧,而多重音符奏出的樂曲豈不更美妙,更愉悅視聽?

令人堪憂的是,文明秩序還未重建,人卻變得日益消沉,悲觀失望。沒有個性,沒有理想,看不到未來,看不到希望,自我沉淪,自我放逐。存在與虛無,成了那個時代的論題。

可見,波特夫婦思考的,不僅牽涉文明的走向,還關乎哲學命題。

圖片發自簡書App
(二)愛情的遊離

畢竟,文明與哲學到底過於厚重,生活依然繼續。

當遠離歐美,輾轉來到偏安一隅的北非小鎮時,他們還有一個目的:修復瀕臨解體的婚姻,找回曾經的愛。

十二年的愛,在平凡瑣碎的日子裏,幾乎消磨殆盡。他們都試圖努力挽回,甚至請來好友特納同行。

似乎,沙漠的空曠與寂靜,給了他們更多的獨處與機會,幾乎他們就要冰釋前嫌。但,在愛的太多負荷與重壓下,他們誰也沒有主動和解,卻在彼此的背叛裏漸行漸遠,再也感知不到彼此的心跳與溫度。

直到波特生命垂危,他才發現自己真實的內心。

“姬特!這些年來我一直爲你活着。原來我不曾意識到這件事,現在我明白過來了。我明白過來了!但現在,你要走了。”

一生中,很多人都在尋尋覓覓,希望找到那個對的人廝守一生。就像柏拉圖進入麥田,被眼前無數飽滿的麥穗迷惑,挑來選去,不知何去何從。終歸,在愛的路上漸漸迷失。等到某一天突然發現,愛就在身邊,從未離開過自己。此時,早已物是人非,再也回不到從前。書中的波特夫婦,正是如此。

究其原因,是他們都不想承擔太多的責任。面對眼前的困境,不去積極應對,而是退縮甚至放棄。

夫妻倆這點很相似,誰都不想主動修復關係,更不想承受因和解帶來的心靈重壓,逃避是他們一直採取的防護措施。即使在北非一路顛沛流離,即使共同面對險境,即使驅車遊覽波西夫山地,都沒能打開彼此禁錮愛的牢籠。

這種試圖彼此取暖,又害怕受傷的矛盾心理,着實具有現實意義。一如今天某些依然生活在一個屋檐下,卻貌合神離、心意隔絕的夫妻。

他們親手編織了愛的花環,卻無力維護,又親手無情地拆掉,甚至碾碎,令人嘆息。最終,他們在愛的路上,漸行漸離,終於迷失……

圖片發自簡書App
(三)人生的迷茫
“我們都不曾找到全情投入生活的辦法,我們孤懸在自身的價值之外,堅信自己只要再經歷一次顛簸便會墜落。難道不是這樣嗎?”

不想墜落於平庸,從未停止對生命價值、存在意義的孜孜追問;不想陷於精神虛空,從未喪失過迷茫後的深切自省,但人生的無力感卻無時無刻不攫住自己的心。隨之而來的沮喪、頹廢甚至自暴自棄,某一時刻又佔據上風,令他們茫然若失,無所適從。

他們對人生的迷惘、憂慮、彷徨,和現在很多人相似。既不能安於現狀,活在當下,又看不到詩與遠方,找不到前進的方向。猶猶豫豫,惶惶不可終日,卻沒有任何實質性的作爲。

人生如同一列開往終點的火車。有時,你坐在車上,總有一種恍如一夢的感覺。忍不住感嘆時間在不經意間悄悄溜走,生命匆匆流逝,而你,再也回不到從前。每一段路程,每一個地點,每一段時光,經過了,就永遠一去不回。

如果,一味執着於結果而忽略沿途的風景,總會得不償失。如果,把每個站點都當做新的起點,每一天當做新的開始,那麼,你的人生也許從此風生水起,綠意盎然。

某一天,列車終歸會到達終點,生命也就戛然而止。面對死亡,我們不再憂慮,不再畏懼,不再惶恐,而是從容淡定。因爲,之前的每一天,我們都在努力,都在細細品味。對於我們而言,每一天都是獨特的。

