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入圍了奧斯卡,但卻沒人在意!

爲了紀念那些消失的女孩。

——《河岸》

文丨舊故麻袋

國產動畫短片《河岸》入圍了第94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名單,但知道這個消息的人並不多。當國內還在爲國產動畫電影《雄獅少年》裏的“眯眯眼”設定是否“辱華”爭論不休的時候,《河岸》以另一種方式火到了國外,而遺憾的是似乎沒有人關心它講的是什麼?它會不會得獎?

《河岸》是中國內地導演馬維佳導演的作品,曾入圍2021年第15屆FIRST青年電影展最佳劇情短片競賽單元、香奈兒聯合呈現的“FIRST FRAME 第一幀”展映單元,並榮獲了第三屆 NOWNESS 天才計劃的藝術先鋒榮譽與觀衆選擇榮譽、芝加哥國際電影節銀雨果獎、奧地利Tricky Women動畫節最佳影片、萊比錫國際紀錄片及動畫節觀衆選擇獎、棕櫚泉短片節最佳動畫短片獎。


我有幸通過“第四屆杭州青年影像計劃”提前在電影院看了《河岸》,短片結束,場內響起的掌聲有些不合時宜,它明明承載着那麼濃厚的悲劇色彩,它明明不適合鼓掌,它明明更適合沉默。

《河岸》講述的故事我們並不陌生,特別是作爲女性,更懂得什麼叫“重男輕女”,因爲深有體會,這支短片揭露的就是“重男輕女”這種思想下扭曲的社會陰暗面。


一些偏遠的村莊因爲“重男輕女”思想嚴重,加上獨生子女政策,他們會做出多令人匪夷所思、駭人聽聞的事情來,或許你想不到,大人們的殘忍不輸惡魔行徑,比如若是生下女嬰,就把女嬰溺死在村口的那條河裏。

即便有些女嬰沒被扔進河裏,長大之後,大人們對她們也是百般不重視,在老一輩眼裏,女孩子就必須幹家務,不能強出頭,不能有脾氣,因爲是女孩子,所以要有女孩子的樣子。

性別歧視從上一代留給下一代,代代流傳,連同齡的男孩子說話都帶着歧視的口吻:你們女孩子就是麻煩、因爲你爸媽生了小弟弟所以不要你了……這樣的話輕而易舉的就從男孩們口中脫口而出,未曾覺得有半點不妥,在他們看來,女孩子天生就不如男孩子。


短片中,男性女性被清晰劃分成兩個陣營,男孩習慣性欺負女孩,看似頑皮,實則是成長環境慫恿他們這般明目張膽,因爲他們認爲女孩子就是玩不起,就是愛哭。女孩子們也被動接受自己會被男孩子欺負的命運,既然躲不掉,那就逃。


所以當兩個內心受傷的女孩子相約離家出走時,她們正真想要逃離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這個環境,這個男女不平等的環境。她們撐船想要去外面的世界,所謂的公平世界。用孩子的視角去探討命運,這樣的處理雖然直白,但更直觀,更觸目驚心。


短片中有些臺詞聽上去很簡單,實際細想很傷人,比如那句“奶奶說我命硬,你知道嗎,如果哥哥不死,就沒有我了”。

故事看着魔幻,實際上帶入到現實生活中卻顯得清新許多,因爲往往現實比電影更殘酷,國內婦產科醫院的b超室一般都貼着“嚴禁篩查嬰兒性別”的告示,爲何?因爲有些人一旦得知肚子裏孩子的性別,就不會要這個孩子。


“重男輕女”這樣的悲劇從來都未曾停止,即便是在今天,仍有不少地方以生男孩爲榮,生女孩爲恥,天知道這樣的畸型性別觀什麼時候能夠終止。


《河岸》的入圍是現實主義題材的一次勝利,也是國內動畫人的一次勝利,我們應該投入更多的目光去關注他們,談“國漫崛起”時,我們不能忘了堅持在做優秀動畫短片的這羣人,他們的存在,讓國產動畫有了更多的可能。

去年有幸以“影評人”的身份參加了由第四屆杭州青年影像計劃舉辦的“金荷獎短片競賽單元入圍作品研討觀摩”,有機會我會把這些優秀的動畫作品一一介紹給大家,這些動畫短片,要的不僅僅是業界的掌聲,還有更多普通觀衆的掌聲,我們要讓國產動畫熱起來,就應該給這些優秀動畫作品更多的露出機會。

只有我們的關注度上去了,國產動畫纔會更有力量,中國動畫人才會更有激情和動力。加油吧!時刻爲我們的國產動畫吶喊助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