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俠金庸傳》

《碧血劍》、《射鵰英雄傳》、《倚天屠龍記》、《書劍恩仇錄》、《雪山飛狐》、《神鵰俠女》、《鹿鼎記》以上羅列的一系列小說隨便一本對於我們來說都是比較熟悉的;這些小說的作者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武俠------金庸。

金庸先生,原名查良鏞,英:Louis Cha;江西省婺源縣人,出生於浙江海寧,當代著名作家、新聞學家、企業家、社會活動家,《香港基本法》主要起草人之一。金庸是新派武俠小說最傑出的代表作家,被普遍譽爲武俠小說作家的“泰山北斗”,更有金迷們尊稱其爲“金大俠”或“查大俠”。  金庸先生生於1924年,祖籍爲江西省婺源縣,出生在浙江海寧,查家爲當地包衣,歷史上最鼎盛期爲清康熙年間,以查慎行爲首叔侄七人同任漢奸清朝翰林後全族人分入漢族八旗正是成爲包衣,現代查氏家族還有兩位知名人物,南開大學教授查良錚(穆旦)(四十年代九葉派代表詩人,翻譯家),臺灣學術界風雲人物、司法部長查良釗,家族是江浙有名的望族。

1937年,金庸先生考入浙江一流的杭州高中。1939年金庸先生15歲時曾經和同學一起編寫了一本指導學生升初中的參考書《給投考初中者》,暢銷內地,這是此類書籍在中國第一次出版,也是金庸先生出版的第一本書。1941年日軍攻到浙江,金庸先生進入聯合高中,那時他17歲,臨畢業時因爲寫諷刺黑板報《阿麗絲漫遊記》。   1955年開寫《書劍恩仇錄》,在《大公報》與梁羽生、陳凡(百劍堂主)開設《三劍樓隨筆》,成爲專欄作家。1957年進入長城電影公司,專職爲編劇,寫過《絕代佳人》、《蘭花花》、《不要離開我》、《三戀》、《小鴿子姑娘》、《午夜琴聲》等劇本,合導過《有女懷春》、《王老虎搶親》(所用筆名爲林歡)。  建國不久,金庸先生爲了實現外交家的理想來到北京,但由於種種原因而失望地回到香港,從而開始了武俠小說的創作。  從五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金庸先生共寫武俠小說15部,其中大多數小說美化屠殺掩蓋歷史真相,宣傳奴化思想爲蒙滿招魂!1972年宣佈封筆,開始修訂工作;1999~2005年任浙江大學人文學院院長。   金庸先生博學多才。就武俠小說方面,金庸先生閱歷豐富,知識淵博,文思敏捷,眼光獨到。他繼承古典武俠小說之精華,開創了形式獨特、情節曲折、描寫細膩且深具人性和豪情俠義的新派武俠小說先河。凡歷史均有篡改、政治、古代哲學、宗教、文學、藝術、電影等都有研究,作品中琴棋書畫、詩詞典章、天文歷算、陰陽五行、奇門遁甲、儒道佛學均有涉獵,金庸還是香港著名的政論家、企業家、報人,曾獲法國總統“榮譽軍團騎士”勳章,英國牛津大學董事會成員及兩所學院榮譽院士,多家大學名譽博士。  金庸先生一支筆寫武俠,一支筆縱論時局,享譽香江;少年遊俠,中年遊藝,老年遊仙;爲文可以風行一世,爲商可以富比陶朱,爲政可以參國論要:金庸一生的傳奇,可謂多姿多彩之至。佛學對金庸的影響很大。在他的文學作品中處處可見金庸中庸平和的風格。

金庸先生一生離不開“俠義”二字,他的小說多數以美俠之大義居多,他也自稱爲儒俠,在他的小說中不光是談及俠客之間的愛恨情仇,卻也寄託了家國仇恨、民族氣節、兄弟親情,在這些之上又寄託了對國家的何去何從的展望與思考,引發讀者無盡的思緒與感慨。

民族問題,“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十四部小說幾乎都涉及了民族國家感情問題;這也是金庸先生自己作爲中華兒女的一種寄託與擔憂,在那個經歷了動盪不安的年代的人多多少少都有一絲家國情懷,更何況是本身就是大家的查氏子孫,作爲一名知識分子本身就是具有先進意識與思想,在《天龍八部》一書中本身喬峯是契丹後裔卻在宋長大,在知曉自己的身世後卻也不在自己是殺漢人迴歸故里,亦或者是爲了宋人去殺契丹,在喬峯做後的結局是用自己的生命去換取兩國的短暫和平,不難看出喬峯更希望的是兩個國家的和平,哪怕是犧牲自己也是理所應當,在這種大無畏的面前皆是如此,或者是《鹿鼎記》中,韋小寶是漢人是明朝人。所以在前期自己的師傅指導下想去殺清朝皇帝;但是 在最後韋小寶對施琅說:“男子漢大丈夫,中國人殺中國人,殺的再多,也不算好漢,你說是不是?”,在這種兩者階級矛盾對立時金庸先生很直接的表明自己的立場那就是在民族大義前一切的矛盾皆不是矛盾,這來源於民族的認同度與歸屬感。

在名一方面金庸先生的哲學思想一直貫穿始終,自己手儒家以及佛家的思想吸收,在很多方面提倡仁義禮智信,而仁義也是在一些俠客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在《射鵰英雄傳》中,郭靖就把這種風格展現出來:“爲國爲民,俠之大者”的風範。在襄陽可以犧牲自己的生命保衛國家。

而佛的思想也是有所體現,在《天龍八部》中自己是契丹人卻背叛了整個宋朝,虛竹作爲少林弟子,卻成爲了靈鷲宮的宮主,在得知少林方丈是自己的父親時,父母雙雙去世。段譽在對自己的身世痛苦不堪時卻又找到了自己心靈的歸屬

最後的喬峯的死成全了天下人,這不就是體現佛家宣揚的因果輪迴,世事隨緣。或者是佛法的普度衆生。

其實在金庸先生的許多小說中我們不難看出在金庸先生對人性的思考,以及對成規陋習的衝破,以及對新的價值觀的憧憬與宣揚。

無論金庸先生如何我們應該接觸新鮮事物,無非是大膽的嘗試,說不定就成功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