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實體圖書館的館線制改革

[摘 要] (略)
[關鍵詞] 圖書館;信息化;院線制;館線制;改革
[中圖分類號] G250  [文獻標識碼] A
Discuss on the Library Chain Reform for Physical Library

[Abstract] (略).
[Keywords] Library; Informatization; Theater chain; Library chain; Reform

 

 
0 引言
 當前社會已是信息社會,正在向智能社會轉變。在信息化、智能化社會大環境中,實體圖書館從紙質館藏到館藏組織,從借還服務等再到讀者的閱讀習慣,都受到來自數字讀物、數字存儲技術、網絡傳播和閱讀習慣數字化轉變的深刻影響,實體圖書館持續邊緣化,生存和發展受到嚴峻挑戰[1]。爲此,實體圖書館轉型發展並進行過許多有益嘗試,包括轉變爲複合圖書館、加快數字化圖書館建設、建立圖書館聯盟[2]、推行總分館制[3]、開展學科服務和服務創新等,包括仿照“互聯網+”提出“圖書館+”[4],並開展“圖書館+書店”、“圖書館+咖啡廳”、地鐵圖書館等多種跨界合作[5,6],甚至在圖書館建設和服務中引入PPP模式[7]。然而,實體圖書館的現狀表明,採取的措施雖有一定效果,但是資金短缺、設備技術落後、服務與需求脫節、成本高企、服務效率低、資源配置不合理、發展動力和服務創新缺乏等狀況沒有根本改變,還難以扭轉實體圖書館在生存和發展上的被動局面。如何在智能化時代生存和發展,是當前實體圖書館需要認真面對的問題,而探尋更有效的解決方案仍有必要。回顧歷史,在計劃經濟年代,國內實體電影院與實體圖書館極爲類似,只是在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中,本世紀初電影院選擇了院線制改革,走市場化和競爭道路,而圖書館則放棄了最初的市場化改革嘗試,仍以事業單位身份迴歸先前發展道路[8,9]。現今二者已呈現出巨大反差,實體電影院隨着電影市場同步發展,變大變強,而實體圖書館依舊爲生存和發展中的種種問題、困難所困擾。考察實體電影院,借鑑實體電影院發展的成功經驗,從中應該能得到啓發,有益於當前實體圖書館更好生存和長遠發展,也有助於提高相關決策的科學性、可行性。
1 實體圖書館行業現狀及成因
1.1 行業內的狀況
實體圖書館按照隸屬關係分爲六類:文化系統圖書館、教育系統圖書館、科學研究系統圖書館、工會系統圖書館、共青團系統圖書館、軍事系統圖書館[10]。每類圖書館均隸屬於不同系統,並從上到下自成體系。不同類圖書館因分屬不同系統而相互隔離,服務範圍和服務對象均被限制在相應的系統和部門中。不同類圖書館之間不發生競爭。同類圖書館在本系統內則按照單位需要設置或按照某種指導思想參考圖書館服務半徑統一規劃建設,形成一定的分佈格局,每個具體的圖書館只服務於特定的或指定範圍內的讀者羣體。同類圖書館之間的競爭也被規避了。總體上,在整個圖書館行業內,相比可以忽略的民營實體圖書館,事業單位性質的實體圖書館佔絕對優勢[11],且處於行政條塊分割、缺乏競爭的狀態。
