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時代的偉大創舉!

1,成都飛機製造廠。
  1957年:創建成都飛機製造廠。
  1964年:成都飛機製造廠全面建成(保密代號132)。
  是我國研製、生產殲擊機的重要基地(現屬於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
  1961年:高亞音速全天候殲擊機殲5甲型飛機和殲教5型飛機的試生產。
  1966年:試製超音速殲7型飛機成功。
  1970年:超音速殲7I型飛機成功。
  1975年:超音速殲7II型飛機設計定型
  1978年:經過整整10年的研製,超音速殲7I型飛機的改進型殲7II型飛機終於成功飛上了藍天。 
  2,西安飛機製造廠
  1958年:建成西安飛機製造廠。
  是我國轟炸機和軍用運輸機的的重要基地(現屬於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
  1956年:首次試飛運-8(Y-8)中型四發渦輪螺槳中程多用途運輸機。
  1958年:運-8(Y-8)運輸機投入批生產並交付使用。
  1959年:開始研製轟-6戰略轟炸機。
  1968年:經過近十年的研製,12月24日,毛主席生日前夕,採用國產渦噴-8發動機的戰略轟炸機,轟-6首飛成功。該機到現在還是中國唯一的戰略轟炸機和空中加油機。
  1970年:運-7飛機(有50個座位),首飛成功,後投入中國民航使用。截至1997年,運-7飛機交付120架。
  3,上海飛機製造廠
  (原保密編號 5703)
  1950年:建立上海飛機製造廠(原屬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現隸屬於中國商用飛機有限公)。是我國大型民航民用飛機的製造基地。
  該廠最主要的成就是於70-80年代成功第研製了中國第一架大型噴氣式民航飛機運十(最多有179個座位)。四發動機噴氣式運輸機,是中國首次自行研製、自行製造的大型噴氣式客機。
  與當時的歐州空中客車處在一個水平上。
  1970年:運-10研製工作下達任務後開始。
  1972年:審查通過飛機總體設計方案。
  1975年:完成全部設計圖紙。
  1976年:製造出第一架運-10用於靜力試驗。
  1980年:9月26日運-10首次試飛成功,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
  運-10飛機首次試飛成功後,之後進行研製試飛和轉場試飛。先後飛抵北京、哈爾濱、烏魯木齊、鄭州、合肥、廣州、昆明、成都等國內主要城市,並七次飛抵拉薩。試飛證明運-10飛機性能符合設計要求。
  基本性能:
  最大起飛重量 110噸
  最大商載 25噸
  最大載油量 51噸
  最大商載航程3150公里,15噸商載航程可達6400公里;5噸商載航程可達8300公里
  發動機:四臺WS-8渦輪風扇發動機;單臺推力8,650kgf(19,000lb)
  最大巡航速度 974公里/小時
  巡航高度 11000m
  實用升限 12000米
  客艙按混合級佈置124座,頭等艙16座,排距1.05米(41.34"),經濟艙108座,排距0.88米(34.65")。按全經濟級佈置149座,排距0.88米(34.65");按高密度佈置(排距0.7366米/ 29.00")可達179座。
  運-10與當時的歐州空中客車處在一個水平上。

  4,瀋陽飛機製造廠
  1955年:建成瀋陽飛機製造廠。是我國研製、生產噴氣式殲擊機的重要基地(現屬於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
  1958年:MAO澤東主席視察工廠,觀看中國製造的噴氣式殲擊機。 
  1956年:中國第一架噴氣式殲擊機--殲5飛機首飛成功。
  1958年: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第一架噴氣教練機--殲教Ⅰ首飛成功。
  1959年:中國第一架超音速殲擊機-殲6飛機首飛成功。
  1963年:中國第一枚地對空導彈--“紅旗-1號”試製成功。
  1966年:中國第一架雙倍音速飛機--殲7飛機首飛成功。
  1969年: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第一架高空高速殲擊機--殲8飛機首飛成功。
  1971年:中國第一架超音速殲擊教練機-殲教6試飛成功。
  1975年:中國第一架高、中低空偵察機--殲偵6試飛成功。
  5,哈爾濱飛機製造廠
  (原保密編號122)
