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英語口語之前的不必要心理因素

英語口語是一個讓很多人頭痛的領域。很多人都沒有勇氣說,也沒有動力說,甚至是害怕開口說英語。但是很多英語不好的人像F word這樣的髒字也可以流利地脫口而出。而且很多英語口語不流利的人英文歌卻可以唱的好。這明顯就是心態問題。在電影《國王的演講》中,科林費斯飾演的約克公爵嚴重口吃,但他說髒話卻很有一套。因爲在說髒字的時候,人們特別全神貫注,想要極力表達自己的憤怒或者煩躁。當情感到了,而且有一定的髒話詞彙儲備,定然脫口而出。很多人不想開口說英語,還是過不去心裏那道坎。


個人認爲,影響口語表達的心理因素有兩種。第一種心理因素是“我感覺會講英文很厲害”,因爲很多人把英語捧上神壇。


有的人把英語想象成時髦人才會用的語言。甚至喜歡那種把漢語和英語結合成句的表達。那些每天說”哎這個case我要follow一下”的人並不見得有多厲害,可能他英語和漢語水平都不怎麼樣,就是虛張聲勢而已。話說回來,當下確實是英語主宰的世界。作爲使用範圍最廣的語言,它雖然帶來了便利,但是也傷害了地方語言。當英語在推廣的同時,很多人會慢慢忘記自己的母語,本土文化信念也越來越淡薄。多想想因爲英文而被淡化的文化符號,心裏就會多一份惋惜,少一份崇拜。

有些語言可以代表一種文化,但是絕對不要認爲英語就能代表所謂先進潮流的歐美文化。印度英語照樣收錄在雅思聽力裏。現在很多中式英文也被收錄在牛津高階詞典。那些曾經炫耀說“這纔是英語的地道表達,這纔是老外的用法”,其實是在炫耀他自己的英文水平。英語根本就沒有地道不地道,英語的包容性和普適性很強。你可以把自己的口音塑造成英音,美音,印度英語,中式英語,甚至日式英語,前提是你喜歡這種口音或者這種口語對於你和其他英語使用者的溝通沒有障礙。所以英文中是各個地域文化的大融合。它只是一種語言而已,產生於一個地區,不斷吸收其它地區的詞彙和語法來豐富自身。所以不要因爲先進的歐美文化而認爲英語更高端。


人們往往對聽不懂的東西感覺畏懼或者敬畏。有的人聽不懂英語,可能就會覺得英文像高山一樣難攀。但換個角度想,英語中也有無數的方言,我們會覺得不一樣的腔調很奇怪,但不會覺得這些腔調很土。但是用倫敦口音的人十之八九瞧不起蘇格蘭的鄉下口音。這種感覺就像用家鄉話跟一老北京聊天。外國人也一樣,在一個老外面前講普通話和講粵語效果是一樣的。我們大學生舍友往往來自五湖四海,很容易產生口音上的摩擦。東北室友經常跟廣東室友學粵語,廣東室友也經常模仿東北室友的兒化音。這都是來源於興趣。如果你有興趣,也可以模仿奧巴馬的演講。語言都是相通的,你總能找到一些語言中的共性。所以不要覺得英語有多高級,它跟漢語一樣,都是爲人所用,都是一種工具,只是工具的形狀不一樣而已。


第二種心理因素是“如果說不好英文,那我就是沒文化的體現,所以乾脆不說好了”。英語在中國很大程度上失去了語言的基本屬性,那就是溝通交流。


從小到大,英文被作爲一門考試,所有的單詞記憶,語法運用,都是爲了考試所準備。所有的興趣都被考試的壓力抹殺了。中國教育本來就是應試教育,不像國外雖然學語言也有考試,但壓力明顯小很多。學語言最重要的是基於興趣的運用,而不是用來當成什麼好大學的開門磚。這種病態的環境下培養出的語言觀念,必然也是病態的。所以要想真的理解英文,那就先忘掉什麼CET,忘掉高考英語,忘掉之前所有的英文成績,把它作爲一個興趣來對待。基於興趣,我們可以跟朋友用英文交流思想,交流這幾天發生的事情,甚至可以用英語談情說愛。話說我高中情書都是用英文寫的,就是怕被班主任看懂,但是我也從來沒想過班主任會用翻譯器。


一旦在一個英文環境裏,語調和發音在達到基本標準後就沒有那麼重要了,重要的是內容和內容的表達形式。溝通的本質就是信息的交換,信息通過一個人的加密,傳遞到另外一個人腦中,再經過解碼,信息被接受,然後再反饋…語音語調只是加密和解碼的過程,對中心內容的表達只會有一定的影響。如果我們的語音語調能讓對方成功解碼,那就算語調再奇怪,也是有效溝通。


總而言之,不要認爲英文高高在上,不要認爲英文水平代表了人的水平,英文只是一種工具,爲人所用,爲人所掌控。平凡而普通。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