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與慢》聽書筆記

  • 作者丹尼爾卡尼曼,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歷史上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心理學家,行爲經濟學的鼻祖

  • 運用心理學理論和經濟學分析結合的方法,第一次對於影響個人和羣體經濟決策的偏見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它認爲人並不是理性的經濟動物,相反在很多情況下並不理性,偏見與生俱來,與直覺緊密相關

  • 核心內容:人的思考模式可以拆分爲快思考和慢思考兩個系統。前者是依賴直覺的、無意識的思考系統,後者是需要主動控制的、有意識進行的思考系統。在人的決策行爲中,由於慢思考系統的懶惰,很多時候會由快思考系統佔據主導。而快思考的直覺存在很多缺陷,容易導致種種偏見和失誤。我們應該有意識的動用慢思考系統去彌補,提高決策質量。

一、 在系統1和系統2都會起作用的前提下,人類的思考模式有什麼特點?

  • 系統1是直覺系統,運行起來速度快,不怎麼消耗腦力,不用意識控制,可以稱爲快思考
    系統2是非直覺系統,有意識進行,需要保持足夠的專注,主動控制,可以稱爲慢思考
    系統1和系統2並不是真實存在的實體,也不是大腦中某個固定的部位,它們是兩種不同的思考模式。稱系統1和系統2,只是爲了理解起來方便

  • 系統1依賴直覺,人類面對環境的刺激,直接在自己的過往經歷和記憶中選取相關聯的內容。不用經過理性的推導和計算過程,就通過直覺直接得出結論
    系統2依賴理性,主動的把節奏慢下來,運用刻意的推導或計算,通過一定的方法得到結論

  • 每一個人的思考過程,都是系統1和系統2合作的結果。系統1不斷給系統2提供信息,比如印象、感覺等等。正常情況下,系統2只是稍作調整,或者按照系統1的建議來做判斷。但是,當系統1運行受阻時,便會向系統2的理性思考求助。這就是卡尼曼所說的,直覺遇到麻煩,理性會出面解決。

  • 主觀上,往往覺得自己是理性的,是理性在掌控着自己的決策;但實際上,系統1纔是行動的依據,大多數行爲都是在系統1的指引下,在無意識間完成的。
    因爲系統2需要集中注意力,但人類大腦又是天生有惰性的,不願意多付出這些注意力。在這種惰性之下,系統2往往會對系統1的直觀判斷無條件接受。系統1的直覺式思考,也就成爲了人們決策和行爲的真正主宰

    • 審覈官要審覈犯人的保釋申請,成功率跟審覈官吃沒吃飯有大關係。飯後審覈通過率幾乎是平均水平的2倍

二、 如果系統1在決策中佔據主導地位,會導致什麼樣的偏見和失誤?

  • 系統1的“七宗罪”:三種偏好和四種效應

1. 典型性偏好

  • 人們會過度關注典型事件,而忽視了典型背後的概率
    • 一個人在紐約地鐵裏閱讀《紐約時報》,猜測他的學歷是博士,還是連大學文憑也沒有。大部分人想都沒想,選擇了博士學位這個選項。系統1對於看報紙這個典型特徵的過分關注,很容易讓你忽視基礎概率,這就是典型性偏好導致的偏見
    • 對虛擬女性琳達的描述,她關心社會歧視問題,她曾經參加反核示威遊戲等,讓志願者判斷琳達的身份。兩個選項,一琳達是一位銀行出納,二琳達是一位銀行出納,並且積極參加女權運動。結果選第二個選項的人更多。人們更願意選典型特徵更多、細節更豐富的選項,而忽視了一個統計學原理,就是特徵越多,概率越低

2. 可得性偏好

  • 如果一件事情更容易出現在大腦裏,人們就認爲這件事更容易發生。可得性偏好的成因,在於系統1會將“容易出現”和“概率較高”弄混,寧可做直覺判斷,也懶得啓動系統2進行科學的概率運算
    • 看新聞,發現上個月發生了一起飛機相撞時間,那你出遠門就容易選擇開車或者坐火車。如果依靠理性,應當認真計算各種交通工具的事故概率纔對。
    • 把可得性偏好的效用發揮到極致的,是恐怖分子。在恐怖主義活動猖獗的以色列,在恐怖活動中死亡的人數,也遠遠小於交通事故中死亡的人數。但是,新聞媒體更關注恐怖事件,經常報道恐怖事件,導致公衆更容易聯想到恐怖事件,而不是計算背後的概率。

