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度 「微軟學者」獲獎名單公佈!11 名計算機界新力軍嶄露頭角

AI 科技評論按:「微軟學者」獎學金是微軟亞洲研究院 1999 年啓動的一項面向亞太地區計算機科學以及相關專業的優秀博士生的項目。該獎學金項目旨在發掘、支持和鼓勵優秀的、有潛力的低年級博士生更好地開展研究工作。

2018 年度的「微軟學者」完整獲獎名單在今日舉行的微軟「二十一世紀計算大會」上進行公佈,11 名獲獎者當中有 8 名來自中國高校,佔比高達 72%。

2018「微軟學者」獲獎者合照

今年的「微軟學者」獎學金評選共吸引 102 名計算機領域的博士生報名,經過層層篩選,最終 20 人獲得了面試機會。評委們從研究主題、研究經歷、研究成果和影響力、研究潛力、研究工作的延續性等方面對候選人進行考驗和評價,最終挑選出十一名「微軟學者」。

經 AI 科技評論整理,2018 年度「微軟學者」完整獲獎名單如下:

  1. 鳳維明(南京大學),指導老師爲尹一通教授
  2. Sunghoon Im(韓國科學技術院),指導老師爲 In So Kweon 教授
  3. Dongup Kwon(首爾大學),指導老師爲 Jangwoo Kim 教授
  4. 李怡康(香港中文大學),指導老師爲王曉剛教授
  5. 石佳欣(清華大學),指導老師爲朱軍教授
  6. 魏莉力(香港科技大學),指導老師爲張成志教授
  7. 魏星達(上海交通大學),指導老師爲臧斌宇教授、陳海波教授和陳榕教授
  8. 吳酈軍(中山大學),指導老師爲賴建煌教授與劉鐵巖教授
  9. 徐豐力(清華大學),指導老師爲李勇教授
  10. 周攀(新加坡國立大學), 指導老師爲顏水成教授與馮佳時教授
  11. 朱錫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指導老師爲郭百寧教授與陳雪錦教授

今年的「微軟學者」獎學金獲得者將可以得到科研資助基金 10,000 美元,同時有機會訪問微軟亞洲研究院與頂尖研究員一起開展學術研究,並且可以參加「微軟亞太教育峯會」接受頒獎,與圖靈獎獲得者近距離交流。此外,身爲「微軟學者」的指導老師,還有機會受邀與微軟亞洲研究院開展科研合作。

「今年的候選人都很優秀!」

據瞭解,今年的「微軟學者」面試邀請了頂尖的研究員前來擔任主席和評委,微軟亞洲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樓建光、資深研究員王井東、資深研究員秦濤分別擔任軟硬件系統,認知、識別與交互,人機智能三個組別的主席,更有超過 20 位資深研究員擔任面試官。

「他們中很多人都發表了高質量的頂會論文,理論研究到位,針對實際問題的解決也很有想法。」對於今年的「微軟學者」候選人,微軟亞洲研究院學術合作總監馬歆如此介紹道。

比如今年的「微軟學者」獎學金獲得者、來自香港科技大學的魏莉力,致力於解決讓開發者頭疼的「安卓碎片化引起的兼容性問題」,她的研究非常集中,希望開發出一套理解、自動尋找並修復 bug 的完整體系,相關論文曾斬獲 2016 年 ACM SIGSOFT 傑出論文獎。她個人也非常期待能來到微軟亞洲研究院做研究,利用微軟數據與計算資源,讓研究成果落地。

2018「微軟學者」獎學金獲得者——魏莉力(香港科技大學)

2002 年,「微軟學者」獎學金將參評人選由中國拓展至亞太地區。今年的 20 名候選人中,不僅有來自清華、北大、上交等大陸地區頂級名校的博士生,也有來自韓國和新加坡的優秀學子。

今年的「微軟學者」獎學金獲得者、來自韓國科學技術院(Korea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AIST)的 Sunghoon Im 曾於去年申請過「微軟學者」,雖遺憾未能當選,但他得以在面試中結識微軟亞洲研究院主管研究員 Steve Lin,並在今年 2 月來到 MSRA 實習。帶着一篇新的頂會論文(CVPR)和一篇新的頂級期刊論文(TPAMI),Sunghoon 又再次向獎學金髮起挑戰,並且再次入圍最終的面試環節,並於今日成功圓夢。

2018「微軟學者」獎學金獲得者——Sunghoon Im(韓國科學技術院)

他們都是曾經的「微軟學者」獲得者

截至 2017 年,先後有 406 名優秀的博士生獲得微軟學者稱號,其中多位微軟學者已經成爲學術界的中流砥柱,乃至於工業界的翹楚,我們爲大家整理出了一些 AI 科技評論報道中常見的熟臉孔(按獲獎年份排序):