此外,除過實體圖書館,還有數字圖書館。二者之間存在着競爭,但與前兩種競爭不同,是圖書館發展的低級階段與高級階段之間的競爭。當前實體圖書館並不建設並擁有數字圖書館,而是通過購買數字圖書館服務來形成複合圖書館,因而這種競爭與其說是圖書館行業內的競爭,不如說是實體圖書館與其他行業之間的競爭,而複合圖書館就是數字圖書館向實體圖書館滲透的結果。
1.2 與其他行業之間的狀況
閱讀活動是讀者與圖書等閱讀對象的結合。從促使閱讀活動的發生和持續來看,實體圖書館僅是可直接滿足讀者閱讀需求的機構之一,諸如書店和租書店等企業、讀書會、閱讀沙龍等閱讀組織、部分信息服務機構等,都能以某種形式滿足讀者的閱讀需求。因而,至少書店、租書店等企業與實體圖書館在面對共同讀者羣體時存在直接競爭,互爲競爭對手。然而,現實中實體圖書館同這些處於不同行業的企業、組織和機構之間沒有競爭,主觀上也從未將對方當作競爭對手。
1.3 現狀的成因
 當前實體圖書館缺乏競爭的狀況主要緣於:①條塊分割的實體圖書館體制和相應的管理機制,不同系統實體圖書館之間的競爭被限制;②實體圖書館分佈密度過低,由服務半徑決定的圖書館服務圈之間無重疊,且同系統實體圖書館之間的競爭被限制;③絕大多數實體圖書館爲事業單位,非贏利和公益性決定它們不會參與市場競爭;④與閱讀市場不完整、不完善有關。
讀者的閱讀需求可通過圖書購買和圖書借閱兩條主要途徑滿足,因此閱讀市場包含購買閱讀和租借閱讀兩大部分。其中,購買閱讀市場部分由圖書零售行業中的書店主導,而租借閱讀市場部分則由實體圖書館和圖書租借行業中的租書店主導。由於作爲事業單位的實體圖書館的特殊地位、相對龐大的體系規模,特別是各種不計成本的免費服務——以零服務價格在租借閱讀市場中展開惡性價格戰,使得圖書租借行業中的企業無法依靠主業生存而退出租借閱讀市場,甚至殃及購買閱讀市場。租借閱讀市場被事業單位性質的實體圖書館近乎完全壟斷,從而不會有競爭,實際上連同租借閱讀市場也破壞了。閱讀市場因缺少了租借閱讀部分從而是不完整、不完善的。這種不完整且缺乏價格機制、監管機制、調節機制、已呈壟斷狀態的市場中難有競爭和公平。
 顯然,當前實體圖書館面對的真實境況是:有讀者需求,但沒有圍繞閱讀需求形成閱讀市場,沒有形成完整、完善的閱讀市場,且缺乏相應的競爭性市場主體。同時,當前實體圖書館自身的真實狀況是:一方面強勢,對同業企業獲得了特殊的、壓倒性的優勢,另一方面弱勢,因自身發展水平、服務效率制約,在成熟的競爭性領域中難以立足。
2 圖書館與電影院對比
2.1 二者本身對比
將實體圖書館與實體電影院進行對比,可發現二者極其相似。圖書館核心是館藏文獻,電影院核心是影片;圖書館有書庫等館舍,電影院則有放映廳等廳堂;圖書館有借還相關設備,電影院也有放映相關設備;圖書館有館員,電影院也有服務人員;圖書館服務讀者,電影院服務觀衆;讀者到館才能享受服務,而觀衆也需到電影院才能觀影。二者構成要素相似,要素之間的結構相同,運轉機制也類似。
 事實上,在計劃經濟年代,二者都有從上到下的層級管理體系和相似的分佈格局,總體上體制機制也相似。
2.2 二者的外部環境對比
 二者在各自產業鏈中的位置完全相同。在電影產業鏈中,製片公司負責影片的生產,發行公司負責影片的批發,電影院則負責影片的零售,實體電影院處於產業鏈下游的終端位置[12]。同樣,在圖書產業鏈中,出版公司負責圖書的生產,發行公司負責圖書批發,圖書館和書店等則負責圖書租售,實體圖書館也處於產業鏈下游的終端位置[13]。