  1952年:成立122廠(哈爾濱飛機製造廠)。(現屬於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
  1953年:國家批准122廠第一個五年計劃建設方案,即在原有的基礎上擴建成爲大型轟炸機工廠。
  1955年:亞洲第一大的廠房---18號總裝工房開始興建,經過7個月施工,於年底竣工並投入使用
  1957年:工廠隆重舉行建廠總交工驗收慶祝大會。標誌着我廠已具備了大型飛機工廠的規模。
  1958年:正式開始研製直5直升機。
  1958年:12月16日,中國第一架直升機--直5 機首飛成功。
  1959年:中國第一架中型噴氣轟炸機--轟6飛機首飛成功。當年12月交付部隊。
  1965年:中國第一架參與投放原子彈的飛機——轟6飛機在中國西部上空成功地實現了新中國第一次用飛機進行運載、投放原子彈的試驗。 
  1966年:中國第一架輕型噴氣轟炸機——轟5飛機首飛成功。
  1969年:直6直升機02架試飛成功。
  1970年:轟教5首飛成功。
  1975年:運11飛機首飛成功。 
  1976年:自行研製的第一代大型水上反潛轟炸機———水轟5飛機首飛成功。
  1978年:9月1日,部明確122廠爲對外開放工廠,轟5、直5、運11爲對外開放機種,對外廠名爲:哈爾濱飛機製造廠。

  6,南昌洪都飛機製造廠
  1951年:建立洪都飛機製造廠。(現屬於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已經成爲我國教練飛機、強擊機、農林飛機制造基地。
  1954年:航空工業的創建者們在這裏將新中國第一架飛機----初教五飛機送上了萬里藍天。MAO澤東主席十分高興地簽署了致全體職工的嘉勉信,成爲洪都一代又一代職工前進的不竭動力。
  1965年:強五飛機是新中國的第一代超音速噴氣式強擊機。首飛成功。它填補了我國航空工業的一項重要空白,成爲空軍的一支重要打擊力量,爲空軍戰鬥力的增長和保衛國防做出了重要貢獻。
  強五飛機現在還是中國空軍最主力的超音速噴氣式強擊機。參加過國慶50週年。
  以上是毛時代建的航空工業的6大飛機製造廠。
  由於保密的關係。毛時代在西南、西北、中南等省建立的許多航空工業的基地。就不列入了。

  1950-1976年毛時代工業革命的成就之一(石油篇)
  (歷史是不容篡改的) 
  ********************************** 
  1,1957年,玉門油田建成 。
  2,1958年,蘭州煉練油總廠建成。
  3,1958年,蘭州煉練油總廠建成。
  4,1958年,新疆油田建成。
  5,1957年,吉林化學工業公司(簡稱吉化)建成。
  6,1959年,克拉瑪依——獨山子輸油管線建成。
  7,1960年,大慶石油會
  8,1961年,吉林油田建成。
  9,1963年,大慶油田建成。
  10,1963年,勝利油田建成。
  11,1963年,大港油田建成。
  12,1966年,克拉瑪依油田建成。
  13,1970年,江漢油田建成。
  14,1970年,青海油田建成。
  15,1971年,長慶油田建成。
  16,1973年,成立中國石油天然氣管道局。
  17,1973年,大慶-秦皇島輸油管道建成。
  18,1974年,在東海進行石油、天然氣勘測,並發現了多個油田:東海春曉油田等。
  19,1975年,中原油田大規模勘探開發和建設。
  20,1975年,江蘇油田初步建成
  21,1975年,華北油田投入建設。
  22,1975年,遼河油田建成。
  23,1976年,河南油田初步建成。
  另外還有海洋油田:
  1958年開始勘探渤海油田,1966年,建立中國海洋石油渤海公司,是中國最早從事海上石油勘探、開發、生產的企業。
  油田是個大型綜合的企業:包括鑽井、勘探、採油、運輸、練油,石化等企業。
  以上,還不包括毛時代建成的許多的地方油田。
  中國今天的大油田,絕大多數是毛時代建立的。
  毛時代結束了外國人認爲中國無油論的說法。也結束了“洋油”的歷史。

  1950-1976年毛時代工業革命的成就之一(鋼鐵篇)********************************************
  1,1958年建立馬鞍山鋼鐵廠(安徽)。
  2,1958年擴建首都鋼鐵廠(首鋼)。
  3,1958年建立武漢鋼鐵廠(湖北)。
  4,1959年建立包頭鋼鐵廠鋼(內蒙古)。
  5,1958年重新組建鞍鋼(遼寧)---前身是日本人1916年動工興建的南滿鐵道株式會社。日本投降後,鞍鋼絕大部分設備被蘇聯軍隊拆遷運走。新中國成立後,全部重新組建鞍鋼。一五計劃時期(1953年底 ),鞍山鋼鐵公司大型軋鋼廠等三大工程建成投產.
