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絕非一時的想法——讀大前研一《思考的技術》

對這本書感興趣,源於無意中看到裏面的一句話“先說前提,再說對策”,這並不是一個多麼有新意的建議,但卻經常在我們的實踐中被忽略了,所以像我這樣的經驗尚不夠豐富的顧問,經常會在碰到問題的時候變得驚慌而不自信,而大前一提出的觀點則讓我很受啓發,他說,爲了避免這種情況,我們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如果問題的前提不明確,那首先要做的就是先把問題的前提做個明確的假設,具有“有前提就有結論”的思考模式的人,任何時候都不會陷入恐慌,因爲就算前提有變,還是能導出不一樣的結論。
 
這是一本關於思維方式和練習方法的書,大前在書中還講到了很多關於思考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原則,而整本書貫穿始終的邏輯,就是我們在思考的時候要不斷重複地進行“假設-驗證-試驗-得出結論”這個過程。
 
關於假設

不要把它和結論混淆,且先證明其正確性。
“以假設爲前提,以事實爲依據”這可以說是麥肯錫的聖經,而大前研一在一開始就提出了要向麥肯錫學習邏輯思考。
我們經常會犯的一個錯誤就是把假設和結論混爲一談,比如,“這個行業處於衰退期,成長明顯放緩,所以應該壓縮包含開發新產品在內的投資”,在這句話中,“行業衰退”是假設,要讓客戶接受“壓縮投資”,必須先向客戶證明假設的正確性。就好比我們在做商業計劃書的過程中,對行業前景的分析、其他競爭公司動向的分析,這些都是假設,目的都在於得出結論,而只有確保假設是正確的,才能得出讓人信服的結論。
 
關於驗證

在提出假設後,要蒐集可以驗證假設的資料。
也就是“以事實爲依據”,這可能是一個工作量很大的任務,但是大前一提出了一種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就是將機械性的工作標準化,形成工作手冊,因此只要做同一類型的分析,馬上就可根據手冊進行數據的蒐集、分析、提議。
 
此外,還要堅持對事不對人的原則,進行邏輯思考的大前提就是忠於事實,而管理諮詢顧問 能夠發揮價值的很大的原因是因爲其站在一個沒有偏見的立場上面。
 
累計事實才能導出令人信服的結論,比如我們在進行YK的業務模式分析的過程中,就是基於對其現有資料的蒐集和分析,以及結合原有的關於行業的競爭對手的資料的蒐集,才得出YK項目關於教育服務提供商的結論。
 
關於累計事實,我想起了聚冠因尚總經理李無韋之前和我們講過的新進入一家企業,如何在短時間內快速瞭解一家企業的方法,就是看該公司近一年內的會議記錄。
 
關於試驗

驗證和試驗到底有什麼區別,二者是順承的關係還是並列的關係?這是我看書過程中的一個困惑,大前研一在書中似乎也並未有相關的闡述。
 
但是書中關於試驗本身的介紹,還是讓我受益匪淺。
 
他在書中提到了一個例子,如果要驗證這個假設:“定價不合理,是業績無法提升的原因”,你會怎麼做?
 
大前一提出的方案很有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1  通過實驗瞭解價格彈性值:把所有申請過特別折扣的案子調出來,仔細察看一遍,以瞭解打折扣時的競爭率和不打折扣時的競爭率有多大;
PS:銷售量隨着價格變動所產生的數字變化指針,就是價格彈性值
2、形成一個曲線圖,知道打折到什麼程度,競爭獲勝率會急劇上升;
3、必須考慮打折之後是否能夠確保利潤;
4、科學實驗計劃法:有計劃地實驗,用一個月時間,看看改變價格到底會讓競爭獲勝率產生多大變化。
 
總之就是通過數據分析,通過現場訪談,做過有計劃的實驗,來證實自己的假設。
 
    關於結論

    不能作爲解決對策的就不是結論!
   
管理諮詢顧問很大程度上並不負責執行,但是在讓別人認可採納自己的提案的時候,必須遵循嚴謹的邏輯構成法,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一個建議就夠了,這和《定位》中的原則也是有異曲同工之處的。面面俱到的結果往往就是難以實施。
 
另外,爲了強化該建議,必須充分論證該提案的必要及充分條件。
必要:必須要這麼做
充分:這麼做會更好
 
就像大前研一認爲科學的思考不分文科和理科一樣(這一點我是深有感觸,因爲我曾經歷過從一所嚴重重理輕文的高中理科生轉化爲一所嚴重文輕理的大學文科生的轉變過程),《思考的技術》同我之前所接觸到的麥肯錫七步成詩法,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唯物辯證法、矛盾分析方法等有異曲同工之處,只是感覺《思考的技術》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