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如何借鑑靈感?(“抄襲”別人的產品)

"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 But The Second Mouse Gets The Cheese." ——Francis J. Kong

上一次我聊到如何應對抄襲,提到了我們需要找到相對優勢,建立積累效應。這樣就會讓抄襲者陷入被動,盲目抄襲對於抄襲者來說非常危險。

可是在產品設計的過程中,我們卻需要大量地從其他產品中獲得啓發,就連 Facebook 都在內部新增了一條備忘,囑咐員工:“不要驕傲到不屑於抄襲(Dont be too proud to copy)”。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如何能在不傷害別人,也不傷害自己的基礎上正確地借鑑他人產品中的靈感。

不要像素級抄襲

喬布斯在一次訪談中引用畢加索的話說:“能工抄,巧匠偷”,並表示他並不覺得借鑑別人的創意可恥。



我們在做產品設計的過程中,確實需要從各種各樣的產品中吸取靈感。我一直鼓勵團隊中的產品經理可以大量地安裝和試用應用,並且自己也是這麼做的,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應該如何把握好借鑑和抄襲之間的度呢?

在我看來最關鍵的就在於:杜絕像素級抄襲。大部分引起民憤的抄襲都是像素級抄襲,比如是流程、界面或文案一模一樣,前些日子吵得沸沸揚揚的某抄襲事件中,被抄襲一方列出的抄襲證據中,有一項就是文案抄襲,可以看到大量文案一字不改地抄走,這麼做就很不合適。

除了界面之外,直接抄代碼,抄文檔,都算是某種意義上的像素級抄襲,這樣的抄襲背後通常都藏着懶惰和不負責任。

或許有人會反駁說,在某個場景下,界面的優化效果最終會收斂一致,比如天下所有的登錄頁面都幾乎是像素級相似的。

誠然,形成固定模式的頁面確實很容易相似,這樣的相似是合理的,而且像素級抄襲個登錄頁面也不會對其他人造成什麼傷害,因爲這張頁面上沒有什麼業務邏輯。但是,每個產品都有其核心業務或核心機制,越是核心的東西,越是具備別人有獨特創意的地方,我們對待這一部分的借鑑,就應該越加謹慎和剋制。

腦子裏帶着自己的問題

一個產品經理有沒有抄襲別人,其實他自己心裏很清楚。借鑑別人時,其中一個關鍵點就是腦子裏有沒有帶着自己的問題。當腦海中有問題時,看到別人的方案是鑰匙,可以打開自己腦子裏的鎖,最終內化成自己的武器庫。但倘若腦海中沒有問題,看到別的方案就是另一把鎖,你只能把它照樣搬過來,卻永遠無法打開它。

齊白石曾經說過的“學我者生,像我者死”便是這個道理,我們一定不能用別人的工具去解決自己的問題,而是應該研究別人的工具,體會到它的精妙之處,變成自己的工具,去解決自己的問題。

比如我們在做 Readhub.me 時,希望儘可能在不搶佔信源流量的前提下提高信息消費效率。我們帶着這個問題看了很多設計之後,最後在 Telegram 的 Instant View 中找到了靈感。

Instant View 通過積累大量的網站規則,理解對應網站的內容結構,從而使得用戶可以在 App 中按照統一的格式快速查看目標頁面中的信息。這個方案中的格式內容標準化和在當前頁面快速即時反應給我們帶來了啓發。我們將通過算法篩選的內容利用 RSS 協議格式化後做預加載,並設計了在當前頁面快速打開的閱讀層,解決了此前困擾我們的問題。

這裏更多的是靈感上的借鑑,而非功能和場景的照搬。

追本溯源,知其所以然

很多手機端信息流產品都有一個特性,當頁面到達頂部後,如果繼續向下拉頁面,則會觸發頁面刷新。這一交互特性來自於 Twitter 的客戶端 Tweetie(其開發商 Atebits 已被 Twitter 收購)。

這個特性流行起來後,越來越多架構非縱向信息流的產品也採用了這一交互方式去觸發刷新。其實,這一特性並不適用於所有的場景。從用戶的角度來說,一方面最好的體驗應當是不需要主動刷新就可以看到最新的信息(比如股票應用或直播應用);另一方面,因爲沒有縱向滾動的信息流設置,如果缺乏明確的提示,用戶或許很難知道如何才能觸發刷新。

如果我們可以追本溯源,找到這個下拉更新交互的源頭,知道它應用在縱向信息流中,而且其實是在蘋果的慣性滑動特性基礎上建立的,或許就不分場景的“借鑑”這一交互方式。

跨領域、跨行業借鑑

同樣的行業中通常聚集着許多思維模式和思維習慣類似的人,當我們需要借鑑靈感和啓發的時候,我們應當儘量向行業外探尋,盯着同行業的產品“借鑑”也很容易陷入抄襲的漩渦中。畢竟是面對類似的用戶羣體,做類似的事情。

深澤直人在設計無印良品的 CD 機時借鑑了換氣扇,他在自己的設計筆記中說,當拉動電源線時,碟片像扇葉一樣旋轉起來,音樂迎面吹來,像風拂過臉龐。



我們在做產品設計時,也應當去尋找跨越行業或領域去尋找靈感,最基本也要做到從別的領域應用中找靈感。

比如我們在做社區的過程中,不僅在社區產品中觀察學習,還要諸如新聞、圖片處理、音樂軟件甚至遊戲中吸取靈感。在音樂播放器中點擊“喜歡”,可以默認加入音樂列表這個特性就曾經被我們借鑑到社區的收藏功能中。

如果視野可以再開闊一些,不止在應用中找靈感,而是可以去看各種各樣的工業設計甚至更加寬泛的藝術作品。據說 Snapchat 閱後即焚功能的靈感來源於酒吧聊天,而 Twitter 的靈感,則是來自性格孤僻的傑克·多西在收聽警察監控廣播時,對於警察執行任務時的簡單對話產生了極大興趣。

致敬與付費

我在上家公司的時候,有一次我的主管 Fenng 叫我到他辦公室,讓我看一款應用,說打算把它買下來,把其中的機制引入醫患問答領域。我看了一下說這個產品的 Code Base 跟我們不同,而且當時整體的業務邏輯還沒有做完整。

我跟 Fenng 說:“買了也沒什麼太大用處,遲早要重做,給我幾個人我很快就能做一個類似的。”他瞪着我說:“你去抄一個,別人怎麼看你,怎麼看我們?我們應該爲創意付費。”

我一時啞口無言,非常慚愧。最終我們還是支付了費用,將這個產品買下來,雖然在一兩個版本之後就完全重寫了。

所以最後想跟大家分享的是,當你從別處借鑑產品 Idea 的時候,如果條件允許,不妨支付一些費用,不論是購買版權,還是向社區捐款。最不濟也應該心存感激,在博客或產品公關稿中致以敬意。

這樣把自己放在陽光下,不但光明磊落,也從根源上杜絕了惡意抄襲的傾向——畢竟惡意的抄襲不好意思拿出來曬。

總結

寫到這裏,在借鑑和抄襲的一線之間,我們一定要把握好度。不要不顧職業操守像素級抄襲,也不要因噎廢食,閉門造車。多思考自己的問題,帶着問題去透過別人的方案看背後的邏輯,把別人方案背後的方法變成自己的,而不是直接照抄。最後,要記得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對給你帶來靈感和幫助的人心存感激,表達敬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