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2——“生產計劃”

近幾年,在企業裏工作,基本年年談“計劃”,年年無“計劃”的現狀。企業時時在“高庫存”或“現場缺”間跳舞。相信很多的管理層或老闆會說“要的不做,做的不要”除了搖頭就是無奈。而這種問題的根本在哪兒呢? 

對這個問題,聊聊個人想法。

計劃到底計劃的是什麼?相關要素的受限因系在哪兒?

計劃的對象:物料;
計劃的要素:品種,數量與時間。
品種與配比將受限於BOM;
需求數量與需求時間將受限於需求(訂單與預測);

物料在組織中的平衡關係:
淨庫存=現存+在制+在途-約佔-需求
淨庫存=0說明供給等於需求
淨庫存>0說明供給大於需求;
淨庫存<0說明供給小於需求;

解決供應鏈的問題的關鍵還在“需求”與“供應”
需求的問題:
1)控制供應期間內的需求的穩定性;
      解決銷與產的平衡問題,即銷和產必須一致,在公司層次定出年度的計劃分解到月,這份計劃可以調整但需要依據供應的週期。
2)控制供應期間內的物料品種的穩定性
      解決物料的標準化問題,即在銷與產平衡的產品上的BOM需要在供應週期內是穩定的。減少或者杜絕邊批量生產邊設變的情況。供應問題:供應需要解決就一個問題期間的供應滿足期間的需求,而這裏特別強調的是齊套與期間。

我們必須客觀認識到:除非原材料非常通用,品種較少,供應可以即需即有的之外,其它都需要通過庫存進行緩衝。只是庫存是企業的還是供應商的罷了。

庫存的目的與意義:
       一是齊套的需要:因品種多,週期與批量不一,從而造成的不可能時時達到時點上的齊套,所以需要通過庫存進行配;理性的企業開始在供應商與齊套配送上下功夫,將一些外購散件進行集中,形成功能部件由供應商齊套供應。最明顯就是汽車產業或電子產業。基本企業內部只是總裝,而功能部分可以整體供應的,基本採用整體供應。
       二是價格的因素:因用量不同,價格不同,從而理性的企業逐步將量與價格進行掛構,通過針對不同的供應週期與供應量形成價格上的優勢 。

       安全庫存。其實安全庫存是爲了解決突發情況的,即需求遠遠大於正常的需求與供應能力的情況下,需要調用安全庫存來解決問題。

       而當前的企業裏關注的週轉率、交貨率等指標是對供應鏈的一種能力的測評,現在很多聲音說軟件解決供應鏈,實際上軟件還只是管理的工具。軟件低水平的只能記住數,高水平可以根據管理原則進行設定相關的輔助管理的應用。如果管理的原則都沒有,那就一切都是鏡花水月了。

       “事在局外”這句話,我個人認爲有道理,一切的問題發生可以從事本身看到邏輯關係,而這個現象不能解決這個問題,而需要跳出這個現象來思考高一層次的問題,才能解決這個現象的問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