二者的外部環境相似。實體電影院很早就面對了電視的衝擊,還曾經面對過錄像廳的競爭。在信息化時代又面對互聯網的巨大沖擊,特別是三網融合之後,受到來自電視、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夾擊,視頻網站對電影帶來了極大的挑戰,而觀衆的觀影習慣也在發生變遷,PC端和移動端觀影逐步上升。同樣,實體圖書館早先面對租書店和書店的競爭,在信息化時代,也受到互聯網的巨大沖擊,特別是由互聯網催生的數字圖書館、網上書店和數字內容共享平臺等的挑戰,而讀者的閱讀習慣也從傳統閱讀向數字閱讀、網絡閱讀、移動閱讀轉變。二者生存和發展的外部環境和遭遇的挑戰相似。
在相似的外部環境中,當前實體圖書館與實體電影院發展狀況卻大不相同。
3 電影院的院線制改革
3.1 院線制改革簡介
 實體電影院的院線制改革之前,電影發行放映實行統購包銷體制,層層代理髮行方式。2001年底,院線制改革全面推開[14]。所謂院線制是指以資本和供片爲紐帶,以電影院爲依託,由一個電影發行主體和若干個電影院組合形成,實行統一品牌、統排片、統一經營、統一管理的一種發行放映機制[15]。院線制對電影發行、放映兩個環節進行了整合、重組,以壓縮發行放映過程的層級,提高整體效率。2002年衆多電影院線旋即成立併成爲市場主體,以院線爲基礎的新發行放映體系隨之建立[16]。
 院線制改革使得電影發行放映體制、機制由單一化行政主導的計劃經濟方式,轉向由多元化市場主導的商品經濟模式。同時,也使整個電影市場的競爭機制、價格機制、監管機制、供求關係等形成,市場活力驟增,優勝劣汰成爲推動各電影院線發展的直接動力。
3.2 院線制改革成效
 院線制改革十幾年來成效顯著。截至2016年,全國實體電影院總量約7900家,居全球第一,比2002年增加7028家;銀幕總數41179塊,居全球第一,比2002年增加39598塊;2016年電影票房達到457.12億元,比2002年增加超過447億元;帶動影片生產從2002年的100部增長到2016年的944部;全國電影院線總數達到48家,全年觀影人次首次超過北美達到13.72億次,成長爲全球第一市場[17]。
 院線制改革形成多種院線模式。有簽約加盟模式院線,影院與院線沒有資產從屬關係,只以簽約形式加入院線;有資產聯結模式院線,即真正的連鎖電影院線,院線直接投資興建電影院,資產歸院線所有;還有混合模式院線,以資產聯結爲主,也歡迎獨立影院簽約加盟[18]。此外,還有翻牌院線,即由各省市原國有電影公司改制成立的院線,是改革初期的產物,在市場中正逐步向現代院線模式發展[19]。院線制改革使電影院由事業單位變爲企業,電影市場形成、完善,電影真正成爲產業[20],而在這個市場中港資院線、民營院線、國有院線相互競爭不斷壯大[21],民營院線成長最爲迅猛,比如萬達院線已連年居國內票房第一。
 院線制改革帶給實體電影院巨大改變。院線制改革後,因社會資本涌入電影產業,實體電影院的結構形式、用戶體驗、技術水平等都有重大改進,這比影院數量增長更重要。改革之後,實體電影院的結構形式從禮堂式單廳影院轉變爲綜合性多廳影院,可同時滿足各類觀衆的不同觀影需要[22];改革之後,實體電影院的軟硬件設施極大改善,影院的標準、人性化程度更高,觀影體驗大幅提升;改革之後,在資本驅動下實體電影院總是最早、最快採用新的影音技術和設備,技術水平總領先其他競爭對手,產生了諸如數字影院、巨幕(IMAX)影院、3D/4D影院等新式電影院,既吸引了觀衆,也讓實體電影院在與電視、網絡視頻等的競爭中獲得了差異化優勢。