  6,1965年,開始建立攀枝花鋼鐵廠(四川)。
  7,1958年擴建太原鋼鐵廠(山西)。
  8,1958年建立濟南鋼鐵廠(山東)。
  9,1958年建立邯鄲鋼鐵廠(河北)。
  10.1958年建立南京鋼鐵廠(江蘇)。
  11,1957年建立浙江鋼鐵廠(浙江)。
  12,1958年建立漣源鋼鐵廠(湖南)。
  13,1954建立萍鄉鋼鐵廠(江西)。
  14,1958年建立南昌鋼鐵廠(江西)
  15,1958年建立湘潭鋼鐵廠(湖南)。
  16,1957年建立石家莊鋼鐵廠(河北)。
  17,1954年建立承德鋼鐵(河北)。
  18,1951年建立新疆八一鋼鐵廠(新疆)。
  19,1958年建立邢臺鋼鐵廠(河北)。
  20.1958年建立合肥鋼鐵廠(安徽)。
  21,1966年建立韶關鋼鐵廠(廣東)。
  22,1958年建立柳州鋼鐵廠(廣西)。
  23,1958年建立成都鋼鐵廠(四川)。
  24,1971年建立北臺鋼鐵總廠(遼寧)。
  25,1966年建立貴州水城鋼鐵(貴州)。
  26,1958年建立鄂城鋼鐵廠(湖北)。
  27,1970年建立舞陽鋼鐵廠(河南)。
  28,1958年建立通化鋼鐵廠(吉林)。
  29,1966建立年凌源鋼鐵廠(遼寧)。 
  30,1970年建立萊鋼鋼廠(山東)。
  31,1958年建立三明鋼鐵廠(福建)。
  32,1958年建立酒泉鋼鐵廠(甘肅)。
  33,1952年擴建本溪鋼鐵廠(遼寧)。
  34,1954年建立承德鋼鐵廠(河北)。
  35,1975年建立沙鋼(江蘇)。
  36,1958年建立廣州鋼鐵廠(廣東)。
  37,1958年建立安陽鋼鐵廠(河南)。
  39,1958年擴建大冶鋼鐵廠(湖北)。
  最後一個:
  寶鋼是毛時代規劃的,引進日本技術。由華國鋒建的。1978年12月23日在上海長江口破土動工,1985年9月投產(實際是擴建)。
 

  1950-1976年毛時代工業革命的成就之一(鐵路篇)
  (歷史是不容篡改的) 
  ******************************************************
  1,1956年,成渝鐵路(505公里)。
  2,1957年,鷹廈鐵路(694公里)。 
  3,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 
  6,1958年,包蘭鐵路(990公里)。 
  7,1957年,全國鐵路營業里程達26708公里。 
  8,1958年,北京站竣工。 
  9,1960年,襄渝鐵路(897公里)。 
  10,1965年,全國鐵路營業里程達34,406公里。 
  11,1966年,蘭新鐵路(1903公里)。 
  12,1969年,北京地鐵一期工程建成。 
  13,1968年,南京長江大橋。 
  14,1969年,內昆鐵路(修好大部分873公里)
  15,1970年,貴昆鐵路(644公里)。
  16,1970年,隴海鐵路鄭州至寶雞分段改建爲複線。
  17,1971年,京廣鐵路增建第二線(541公里) 
  18,1971年,南疆鐵路開始動工(修好一部分)。
  19,1972年,京通鐵路(836公里)。
  20,1973年,湘黔鐵路(905公里)。
  21,1974年,成昆鐵路(1091公里)。 
  22,1974年,嫩林鐵路(680公里)。
  23,1975年,寶成鐵路(669公里)。我國第一條電氣化鐵路。
  24,1975年,焦枝鐵路(772公里)。
  25,1978年,焦柳鐵路(1639裏)。
  26,1978年,津浦鐵路第二線工程(1004公里)。
  27,1979年,青藏鐵路西寧至格爾木段(845公里)鋪軌到格爾木。
  上面是毛時代修建的鐵路是指500公里以上的。這部分鐵路,只是毛時代修建的一部分! 還不包括各省自修的數十條鐵路!比如:
  1972年:陽安電氣化鐵路(357公里)建成通車,。
  1975年:太焦鐵路(397公里)。
