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打架”?這或許是《奇葩說》第五季質量最高的一期!

知識只是工具,

只有人,

纔是目的。

——詹青雲

文丨舊故麻袋

《奇葩說》第五季開播至今,我並未如往常一般完整的將每一期細嚼慢嚥,只是隔三差五想起,便去看上一兩期,原因有很多方面,最主要還是覺得現在的辯論沒以前那麼精彩了。

特別是看了幾期新奇葩的辯論,簡直是無聊到爆,現場讀稿、跑題就算了,甚至有些現場辯論卡殼、腦袋一片空白,開槓環節更是牛頭不對馬嘴,根本看不懂他們在辯論什麼。

所以一度放棄了對《奇葩說》第五季的全部期待,可能這就是所謂的“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吧。

直到最近聽朋友說《奇葩說》有“神仙打架”,出於好奇,特意翻出了那期內容。

這期辯題是:“奇葩星球新技術,可以讓全人類一秒共享知識,你支持嗎?”

不得不說這是一道好辯題,不僅因爲它的角度新鮮,還存在現實意義,如果深入思考,細思極恐。它也是一道很好的腦洞題,只有腦洞足夠大,辯論才能更精彩。

在辯論開始前,上升天秤座的我反覆問自己“支持嗎?”,卻未能得到比較堅定的答案,始終搖擺不定,也許是看多了這種腦洞選擇題大多都是反方勝利的原因,所以天秤最後還是往“不支持”的一端稍偏了點。

我不支持的原因其實很簡單,都說“能力越大,責任越重”,若人人都共享知識,無論是醫學、生物學、化學、文學......大家懂得的知識都相似,如何才能在社會關係中做出明確的分工,又如何才能使社會平穩快速的發展和進步。

人類的進步在於探索未知,未知在一定程度上等同於知識,所以人類在發展進程中才逐漸有了學習、考試、研究,纔有了達爾文、愛因斯坦、伽利略等科學家的名垂千史。如若下一秒開始,人類可以共享知識,那所有的知識便成了平庸,不再需要諾貝爾獎項,也不會再有各種比賽,因爲人與人之間的知識面沒有邊界,你並不比我聰明,因爲我們獲取的知識儲備是同樣的。

這樣的世界無疑是可怕的,人與人之間都需要邊界,何況是知識與知識之間,人類發展到現在還是會存在知識不平衡,那也一定是發展歷程中必然經歷的過程。

這一場辯論的精彩是因爲大家都是收到知識恩惠的人,是高手與高手之間的過招,是除了決賽之外的“巔峯對決”。

場上的陣容也是相當給力,蔡康永和薛兆豐兩位導師更是自告奮勇下臺參加辯論,大牛之間開辯,讓場上的激戰又多了幾分看點,但他們並不是這次辯論“神仙打架”的當事人。

三辯陳述時,陳銘和詹青雲的觀點辯論,以及他們的神仙battle,纔是這期節目的最佳看點,也讓我對陳銘肅然起敬,就憑這一期,他完全可以保送冠軍候選名額。

陳銘與詹青雲兩人先是就“知識是主觀還是客觀”的核心分歧進行了一段脣槍舌戰的討論。

陳銘首先理清了“信息、知識、智慧”三個詞,用一杯水的不同狀態準確的解釋了這三個概念,通俗易懂簡單直接。面對反方傅首爾拉回了39票的情況下,陳銘不緊不慢地步步反擊。

並拋出了一個很誘人的觀點:知識共享不僅是推開一扇窗,而是幫我們推開了世界的一扇門。知識解構和知識背景的不同,看到一個個不同的五彩斑斕的平行世界,你們不想看看這個不一樣的世界嗎?

而詹青雲的觀點主旨在於:我們和知識的關係,以及對待知識的態度。

兩人開槓環節,步步緊逼,你來我往,在相當短的時間內,準確抓到對方漏洞快速找到新的角度進行反擊,邏輯滿分!