1)周志華(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主任)

大名鼎鼎的周志華教授曾是第一屆「微軟學者」的獲得者 ( 1999 年),作爲海內外學界公認的機器學習、數據挖掘領域大牛,他在推進該領域的發展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

周志華教授現任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主任、南京大學計算機軟件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機器學習與數據挖掘研究所 (LAMDA) 所長,校學術委員會委員。此外,他還是美國計算機學會 (ACM)、美國科學促進會 (AAAS)、國際人工智能學會 (AAAI) 、國際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 (IEEE) 、國際模式識別學會 (IAPR)、國際工程技術學會 (IET/IEE) 、中國計算機學會 (CCF)、中國人工智能學會 (CAAI) 等學會的會士 (Fellow),兼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

更多報道請參考:CCCF:周志華 | 關於強人工智能

2)孫劍(曠視科技首席科學家)

在西安交大讀博期間的孫劍與沈向洋(微軟亞洲研究院聯合創辦人)聯合發佈了一個利用置信傳播(belief propagation)進行立體重建的項目,作爲第一個將貝葉斯置信傳播用來解決立體視覺問題並取得了當時最好效果的學術新星,孫劍獲得了 2001 年的「微軟學者」稱號。

孫劍博士於 2016 年 7 月正式加入曠視科技擔任首席科學家,之前一直在微軟亞洲研究院工作,擔任首席研究員。其主要研究方向是計算攝影學, 人臉識別和基於深度學習的圖像理解。自 2002 年以來在 CVPR, ICCV, SIGGRAPH, PAMI 等頂級學術會議和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 90 餘篇,兩次獲得 CVPR 最佳論文獎 (2009, 2016),擁有四十餘項國際或美國專利,他和他的團隊的研究成果被廣泛應用在微軟 Windows, Office, Azure, Bing, Xbox 等產品中。他於 2010 被美國權威技術期刊 MIT Technology Review 評選爲「全球 35 歲以下傑出青年創新者」。

更多報道請參考:曠視科技首席科學家孫劍:如何打造雲、端、芯上的視覺計算(含 30 張 PPT)

3)陸品燕(上海財經大學理論計算機科學研究中心主任)

上海財經大學理論計算機科學研究中心(ITCS)主任陸品燕教授在 2005 年獲得「微軟學者」稱號。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理論計算機,並注重與其它學科的交叉,包括自然科學中的統計物理以及社會科學中的經濟學與社會選擇理論等。有 50 餘篇科研論文在 STOC、FOCS、 SODA、 EC 等頂級計算機理論會議發表,榮獲 ICALP 2007、FAW 2010、ISAAC 2010 等重要國際會議最佳論文獎,多次擔任 STOC,FOCS,ICALP 等頂級國際會議的程序委員會委員。

更多報道請參考:上財 ITCS 主任陸品燕教授:探索算法博弈論的重點與三條主線

4)車萬翔(哈爾濱工業大學計算機學院副教授)

哈爾濱工業大學計算機學院車萬翔副教授爲 2005 年「微軟學者」稱號獲得者,他的主要研究領域爲自然語言處理,在 ACL、EMNLP、AAAI、IJCAI 等國內外高水平期刊和會議上發表學術論文 40 餘篇,其中 AAAI 2013 年的文章獲得了最佳論文提名獎,出版教材 2 部,譯著 2 部。

車萬翔副教授現任中國中文信息學會計算語言學專業委員會委員、青年工作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計算機學會高級會員、YOCSEF 哈爾濱主席。目前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973 等多項科研項目。負責研發的語言技術平臺(LTP)已被 600 餘家單位共享,提供的在線「語言云」服務已有用戶 1 萬餘人,並授權給百度、騰訊、華爲等公司使用。

更多報道請參考:

https://www.leiphone.com/news/201706/upso9nIUVbYttnMO.html?viewType=weixin(哈工大在 CoNLL 上斬獲全球第四,車萬翔博士詳解背後的技術細節)

5)俞揚(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副教授)

作爲周志華教授曾經的博士生,俞揚副教授在 2007 年榮獲「微軟學者」稱號。他於 2011 年 8 月加入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機器學習與數據挖掘研究所(LAMDA)從事教學與科研工作。俞揚副教授發表論文 20 餘篇,其中多篇發表在 Artificial Intelligence、JAIR、IEEE TEC、IJCAI、AAAI、KDD 等國際一流期刊和會議上,研究成果獲得 KDD'12 Best Poster、GECCO'11 Best Theory Paper、PAKDD'08 Best Paper、PAKDD』06 數據挖掘競賽冠軍等論文和競賽獎。