4 實體圖書館的館線制改革
實體圖書館與實體電影院各方面的相似性,院線制改革的成功經驗和院線制帶來的實體電影院、電影市場的蓬勃發展,無疑可啓發實體圖書館的發展思路,併爲實體圖書館改革所借鑑。
4.1 館線制改革的必要性
 從圖書館的發展趨勢來看,在IT技術的持續推動下,實體圖書館將發展成爲智能圖書館,並質變爲數字圖書館[23]。在數字化、信息化發展過程中,實體圖書館沒能抓住機會,經跨越式發展質變爲數字圖書館,而仍按原發展路徑和發展進程前行,並以複合圖書館形式存在和發展,從而仍屬於數字化圖書館範疇,處於半智能化圖書館階段。然而,在同樣的數字化、信息化發展過程中,在同樣的IT技術基礎上數字圖書館已經成熟,並正向深度智能形態發展。這令實體圖書館演進成數字圖書館失去意義和時機,而只能以智能圖書館爲目標。好在數字圖書館主要集中在期刊文獻和信息服務方面,而在圖書方面幾近空白,給當前實體圖書館留下了發展空間和機會。要抓住並維持這種相對有利的態勢,當前實體圖書館必須迅速發展,並向產業鏈中上游延伸。顯然,在現有體制和機制之下,當前實體圖書館主觀上缺少發展的積極性和足夠動力,客觀上也缺乏充足資金的支持,更無法向已經市場化的中游發行環節發展。
 其次,當前實體圖書館是閱讀市場不能形成和完善的重要因素。信息化時代,單個讀者和讀者羣體的閱讀需求在廣度、深度和規模上皆超過先前。客觀上,當前實體圖書館的存在和發展擠掉了對應的市場部分,使得完整的閱讀市場不能形成、完善和壯大。由於沒有完整且成熟的閱讀市場,市場自身的競爭機制、價格機制、監管機制、調節機制等皆虛弱,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決定性作用難以發揮。實體圖書館無法因市場而獲得資金、技術和人才等,無法藉助資本和市場這兩股力量來發展壯大自身,只能依靠有限的財政投入來維持和發展。要改變這種狀況,不改革實體圖書館現行體制顯然辦不到。
 此外,受外部環境及在產業鏈中的位置限制,總體來看,僅依靠實體圖書館自身發展,特別是單個實體圖書館的技術改進、服務提升,難以令自身價值實現得到明顯改善,更不能使行業整體走出困境。實體圖書館出於資源共享而結成的聯盟,以及爲加強宏觀管理、協調共建共享、提高有效覆蓋而採取的總分館制,均與競爭無關,對於增強實體圖書館個體和行業整體競爭力的作用不大。館線制改革是整合實體圖書館和發行實體的一次變革。只有通過館線制改革促進圖書產業鏈垂直整合,才能藉助資本和市場這兩股力量推動實體圖書館迅猛發展,並在不同館線之間形成企業競爭,在不同館線的圖書館之間形成真正競爭,進而藉助優勝劣汰機制提升實體圖書館個體和行業整體的競爭力,最終使實體圖書館變強大,保證實體圖書館在技術上超前,在分佈上更合理,在服務種類、質量和規模上更匹配讀者需求,在服務方面更多創新。
 實體圖書館只有通過發展才能變大,通過競爭才能變強,只有變大變強,才能爲未來發展開闢新道路,贏得未來發展道路的選擇權。
4.2 館線制改革的路徑、策略和未來
 館線制改革將使圖書產業鏈發生改變。經館線制改革後,圖書產業鏈中游的發行環節分化並分別融合到上游或下游環節,原產業鏈整體將縮短,如圖1所示:

