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學習

【見】

01 人學習有三種途徑,一種是自書本上學前人的知識,一種是自身邊的人身上學其先進,一種是向自己過去的經驗和教訓學習。

02 "從本質上看,人類只能通過試錯法學習。"-《第五項修煉》作者 彼得·聖吉

【感】

學習變得越來越重要,甚至是現代人必須貫穿一生的事情。

書本上的學習主要是獲得認知,更多地趨向抽象,幫我們看到前人的一生或某一事物的發展和衰亡,避免過度受到自身的時間和空間的束縛。

對於身邊的人,主要是行爲舉止上的學習,模仿,擯棄壞的,看齊好的。

這兩種學習方式往往是隔着一層東西的。

只有向自己過去的經驗教訓學習,纔會有切身體會。

【思】

學習的最好的方式是什麼呢?我想起來【論語】裏的第一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學者將"習"解釋爲實踐,翻譯過來是,學習新知識又能常常去實踐,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嗎?論語裏的第一句話,應該是一句非常關鍵的話。所以學習-實踐的循環就是最簡單最好的學習方式吧。

學習型組織大師彼得·聖吉說本質上看,人類只能通過試錯法學習,這也在強調了實踐的重要性。

談到學習,往往避不開‘自信’。學習常常會產生懈怠,這種懈怠有來自外界,更多的是來自自身。怎麼破?最根本的方法我覺得是自信的建立。自信能讓一個人堅持不懈,邁向卓越。

那麼自信怎麼建立呢?這又要回到實踐中來,真正的自信是從實踐中而來的,不是一般的實踐,而是在實踐中不斷地成功,才能逐步建立起自信。而要想不斷地在實踐中成功,就要不斷地在實踐中學習。所以學習-實踐-自信。

如果不去實踐,那麼很容易自信過滿,變成自大,紙上談兵。

前段時間看小說【明朝敗家子】,講到了王陽明的心學,雖然是偏向搞笑類型的小說,但寫到了王陽明的這段,還蠻有啓發性的,一個人心中產生了美好的想法,然後不斷地去做,爲這個想法奮鬥不止,那麼他就是在做着與聖人一樣的事情,無論他有沒有文化,無論這個想法實現與否,他都是無愧於自己的(如果這件事對衆生有利,那麼他就無愧於天地),都值得受到尊敬的。相反,那些讀很多聖賢書的人,懂得很多的大道理,卻如果沒有真正做好一件事,那麼他是一個虛僞的人,不配成爲儒家思想的門徒。

【行】

做中學,學中做。學習的時候問自己,這個知識我怎麼用,什麼時候用;做的時候問自己,我的做法與目標趨同嗎?怎麼做才能更有利於目標的實現?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