此外,他還擔任《Frontiers of Computer Science》青年副編輯,任人工智能領域國際頂級會議 IJCAI』15 高級程序委員,Artificial Intelligence、TEC、IJCAI、KDD、ICML、ICCV 等多個一流期刊的評審人和會議的程序委員。

更多報道請參考:

https://www.leiphone.com/news/201805/U21qPnOjQQogDTee.html(AI's 10 to Watch 名單出爐,騰訊 AI Lab 劉威、NTU 安波、南大俞揚等華人學者當選)

6)朱軍(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副教授)

當年與俞揚副教授同臺領獎的,還有如今知名的學術新星——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的朱軍副教授,他同樣是 2007 年「微軟學者」稱號的獲得者。朱軍副教授的研究工作圍繞機器學習基礎理論、算法和應用展開,注重理論與實際問題結合,他最爲人知的工作基本上都是針對複雜數據隱含結構的學習與利用中的共性問題,已連續多年在機器學習頂級國際會議和雜誌 ICML、NIPS、UAI、IJCAI、AAAI、 JMLR、PAMI 等上發表論文 50 餘篇。

他曾經受邀擔任人工智能與模式識別頂級期刊 PAMI 的編委,擔任機器學習頂級會議 ICML 2014、ICML 2015、IJCAI 2015、UAI 2014、NIPS 2013 等的領域主席,擔任 ICML 2014 的地區聯合主席。研究工作得到國家 973 計劃(課題負責人)、自然科學基金優青基金和重點基金等項目的支持,入選「清華大學 221 基礎研究人才支持計劃」。

更多報道請參考:清華朱軍團隊探索 DNN 內部架構,採用對抗性例子監督網絡生成及錯誤

7)何愷明(Facebook 人工智能實驗室研究科學家)

何愷明博士爲 2009 年「微軟學者」稱號獲得者。2007 年清華大學畢業之後,何愷明博士開始在微軟亞洲研究院(MSRA)實習,2011 年香港中文大學博士畢業後正式加入 MSRA,目前在 Facebook 人工智能實驗室(FAIR)實驗室擔任研究科學家。何愷明博士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曾兩次以第一作者身份摘得 CVPR 最佳論文獎(2009 和 2016),其中 2016 年 CVPR 最佳論文爲圖像識別中的深度殘差學習(Deep Residual Learning for Image Recognition),就是舉世聞名的 152 層深度殘差網絡 ResNet-152。

更多報道請參考:Double Kill!何愷明包攬全部兩項最佳論文獎!清華北航上交論文活躍度名列前十 | ICCV 2017

8)俞剛(曠視科技 Research Leader、Detection 組負責人)

俞剛博士爲 2011 年「微軟學者」稱號獲得者。目前爲曠視科技 Research Leader、Detection 組負責人,2014 年畢業於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博士畢業後在南洋理工大學從事 research fellow 的研發工作。2014 年底加入曠視科技公司。其主要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計算機視覺以及機器學習方面,包括物體檢測,語義分割,行人姿態估計以及行人動作行爲分析。自 2010 年以來,已經在頂級會議如 CVPR, AAAI, ECCV 以及頂級期刊如 IEEE Transaction on Image Processing, IEEE Transaction on Multimedia 等上面發表學術論文二十餘篇。同時著有書籍一本。俞剛博士帶隊參加 2017 COCO+Places 挑戰賽獲得檢測第一名,人體姿態估計第一名;接着,帶隊參加 2018 COCO+Mapillary 挑戰賽,獲四項第一。

更多報道請參考:

https://www.leiphone.com/news/201809/Xem9h4qsWDUitly4.html?viewType=weixin(ECCV 2018 | 曠視科技包攬 COCO+Mapillary 四項世界第一,中國公司成最大贏家)

9)周博磊(香港中文大學信息工程系助理教授)

周博磊博士爲 2011 年「微軟學者」稱號獲得者。他是香港中文大學信息工程系助理教授,師從 Antonio Torralba 教授。2010 年獲得上海交通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本科學位,2012 年在香港中文大學取得信息工程碩士學位,2018 年獲得 MIT 博士學位。研究方向爲計算機視覺和機器學習。

更多報道請參考:MIT 周博磊:CV 本質上是一門科學研究研究

隨着新一屆「微軟學者」評選的落幕,這一批獎學金獲得者將在學界和業界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未來又會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驚喜,一起拭目以待吧。

參考文章:

2018「微軟學者」獎學金 | 今日微軟學者,明日學術之星

地址:http://u6.gg/fyU9g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