 

 
圖1 館線制下的圖書產業鏈

 

實現館線制有兩條途徑:①自下而上途徑,即立足下游向中游發展,成爲圖書館線;②自上而下途徑,即立足中游向下遊發展,成爲圖書館線。
對於作爲事業單位的實體圖書館,應按照自下而上途徑形成圖書館線,並採取兩步走策略,即走翻牌院線類似的路線,由省、市圖書館牽頭,其下各級各類圖書館加入而形成翻牌館線,然後再漸進改革成真正的圖書館線。對於希望進入閱讀市場的社會資本,可按照自上而下途徑來形成圖書館線,並採取一步到位策略,即以資金、資源、管理和服務爲紐帶,通過併購或新建實體圖書館,並實行統一品牌、統一資源、統一管理、統一服務,形成資產聯結館線,或者以資源、管理和服務爲紐帶,通過實體圖書館簽約加盟,並實行統一品牌、統一資源、統一管理、統一服務,形成簽約加盟館線。顯然,統一規劃建設、統一協調管理,統一資源調配、統一服務標準、通借通還的純粹總分館制[24],已具備圖書館線的一些特徵。
事業單位的實體圖書館採取兩步走策略形成圖書館線,需經過當年實體電影院所經歷的一系列改革過程,比如資產剝離、人員分流、股份制改造等,才能轉變爲圖書館線中的圖書館。同時,採取兩步走策略形成圖書館線,還需通過學習來迅速適應館線制下的新角色、新業務和新環境。改革過程中的每個步驟、細節對成功實現館線制都至關重要。
未來,經館線制改革後,在資本推動下和市場拉動下,館線和實體圖書館發展壯大而具備更強競爭力後,可繼續向圖書產業鏈上游的出版環節發展,通過縱向整合,形成跨完整圖書產業鏈的圖書館線。此外,還可以向其他領域擴展,比如數字圖書館、信息和知識服務領域等,通過橫向整合,形成跨多個相關領域的圖書館線。
當圖書館線整合整個圖書產業鏈後,就從源頭上保障了實體圖書館的生存,鞏固了實體圖書館的發展空間,從而使實體圖書館在信息化、智能化社會大環境中掌握了未來發展的主動權,擁有了未來發展道路的選擇權。總之,在館線制下未來實體圖書館的發展機會更多,發展的主動權更大,具有更多種可能性和選擇性。
4.3 館線制下的監管
在館線制下,政企職責分離,作爲企業的實體圖書館會在服務中追求自身經濟利益最大化,難免欠缺社會責任和公益性。因此,館線制下須有獨立於圖書館線的健全的審查監管機構,依照相應的法律法規對閱讀市場中的圖書館線進行審查和監督,擔當相應的行政職責,保障廣大讀者閱讀權利和身心健康,維護閱讀市場的良好秩序,促進閱讀市場和圖書館線健康發展。現有的圖書館主管、管理機構可轉變職能,成爲相應的監管機構。
 顯然,面對館線制改革、未來的圖書館線和閱讀市場,應當儘快建立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並依法依規儘快組建和完善相關監管機構,形成由監管機構、閱讀市場和圖書館線構成的基本框架,如圖2所示:

 

 
圖2 監管機構、閱讀市場和圖書館線

5 結語
就公共服務和公益性需要來說,實體圖書館應作爲事業單位存在和發展,但就實體圖書館自身生存和發展來說,實體圖書館應作爲企業存在和發展,事業單位身份並不能阻止實體圖書館被邊緣化,只有發展壯大並增強競爭力才能。不改變當前實體圖書館的體制及強勢地位,社會資本不會涌入閱讀市場,閱讀市場不會形成、完善,競爭也不會出現,而實體圖書館就不能通過競爭來變強。在深度信息化、智能化的社會環境中,單個實體圖書館的改變難以成功並最終倖免。回顧實體圖書館和實體電影院的發展歷程,可知二者現狀不同是選擇不同發展道路的結果。2002年正值互聯網經歷泡沫破滅之後再次崛起,實體電影院選擇了院線制改革,如今院線制改革已使實體電影院走出困境並持續快速發展。院線制改革作爲範例,不僅啓發了實體圖書館走出困境的思路,也解決了實體圖書館體制改革的路線和方法問題。實體圖書館可嘗試開展館線制改革。館線制改革將促使圍繞讀者的閱讀需求形成閱讀市場,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通過市場競爭、供求關係和價格機制等達到相關要素的自由流動和資源的合理配置。真正的圖書館線是資產聯結館線,以資本和資源爲紐帶,不僅包括實體圖書館,還包括實體書店,是“發行+圖書館+書店”模式的企業。圖書館線之間通過優勝劣汰推動實體圖書館轉型升級和集約發展,通過資源合理配置解決制約實體圖書館發展的資金、資源、人才、服務質量和服務創新等問題。在館線制下,圖書館的公益性、國民基本閱讀權利和公共文化均等化等的保障,則依靠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強監管和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共同來實現。總之,總分館制是作爲事業單位的實體圖書館的存在和發展方式之一,而館線制是作爲企業的實體圖書館的存在和發展的方式之一,可有效解決實體圖書館生存和發展問題,阻滯實體圖書館邊緣化,讓實體圖書館保持較強競爭力和發展後勁,而館線制改革將使實體圖書館獲得一次難得的快速發展機會,爲實體圖書館的未來發展贏得寶貴時間,爲實體圖書館的未來發展贏得主動權和發展道路的選擇權。

參考文獻:(略)

 

備註:這篇文章完成於2017年12月,因爲種種原因沒有發表,故而先分享在這裏。版權所有,引用、轉載請註明出處。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