  1966年:漢丹鐵路(412公里)。
  1956年:黎湛鐵路(317公里)。
  1965年:川黔鐵路(423.6公里)。
  1960年:蘭青鐵路(188公里)。
  1959年:外福鐵路(186.668公里)。
  1975年:皖贛鐵路絕大部分通車(570公里)。
  1972年:杭湖鐵路(後改爲宣杭鐵路)。
  1959年:漯舞鐵路。
  1975年:漯阜鐵路(206.74公里
  1975年:京秦鐵路(293公里)。
  1966年:通讓鐵路(421公里)。
  1959年:勃七鐵路。
  1960年:重建京承鐵路(256公里)。
  1976年:邯長鐵路(220公里)。
  1953年:重建杭甬鐵路(147公里)。
  1970年:重建白阿鐵路(354.7公里)。
  1958年:三茂鐵路(修好一部分312公里)。
  1959年:漳泉肖鐵路(修好一部分263.8公里)
  1974年:辛泰鐵路(163.321公里)。
  1953年:繼續修建隴海鐵路天水至蘭州段。
  1971年:寧銅鐵路蕪湖至銅陵段建成通車。
  1970年:溝海線。
  1958年:紅會線。
  1956年:藍煙鐵路(183.710公里)。
  。。。。。。。。。。等等,太多了,還有,沒列出。

 

  1950-1976年毛時代工業革命的成就之一(航天工業篇)上篇
  (歷史是不容篡改的) 
  ******************************************************
  (前言: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半年後,美國的人造衛星上天。就在美、蘇兩大陣營進行太空爭霸戰時,中國人也悄悄地開始描繪自己的航天藍圖。)
  1956年:在新中國建立後的第7年,MAO澤東主席在最高國務會議上指出:“我國人民應該有一個遠大的規劃,要在幾十年內,努力改變我國在經濟上和科技上的落後狀況,迅速達到世界上的先進水平。”
  1956年:制定《1956~1967年全國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草案)》,強調要在12年內使我國火箭和噴氣技術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
  1956年:2月17日,錢學森向黨中央、MAO澤東主席提出《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提出了發展中國火箭和導彈技術的規劃設想。
  1956年:在MAO澤東主席的關心下,成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中國的航天事業搖藍。由美國回來的錢學森博士任院長。開始了中國的航天事業偉大而光輝的歷程。錢學森就迅速聚集了郭永懷、林鴻蓀、趙九章、任新民、屠守鍔、樑守 、莊逢甘、閔桂榮、陸元九、楊嘉墀、屠善澄等一大批優秀科學家。
  錢學森身着軍裝,帶領着從全國各地抽調的三十多位技術專家和剛出校門的一百多名大學畢業生,開始了中國航天事業的艱苦創業。下設了導彈總體、空氣動力、發動機、彈體結構、推進劑、控制系統、控制組件、無線電、計算機、技術物理10個研究室。
  中國及時地。有戰略眼光的抓住了這個最前沿的機會。
  1957年:9月7日中國政府代表團前往蘇聯,就尋求導彈援助等問題同蘇方協商。
  1957年:12月,蘇聯的兩枚P—2近程導彈和一套地面設備祕密運達北京。
  1957年: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決定以總體設計、空氣動力、彈體結構、發動機和推進劑5個研究室爲基礎,組成一分院,負責導彈總體設計和彈體、發動機研製。也就是後來的航天第一研究院(也叫運載火箭研究院)。
