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教程(7.3)namenode管理元數據的機制&datanode工作機制介紹 原

               前面兩篇博客介紹了HDFS客戶端讀寫數據流程,本篇博主將帶給小夥伴們namenode和datanode的工作機制的分享。

        一、目標

               理解namenode的工作機制尤其是元數據管理機制,以增強對HDFS工作原理的理解,及培養hadoop集羣運營中“性能調優”、“namenode”故障問題的分析解決能力。

               問題場景:

               1、集羣啓動後,可以查看文件,但是上傳文件時報錯,打開web頁面可以看到namenode正處於safemode狀態,怎麼處理?

               2、Namenode服務器的磁盤故障導致namenode宕機,如何挽救集羣及數據?

               3、Namenode是否可以有多個?namenode內存要配置多大?namenode跟集羣數據存儲能力有關係嗎?

               4、文件的blocksize究竟調大好還是調小好?

               ....

               諸如此類問題的回答,都需要基於對namenode自身的工作原理的深刻理解

        二、namenode的職責

              負責HDFS客戶端請求的響應,元數據的管理(查詢,修改)

        三、namenode元數據管理

             namenode對數據的管理採用了三種存儲形式:內存元數據(NameSystem)、磁盤元數據鏡像文件、數據操作日誌文件(可通過日誌運算出元數據)

             1.元數據存儲機制:

                A、內存中有一份完整的元數據(內存meta data)
                B、磁盤有一個“準完整”的元數據鏡像(fsimage)文件(在namenode的工作目錄中)
                C、用於銜接內存metadata和持久化元數據鏡像fsimage之間的操作日誌(edits文件)

                注:當客戶端對hdfs中的文件進行新增或者修改操作,操作記錄首先被記入edits日誌文件中,當客戶端操作成功後,相應的元數據會更新到內存meta.data中。

             2.元數據手動查看

                可以通過hdfs的一個工具來查看edits中的信息
                bin/hdfs oev -i edits -o edits.xml
                bin/hdfs oiv -i fsimage_0000000000000000087 -p XML -o fsimage.xml

             3.元數據的checkpoint

               每隔一段時間,會由secondary namenode將namenode上積累的所有edits和一個最新的fsimage下載到本地,並加載到內存進行merge(這個過程稱爲checkpoint)

               checkpoint的詳細過程:

               checkpoint操作的觸發條件配置參數:

dfs.namenode.checkpoint.check.period=60  #檢查觸發條件是否滿足的頻率,60秒
dfs.namenode.checkpoint.dir=file://${hadoop.tmp.dir}/dfs/namesecondary
#以上兩個參數做checkpoint操作時,secondary namenode的本地工作目錄
dfs.namenode.checkpoint.edits.dir=${dfs.namenode.checkpoint.dir}

dfs.namenode.checkpoint.max-retries=3  #最大重試次數
dfs.namenode.checkpoint.period=3600  #兩次checkpoint之間的時間間隔3600秒
dfs.namenode.checkpoint.txns=1000000 #兩次checkpoint之間最大的操作記錄

               checkpoint的附帶作用:namenode和secondary namenode的工作目錄存儲結構完全相同,所以,當namenode故障退出需要重新恢復時,可以從secondary namenode的工作目錄中將fsimage拷貝到namenode的工作目錄,以恢復namenode的元數據,secondNameNode無法替代namenode,它只做數據合併、備份。

            4.元數據目錄說明

               在第一次部署好Hadoop集羣的時候,我們需要在NameNode(NN)節點上格式化磁盤:

#執行格式化,如果已經配置了hadoop環境則不需要帶全路徑執行
$HADOOP_HOME/bin/hdfs namenode -format

              格式化完成之後,將會在$dfs.namenode.name.dir/current目錄下如下的文件結構

current/
|-- VERSION
|-- edits_*
|-- fsimage_0000000000008547077
|-- fsimage_0000000000008547077.md5
`-- seen_txid

              其中的dfs.name.dir是在hdfs-site.xml文件中配置的,默認值如下:

<property>
  <name>dfs.name.dir</name>
  <value>file://${hadoop.tmp.dir}/dfs/name</value>
</property>

hadoop.tmp.dir是在core-site.xml中配置的,默認值如下
<property>
  <name>hadoop.tmp.dir</name>
  <value>/tmp/hadoop-${user.name}</value>
  <description>A base for other temporary directories.</description>
</property>

              dfs.namenode.name.dir屬性可以配置多個目錄,如/data1/dfs/name,/data2/dfs/name,/data3/dfs/name,....。各個目錄存儲的文件結構和內容都完全一樣,相當於備份,這樣做的好處是當其中一個目錄損壞了,也不會影響到Hadoop的元數據,特別是當其中一個目錄是NFS(網絡文件系統Network File System,NFS)之上,即使你這臺機器損壞了,元數據也得到保存。
               下面對$dfs.namenode.name.dir/current/目錄下的文件進行解釋:

               (1)、VERSION文件是Java屬性文件,內容大致如下:

#Fri Nov 15 19:47:46 CST 2013
namespaceID=934548976
clusterID=CID-cdff7d73-93cd-4783-9399-0a22e6dce196
cTime=0
storageType=NAME_NODE
blockpoolID=BP-893790215-192.168.24.72-1383809616115
layoutVersion=-47

