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聚合支付的三大問題

聚合亂象產生

和幾乎所有的創新金融科技一樣,聚合支付發展迅猛,但是市場的標準和規範卻遠沒能跟上產業發展的腳步,因此市場的快速發展必然帶來諸多問題。主要問題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二清”風險持續升級。

什麼是“二清”呢?所謂“二清”是支付產業的一個專有名詞,指的是沒有獲得中國人民銀行支付業務許可的單位或個人,在持牌支付機構的支持下借用持牌機構的通道實際從事支付業務和資金清算業務的一種模式。近年來,在支付市場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市場上存在着大量的機構,雖然沒有支付牌照卻在做着支付的事情,結果導致了大量的商戶安全得不到保障、平臺卷錢跑路等事件的發生。

聚合支付,作爲傳統的第三方支付之外的所謂第四方支付,從理論上來說僅僅是信息服務的中介,所有的資金流轉、清算、風控都是由持牌支付機構處理,但是某些機構仍然存在着打“二清”擦邊球的現象,從而引起了整個產業的風險。甚至某些機構還存在着沉澱客戶資金的現象,更是帶來了嚴重的隱患。

二是敏感信息留存問題。

在二維碼掃碼過程中,消費者的用戶ID、用戶賬戶、交易流水,甚至用戶手機號等信息都有可能被聚合支付的服務機構所獲取,那麼這些敏感信息就成爲了一個巨大的隱患。之前不少持牌的支付機構都出現過大量用戶信息泄露事件,作爲市場的新興參與者,聚合支付機構的信息存儲與保存能力更弱,這些敏感信息留存在聚合支付機構將有可能帶來巨大的風險隱患。

三是劣幣驅逐良幣的問題。

聚合支付不同於傳統的支付產業“四方模式”中的任一參與方,聚合支付公司的收入來源只有服務費一項,在轉接清算手續費都十分低微的大背景下,想要依靠聚合支付的服務來盈利其實是非常困難的。但是,中國的商戶尤其是聚合支付盛行的中小微商戶,卻是一類極度的價格敏感者,他們較少考慮到資金的安全問題,往往是哪個給的服務費低就用哪個,結果過低的價格引發了聚合支付市場劣幣驅逐良幣的問題,大量低質服務商充斥市場,惡性價格競爭的結果就是市場較爲混亂。

針對市場亂象,中國人民銀行支付司發佈了《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關於開展違規“聚合支付”服務清理整治工作的通知》和《中國人民銀行關於持續提升收單服務水平規範和促進收單服務市場發展的指導意見》,直接從官方的角度開始規範聚合支付市場的發展,在定位聚合支付爲“收單外包機構”的基礎上,監管部門劃下了三道紅線:不得處理核心業務,不得沉澱商戶資金,不得采留敏感信息。這標誌着國家對於聚合支付市場的全面規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