“死亡永遠在路上,但在它悄然降臨奪去生命的有限性之前,你不會真正意識到這件事。我們憎恨的正是這可怕的精準。可是正因爲我們不知道,我們纔會以爲生命是一口永不幹涸的井。”

人往往是這樣,在沒有遭遇生死大問前,對生命的認識僅僅浮於表面,不會看到生命已然在悄無聲息地流逝。年輕時,總以爲時光、青春可以隨意揮霍。當人命懸一線之時,或者垂垂老矣之際,才幡然醒悟,但悔之晚矣。

羅曼 .羅蘭說過,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此時的波特,對死亡問題有了更多的反思與認識,說明他從未放棄對人生意義的探尋。儘管一路舟車勞頓,他仍試圖在北非尋找那個心中美好的家園。或許,在日落黃昏裏,在沙漠綠洲旁,在寂靜的夜空下,他最終找到了。或許,他將再次迷茫……

圖片發自簡書App
(四)自我的迷失
“這裏的天空非常奇怪。仰望天空的時候,我常常覺得它是某種固體,替我們擋住了後面的一些東西。”

“天空終將撕裂,他從未懷疑過它背後一定有什麼東西——熟悉的天幕隱退後,那東西將以百萬倍的風速向他逼來。他的哭喊成爲了一種獨立於他的存在,在沙漠中永不停歇地飄蕩。”

遮蔽的天空下,他們暫時忘記歐洲滿目瘡痍的慘象,暫時忘記彼此的情感重壓,暫時忘記對生命意義的追尋。但,這道屏障又是如此脆弱,再也經不起任何哪怕最輕微的碰撞。

天空終將撕裂,意味着阻擋恐懼的屏障瞬間坍塌。而波特的恐懼主要來自內心,屬於自我意識層面。虛無,寒冷,孤寂,這些源於文明、愛情、人生的感受,逐漸凝聚成強大的不可承受的壓力,終於,他脆弱的心理防線被一一擊破。他已經無路可退,更沒有力量去應對。唯一的結果,或許就是永遠消失!

正如法國哲學大師薩特指出,人在事物面前,如果不能按照個人意志作出“自由選擇”,這種人就等於丟掉了個性,失去“自我”,不能算是真正的存在。

值得惋惜的是,波特一路尋尋覓覓,一路辛苦奔波,終究在他視爲“文明”的北非,被無情的傷寒奪走了性命。他的愛情也隨着他的離去,灰飛煙滅。他的人生就此劃上並不完美的句號。包括有形的,無形的,與此相關的一切,終將化爲虛無,不復存在!

自始至終,他沒有找回自己,在別人賦予的意義裏,最終迷失了真正的自己。

作者鮑爾斯曾說,一個真正懂得人生虛無的人,是會比任何人更渴望能夠真實地活着。

如果時光倒流,如果他還健在,如果還能選擇,我想,他一定會爲了自己,真實而自然的活!

他的妻子姬特,在他離去的那一刻,也徹底迷失!以後的歲月,她如行屍走肉般,沉溺於原始的慾望裏,最終變成一個沒有身份、不認識自己的“瘋子”!

故事的結局,令人唏噓,更令人悲嘆!

曾經,對文明的美好憧憬;曾經,對愛的熱切呼喚;曾經,對人生的上下求索;曾經,對自我的幾度思考,都在他們離去的那一刻,戛然而止!從此,魂歸大漠,寂靜無聲!

作家村上春樹曾說,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許我們 從來不曾去過,但它一直在那裏,總會在那裏。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會再相逢。

但願,有生之年,我們都能找到自己的森林,找到靈魂的居所,迴歸真正的自我!

圖片發自簡書App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