  1957年: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決定以以電子科學研究院爲基礎,合併控制系統、控制組件、無線電、計算機、技術物理5個研究室組成二分院,負責導彈控制系統的設計工作。也就是後來的航天第二研究院。
  1958年:5月17日,MAO澤東主席在黨的八大二次會議上發出號召:“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 
  1958年:確定酒泉東北弱水河畔的額濟納旗地區建設綜合導彈試驗靶場。東風航天城。
  1958年:建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1959年:成立運載火箭的總裝廠。 
  1959年:組建空氣動力研究所。
  1959年:我國防空導彈部隊用紅旗一號地空導彈擊落入侵的一架RB--57D高空偵察機。
  1960年:我國中國第一枚地對地導彈在酒泉基地首次飛行試驗獲得成功。
  1960年:以KM2爲代表的空間環境模擬器設備研製工程開始。
  1961年:成立了三分院,從事飛航式導彈系統的研究設計。也就是後來的航天第二研究院。
  1962年:上海火箭研製基地劃歸國防部五院領導。
  1963年:中央就國防工業建設作出指示,把“兩彈爲主,導彈第一,努力發展電子技術”作爲研製導彈、原子彈及其配套產品的長遠方針
  1963年:第一發“543”地空導彈模型彈發射成功 。
  1964年:成立了四分院,從事固體火箭發動機研製。
  1964年:中近程地地導彈東風2號,在酒泉基地進行發射試驗獲得成功。 
  1964年:我國第一枚內載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廣德發射成功,我國的空間科學探測邁出了第一步。
  1965年:在一分院、二分院、三分院、四分院等研究院的基礎上,陸續在三線地區(貴州、四川、陝西、湖北等偏遠地區),建設了061(二院)、062(一院)、063、064、066、067等航天科研生產基地。
  1965年:成立第七機械工業部(也就是後來的航天工業部),從此中國的航天工業,進入了規模化。
  1965年:我國導彈部隊使用七機部改進的“543”地空導彈,在華北地區擊落一架美製U-2高偵察飛機。 
  1965年:在北京地區開展了中程、中遠程液體燃料火箭的研製工作,洲際火箭也開始了方案設計。
  1965年:紅旗二號戰鬥彈首次打靶成功。
  1965年:組建衛星設計院,開始進行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衛星方案的制定工作。 
  1966年:中國第一次導彈核武器試驗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試驗成功。
  1966年:東風2號甲地地導彈飛行試驗獲得圓滿成功,爲“兩彈結合”試驗奠定了基礎。。
  1966年:七機部確定反導系統稱號爲“640工程”。類似於美國今天的“愛國者" 導彈防禦系統。
  1966年:“海鷹一號”反艦導彈導彈率先設計完成。
  1967年:紅旗2號導彈發射成功。
  1967年:用國產紅旗二號地空導彈擊落竄擾華東地區的一架美製U-2高空偵察機。 1967年:東風3號中程導彈進行第三次飛行試驗獲得圓滿成功。
  1967年:海鷹一號艦艦導彈首次飛行試驗獲得成功。
  1967年:建立太原衛星發射中心。
  1967年:建設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建設初期完成了中國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1970)和第二顆人造地球衛星(1971)的跟蹤、測量任務以及初期中國試驗通信衛星的變軌、定點的跟蹤、遙測、遙控任務。
  1968年: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正式成立,錢學森兼任院長。 