                   (a)、namespaceID是文件系統的唯一標識符,在文件系統首次格式化之後生成的
                   (b)、storageType說明這個文件存儲的是什麼進程的數據結構信息(如果是DataNode,storageType=DATA_NODE)
                   (c)、cTime表示NameNode存儲時間的創建時間,由於我的NameNode沒有更新過,所以這裏的記錄值爲0,以後對NameNode升級之後,cTime將會記錄更新時間戳
                   (d)、layoutVersion表示HDFS永久性數據結構的版本信息, 只要數據結構變更,版本號也要遞減,此時的HDFS也需要升級,否則磁盤仍舊是使用舊版本的數據結構,這會導致新版本的NameNode無法使用

                   (e)、clusterID是系統生成或手動指定的集羣ID,在-clusterid選項中可以使用它,如下說明

a、使用如下命令格式化一個Namenode:$HADOOP_HOME/bin/hdfs namenode -format [-clusterId <cluster_id>]選擇一個唯一的cluster_id,並且這個cluster_id不能與環境中其他集羣有衝突。如果沒有提供cluster_id,則會自動生成一個唯一的ClusterID。
b、使用如下命令格式化其他Namenode:$HADOOP_HOME/bin/hdfs namenode -format -clusterId <cluster_id>
c、升級集羣至最新版本。在升級過程中需要提供一個ClusterID,例如:$HADOOP_PREFIX_HOME/bin/hdfs start namenode --config $HADOOP_CONF_DIR  -upgrade -clusterId <cluster_ID>如果沒有提供ClusterID,則會自動生成一個ClusterID。

                   (f)、blockpoolID:是針對每一個Namespace所對應的blockpool的ID,上面的這個BP-893790215-192.168.24.72-1383809616115就是在我的ns1的namespace下的存儲塊池的ID,這個ID包括了其對應的NameNode節點的ip地址。

                 2、$dfs.namenode.name.dir/current/seen_txid非常重要,是存放transactionId的文件,format之後是0,它代表的是namenode裏面的edits_*文件的尾數,namenode重啓的時候,會按照seen_txid的數字,循序從頭跑edits_0000001~到seen_txid的數字。所以當你的hdfs發生異常重啓的時候,一定要比對seen_txid內的數字是不是你edits最後的尾數,不然會發生建置namenode時metaData的資料有缺少,導致誤刪Datanode上多餘Block的資訊。
                 3、$dfs.namenode.name.dir/current目錄下在format的同時也會生成fsimage和edits文件,及其對應的md5校驗文件。

                 補充:seen_txid文件中記錄的是edits滾動的序號,每次重啓namenode時,namenode就知道要將哪些edits進行加載edits

        四、datanode的工作機制

               問題場景:
                    1、集羣容量不夠,怎麼擴容?
                    2、如果有一些datanode宕機,該怎麼辦?
                    3、datanode明明已啓動,但是集羣中的可用datanode列表中就是沒有,怎麼辦?

               以上這類問題的解答,有賴於對datanode工作機制的深刻理解

            1、Datanode工作職責:存儲管理用戶的文件塊數據、定期向namenode彙報自身所持有的block信息(通過心跳信息上報)(這點很重要,因爲,當集羣中發生某些block副本失效時,集羣如何恢復block初始副本數量的問題)

<!--配置上報時間間隔3600s-->
<property>
	<name>dfs.blockreport.intervalMsec</name>
	<value>3600000</value>
	<description>Determines block reporting interval in milliseconds.</description>
</property>

            2、Datanode掉線判斷時限參數
                 datanode進程死亡或者網絡故障造成datanode無法與namenode通信,namenode不會立即把該節點判定爲死亡,要經過一段時間,這段時間暫稱作超時時長。HDFS默認的超時時長爲10分鐘+30秒。如果定義超時時間爲timeout,則超時時長的計算公式爲:

timeout  = 2 * heartbeat.recheck.interval + 10 * dfs.heartbeat.interval。

而默認的heartbeat.recheck.interval 大小爲5分鐘,dfs.heartbeat.interval默認爲3秒。需要注意的是hdfs-site.xml 配置文件中的heartbeat.recheck.interval的單位爲毫秒,dfs.heartbeat.interval的單位爲秒。所以,舉個例子,如果heartbeat.recheck.interval設置爲5000(毫秒),dfs.heartbeat.interval設置爲3(秒,默認),則總的超時時間爲40秒。

<property>
    <name>heartbeat.recheck.interval</name>
    <value>2000</value>
</property>
<property>
    <name>dfs.heartbeat.interval</name>
    <value>1</value>
</property>

           3、觀察驗證datanode功能

                上傳一個文件,觀察文件的block具體的物理存放情況:在每一臺datanode機器上的這個目錄中能找到文件的切塊:

/home/hadoop/app/hadoop-2.4.1/tmp/dfs/data/current/BP-193442119-192.168.2.120-1432457733977/current/finalized

           4、datanode同樣可以配置多個目錄,不過它不會在同一個datanode存多份相同的數據,而是將幾個目錄看成是統一的工作空間,相當於擴容

        五、最後總結:

               本節難點主要在於對namenode和secodarynamenode工作機制的理解,它們的數據合併其實並不新奇;如果你瞭解開源數據庫mysql和nosql緩存數據庫redis,那應該知道mysql的日誌記錄機制也是記錄的sql操作命令,且每次啓動mysql,bin日誌就會滾動出來一個新的,而從庫配置的是上一次啓動時最後的那個pos,所以直接讀取新的就可以咯;redis的aof數據操作記錄,同樣是採取相同的方式,過一段時間、或者操作的數據達到多少量時就把數據合併到rdb文件去以此來實現高可靠、可恢復。

        最後寄語,以上是博主本次文章的全部內容,如果大家覺得博主的文章還不錯,請點贊;如果您對博主其它服務器大數據技術或者博主本人感興趣,請關注博主博客,並且歡迎隨時跟博主溝通交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