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域驅動設計(DDD:Domain-Driven Design)

Eric Evans的“Domain-Driven Design領域驅動設計”簡稱DDD,Evans DDD是一套綜合軟件系統分析和設計的面向對象建模方法,本站Jdon.com是國內公開最早討論DDD網站之一,可訂閱DDD專題。初學者學習DDD可從研究本站Jdon框架的DDD應用源碼開始,戳這裏開始

  過去系統分析和系統設計都是分離的,正如我們國家“系統分析師” 和“系統設計師” 兩種職稱一樣,這樣割裂的結果導致,需求分析的結果無法直接進行設計編程,而能夠進行編程運行的代碼卻扭曲需求,導致客戶運行軟件後才發現很多功能不是自己想要的,而且軟件不能快速跟隨需求變化。

  DDD則打破了這種隔閡,提出了領域模型概念,統一了分析和設計編程,使得軟件能夠更靈活快速跟隨需求變化。見下面DDD與傳統CRUD或過程腳本或者面向數據表等在開發效率上比較:

ddd

  服務器後端發展三個階段:

  1. UI+DataBase的兩層架構,這種面向數據庫的架構(上圖table module )沒有靈活性。
  2. UI+Service+DataBase的多層SOA架構,這種服務+表模型的架構易使服務變得囊腫,難於維護拓展,伸縮性能差,見這裏討論Spring Web 應用的最大敗筆.
  3. DDD+SOA的事件驅動的CQRS讀寫分離架構,應付複雜業務邏輯,以聚合模型替代數據表模型,以併發的事件驅動替代串聯的消息驅動。真正實現以業務實體爲核心的靈活拓展。

  DDD革命性在於:領域模型準確反映了業務語言,而傳統J2EE或Spring+Hibernate等事務性編程模型只關心數據,這些數據對象除了簡單setter/getter方法外,沒有任何業務方法,被比喻成失血模型,那麼領域模型這種帶有業務方法的充血模型到底好在哪裏?

  以比賽Match爲案例,比賽有“開始”和“結束”等業務行爲,但是傳統經典的方式是將“開始”和“結束”行爲放在比賽的服務Service中,而不是放在比賽對象本身之中。我們不能因爲用了計算機,用了數據庫,用了框架,業務模型反而被技術框架給綁架,就像人雖然是由母親生的,但是人的吃喝拉撒母親不能替代,更不能以母愛名義肢解人的正常職責行爲,如果是這樣,這個人就是被母愛綁架了。

  提倡充血模型,實際就是讓過去被肢解被黑crack的業務模型迴歸正常,當然這也會被一些先入爲主或被洗過腦的程序員看成反而不正常,這更是極大可悲之處。看到領域模型代碼,就看到業務需求,沒有翻譯沒有轉換,保證軟件真正實現“拷貝不走樣”。

  DDD最大的好處是:接觸到需求第一步就是考慮領域模型,而不是將其切割成數據和行爲,然後數據用數據庫實現,行爲使用服務實現,最後造成需求的首肢分離。DDD讓你首先考慮的是業務語言,而不是數據。重點不同導致編程世界觀不同。

 

  DDD是解決複雜中大型軟件的一套行之有效方式,在國外已經成爲主流。DDD認爲很多原因造成軟件的複雜性,我們不可能避免這些複雜性,能做的是對複雜的問題進行控制。而一個好的領域模型是控制複雜問題的關鍵。領域模型的價值在於提供一種通用的語言,使得領域專家和軟件技術人員聯繫在一起,溝通無歧義。

  DDD在軟件生產流程中定位i如下圖,DDD落地實現離不開in-memory緩存、 CQRS、 DCI、 EDAEvent Source幾大大相關領域。

cache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