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卖力表演的家长群,成为了孩子的童年噩梦

一篇名为《开学第三天,我退出了家长群》热文道出了家长群中的日常生态:“好好的家长群……变成了攀比群,马屁群、广告群、戏精群......”

通讯方式在进步,家校联系的渠道也在更替。从过去的家访到现在的微信群,家校沟通固然越来越方便了,但这种微信家长群带来的巨量信息、复杂关系成了不少家长和老师的心病。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不少媒体为老师家长们建言献策,要“精简聊天内容”、要“明确群规”、要“限定聊天内容”……说白了,就是让家长和老师努力适应新的沟通方式。但家长群的问题,并不只是沟通方式的问题。

家长群,想说爱你不容易

家长群里,老师和家长之间形成了一种别扭的关系。

自从进了家长群,家长成了老师的“助教”。安安上刚小学二年级,按照老师的要求,阅读和朗诵的作业需要家长给孩子录上小视频发到群里。每到晚上,安安的妈妈就成了摄影师加导演,一次没做好,就还要录第二次,小孩子做不好,就要“NG”多几次,有时还得自己亲自辅导一番。安安妈妈调侃道,我这个摄影师,专拍女儿“头悬梁锥刺股”。

但是另一边,老师却成了“保姆”。有了家长群,和课业相关的沟通多了,那些本不属于老师管辖范围的事情也来了。来自深圳 K 中学的数学老师秦天说,在群里,经常有家长“通知”老师代其传话给孩子。比如让老师告知孩子中午留堂把作业写了,比如让老师提醒孩子加衣服。在深圳 N 城小学当班主任的小林老师也有同感,“家长事儿巨多,投诉的、吃喝拉撒的,事无巨细都在群里@我,我是老师,又不是他们的保姆,我们的苦累岂是他们所知道的?”

图片来源:都市热报

现在的学校都爱搞素质教育,学校的活动越来越丰富多彩,群里的家长们也随之热闹了起来。小雅妈妈是家委会的一员,平时学校有活动,她都要在群里上传下达、组织讨论。最近,小雅班上想要搞“图书漂流”活动,班主任窜掇着家委会来组织,小雅妈妈被选为负责人,在群里征求意见。一开始还好,家长们积极响应,纷纷倡议,但临到要买书了,又没人配合执行。为了这事,小雅妈妈催这个,请那个,手机天天滴滴响,她很苦恼,觉得其他家长挑软柿子捏。

老师们也没省心。每次搞活动,老师就要在教学工作之外和家委会打交道。不过这厢商量得热闹,那些对孩子的事情不闻不问的家长却不会配合。秦天说:“有活动,家长不配合就没法顺利搞起来,有的家长在群里从来不说话,有事情的时候@他,他也没有反应。”多位受访的老师都表示,这类“空气家长”都曾影响过他们负责的学校活动甚至日常教学的进度。

除了这些,更影响家长心情的,是群里的各种“较量”。群里发来最近的一次数学月考的成绩表,安安 99 分,这让安安妈妈不由得焦虑起来——对照全班成绩表,其他同学几乎都是 100 分。在家长群里,这种焦虑感几乎无时不在:当有孩子率先完成的作业上传到了群里,当有家长在群里交流自己的孩子报了几门课外班、读了几本书,安安的妈妈都会感到一股紧迫感。

但家长心累,老师心更累。老师们不仅要付出更多情感劳动,还需要承担更大的情绪压力。秦天坦言,有的家长想问题的角度很奇怪,“我们批评了孩子是为了孩子好,但是有的家长不明是非,只顾着心疼孩子,反倒责怪老师故意刁难自家孩子,就跑到群里来闹。”这还不止,“有的班家长风气不好,会背地里建一个没有老师的群搞事情。”当老师四年,秦天花了大量的精力做群内的舆论控制,“这是一门学问。你不管,就一定会有家长闹。”

图片来源:哔哩哔哩

家长和老师之间,就连“感谢”也会有尴尬。每当家长群里有活动照片、某些通知发来,群里就会出现一派声势浩大的“未读消息 99+”谢师现场。在老师看来,家长感谢的心意是好,但动辄上百条的无用信息却覆盖了重要通知。而一些家长也感到为难:“你完全不吭声,怕被说不合群、不配合老师,但发言太多,又怕别人觉得你在拍老师马屁。”

家长群让家长十分焦虑,让老师成倍心累,他们都恨透了这个聒噪的、氛围诡异的虚拟空间。但是为什么,他们又不得不攥着手机,整天对着这微信群唉声叹气、遣词造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