3. 因果性偏好

  • 系統1有個特點,喜歡對事物進行因果判斷解釋。它的解釋不一定合理,在這兩種情況下容易導致偏見。
    • 一是對隨機事件進行因果關係解釋
      • 二戰期間,倫敦人發現不同地區,德國的火箭的爆炸點不一樣。很多人相信,在沒有爆炸的地點一定藏着德國間諜。但嚴謹的統計分析顯示,爆炸點的分佈是典型的隨機事件
    • 二是人們會對迴歸平均值的結果進行因果關係解釋
      • 迴歸平均值是一個基本的統計學原理,意思是每一次的表現,總會趨向於迴歸平均水平
        高空滑雪技巧比賽,運動員的下一次動作表現無論好壞,系統1都要給出一個說得過去的合理化解釋
        與人與生俱來的合理化天性有關,所見所知的各種事物,都需要有一個說得過去的合理化解釋

4. 光環效應

  • 先接受了事物的一些信息之後,這些信息就會影響你對事物的整體判斷和理解
    • 用同樣一組包含褒貶詞的詞語形容兩個人,褒義詞在前和貶義詞在前,影響人們對這兩個人的感覺。而且大腦還會對此做解釋。系統1對先了解的信息先入爲主

5. 錨定效應

  • 評估某一個未知事物之前,會先估計一個參考答案,叫錨定值,然後再來調整
    問題是,在評估參考答案的時候,會受到各種外部因素的影響,往往並不準確,即使再去調整,也會出現巨大的評估誤差
    • 實驗人員向參觀博物館的遊客提2個問題:最高的紅杉樹是高於1200英尺還是低於1200英尺?你認爲最高的紅杉樹有多高?
      第一個問題中提到的數字,會對遊客的頭腦產生影響,成爲遊客回答第二個問題的錨定值。遊客的第二個問題的平均答案是842英尺。而把第一個問題中的數值改成180英尺,遊客的第二個問題的平均答案是282英尺。錨定值的變化,讓遊客的判斷髮生了巨大變化。

6. 框架效應

  • 同一個問題的不同描述,會導致你做出完全不同的決策判斷

    • 描述某個手術術後病人生存情況時,有2中方法,一說手術後3個月內的存活率是90%,二說手術後3個月內有10%的病人死亡
      這兩種描述只是說法不同,實驗證明,無論是醫生這樣的專業人士,還是一般社會公衆,都覺得第一種方法更好
  • 光環、錨定、框架效應共同說明一個問題,系統1是一個具有先入爲主特性的系統,先輸入的信息在判斷中能夠佔據優勢地位,無論這種信息是第一印象,還是事先設定的參考值,還是描述時的詞語和修辭,都會極大影響我們的判斷

7. 稟賦效應

  • 當你擁有某個物品之後,你就會覺得它價值更大。
    • 理查德塞勒,馬克杯實驗
  • 稟賦效應可以用前景理論來解釋。前景理論是卡尼曼的理論貢獻。按照前景理論,大多數人在面對得失時,會產生不同的風險偏好。在面對獲得時,你會小心翼翼,不願意冒風險;相反,在面臨損失時,你會不甘心,變得容易冒險
    在損失時遭受的痛苦感,要大於超過獲得收穫時的快樂感

三、如何避免系統1帶來的偏見和失誤,改進我們的思維?

  • 放慢思考,主動的激活系統2,來對系統1的直覺思考結果進行例行檢驗,彌補系統1的缺陷,減少由直覺產生的偏見和錯覺。

  • 系統2是懶惰的,要讓這個懶惰的系統勤快起來,需要刻意的提示,可以是自我提示,也可以是來自外部的提示。
    外部提示往往是更加有效的。質疑別人比質疑自己更加輕鬆,特別是面臨重大決策壓力的時候,自己對自己的決策進行質疑,將會導致巨大的心理痛苦。這就是成語“旁觀者清”背後的心理學原理。

  • 集體決策可以啓動很多人的慢思考,減少快思考可能帶來的偏見和失誤。所以雖然會有效率不高的問題,但在很多情況下還是有意義的。

  • 事前驗屍。在對一件事做決策時,先假設這件事情將來會失敗,然後每個人按照自己的理解,寫下導致這件事失敗的可能原因,同時按重要性和概率進行排序。未雨綢繆,預防這些因素,提高工作的成功率。

  • 飲水機閒談。讓決策者在決策之前,到比較輕鬆的環境,比如辦公室的飲水機旁,聽聽大家的閒談和批評。雖然面對批評不容易,但比起自我批評,還是容易得多。而無論是聽到別人的閒言碎語,還是自我反思自我批評,目的都是讓思考慢下來,讓系統2運轉起來


image.png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