他們從對知識的概念,聊到開爾文的熱力學理論,然後是相對論、量子力學、牛頓等。我雖然完全聽不懂他們在說什麼,但真的要給兩位大神跪了。

最精彩的部分在於,陳銘說詹青雲掩蓋了開爾文故事裏那“兩朵烏雲”,詹青雲組織語言迅速作出迴應“用芯片統一思想纔是最大壟斷”,看得我全程目瞪口呆,腦海中完全是:我是誰?我在哪裏?

辯論還原:

詹青雲在陳述時說:“開爾文發表演講說,物理學的大廈已經建成了,剩下的只是一些修飾工作。”她隱藏了後面半句話,以此來說明如果大家只汲取開爾文當時的知識,那麼就永遠不會出現量子力學和相對論。聽完沉默片刻,陳銘抓住把柄問詹青雲:開爾文的那句話後半句,是隻有兩朵烏雲飄在上面。那就是量子力學和相對論。此話一出,全場直接就沸騰了。

科普環節:

很多人可能還不知道“兩朵烏雲”出自哪裏,我也是百度之後才明白。19世紀,達爾文提出“動力理論肯定了光和熱是運動的兩種方式,但現在晴朗而美麗的天空卻被兩朵烏雲籠罩,一朵烏雲位於光的波動理論上,第二朵位於關於能量均分的麥克斯韋理論上。”物理學的發展歷史表明,這兩朵烏雲釀成了一場大的風暴。他所說的第一朵烏雲,導致相對論的產生,第二朵烏雲是量子論的出現的原因。這“兩朵烏雲”在世紀之交,成爲物理學革命的導火索。

蔡康永聽完兩人開槓後坐不住說:你們怎麼好意思說知識壟斷,你們都是知識的既得利益階級。

陳銘更是在結辯時給大家營造出了知識共享後的畫面感。先用芯片讓所有人獲得知識,接下來的教育,我們致力於好好地研究創造性,突破性,開放性,更新它,挑戰它,質疑它,拓寬知識芯片的邊界,這是不是未來的教育模式。節約孩子們死記硬背的時間,給予他們更多創造性地天空。不是沒有事做,我們還有星辰和大海。

簡直是大魔王本魔,陳銘在辯論環節的拆解真是讓人跪服。

但聽了一整場辯論,前面基本是悶的狀態,各種記知識點,最後樑道文和高曉鬆的導師觀點才讓我們會心一笑。

樑文道老師給了大家一個延展,說:我覺得我們天然就是對知識有取捨的,舍掉的知識我們不用,慢慢就遺忘了,真正取得的知識是我們反覆使用,並在這個過程中培養了能力,培養了理解世界的視角,使得我們有不同的觀點角度。——全知視角看世界會是怎樣的,我想象不到。

高曉鬆老師則給了我們另一個視角,說:人類永遠能找到差異化,如果你要擔心人類因爲一件科技的進步,就喪失差異化了,那你對人類簡直太沒有信心了。未來也一樣,當我們有了這個芯片以後,人類會想出一億種辦法,去想差異化。有了這個選擇,我們會更加差異化。而在差異化的路上,我們的摩擦性會減小。從前我們想要差異化的時候,我們的摩擦力是很大的,因爲我們要接受好多好多教育。有了這個芯片以後,減少了我們個性化,差異化,去追求你理想的摩擦力,你還是依然會追求。

雖然這種“知識共享”的好事目前絕無可能發生,甚至未來都不太可能會發生,但帶給我們思考的實際意義是存在的,甚至值得反省,如何才能實現如今的教育平等,如何才能使偏遠地區的孩子享有與城裏孩子同樣的知識獲取渠道,這個話題任重而道遠。

喜歡詹青雲的那句“知識只是工具,只有人,纔是目的”,我們討論知識的背後,無疑是對人性的揣摩,對人本身的思忖。

而對於人類,當知識無法獲取更多,所以纔有了探索,宇宙無窮,唯思想無邊境!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