  1968年:新成立的第五研究院建制。 
  1968年:我國一枚T-7A高空氣象火箭發射成功。 
  1968年:第一枚中程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
  1968年:我國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成立,開始選訓航天員和進行載人航天醫學工程研究。
  1968年:完成了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的總體設計。
  1969年:海鷹2號岸艦導彈轉入定型試驗。
  1969年:開始研製“鷹擊八號”C801高亞音速反艦導彈。 也就是後來被外國人驚訝地稱爲“中國飛魚”的反艦導彈。 
  1970年:建設西昌衛星發射中心。 它是以主要承擔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的發射任務的航天發射基地,擔負通信、廣播、氣象衛星等試驗發射和應用發射任務。
  1970年:海鷹二號高亞音速岸艦反艦導彈完成定型飛行試驗。射程達100公里的“海鷹二號”七發六中,通過了定型試驗,並裝備部隊。它就是後來被西方人稱爲“蠶式導彈”的我國第一代岸艦導彈。西方國家(包括美國)當時還沒有反艦導彈。令西方震憾!

 

  1950-1976年毛時代工業革命的成就之一(航天工業篇)下篇
  1970年:4月24日 中國成功地,用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這是一個偉大的日子,從此,中國的火箭和衛星一次次成功,成爲世界上第五個獨立自主研製和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令人矚目,也使中國成爲真正的航天大國。這次飛行成功,開創了我國航天事業的新紀元。
  1970年:開始研製“東方紅二號”通訊衛星。(1984年首次發射成功)。是中國二十世紀末用於遠距電視傳輸的主要衛星。該衛星採用地球同步軌道,分別定位於東經87.5度、東經110.5度和東徑98度等處,能覆蓋中國全境及周圍一些地區。 
  1970年:東風-4號(DF-4)遠程地地戰略導彈試射成功。
  中國研製的第一代遠程地地戰略導彈。1970年1月30日試射成功,1980年服役。導彈全長27.5米,彈徑2.4米,起飛重量82噸,採用二級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機動發射,最大射程4000公里、7000公里(東風-4A)。可攜帶1枚2200公斤的威力爲100-300萬噸TNT當量的熱核彈頭,或3枚分導熱核彈頭(東風-4A),命中精度1370米。 
  1971年:中國用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了實踐一號科學技術試驗衛星,衛星在太空正常運行8年多,遠遠超過要求的壽命,這在20世紀60年代國外研製的衛星中是少有的。
  1971年:我國遠程導彈首次進行飛行試驗獲得基本成功。
  1971年:開始研製“海鷹”-3型超音速岸艦導彈。
  1972年:巨浪一號核潛艇潛射型彈道戰略導彈全尺寸模型彈首次水面發射試驗成功1972年:啓動研製遠洋測量船的718工程。這就是後來的中國遠洋航天測控船。建造以“遠望”號爲主的三型6艘航天綜合測量船、海洋調查船、遠洋打撈救生船等特種工程船隊,併成功地配合執行通訊衛星、遠程導彈發射試驗和南極考察等任務。
  1973年:開始研製“上游”-2 的超音速反艦導彈。
  1974年:七機部組建450工程總體組,集中研製航天遙控、遙測、跟蹤等微波統一測量系統。
  1974年:紅旗3號地空導彈進行攔截試驗獲得成功。
  1974年:長征二號運載火箭發射試驗。
  1974年:開始研製東風-5號(DF-5)中國研製的第一代洲際地地戰略導彈。
  導彈全長32.6米,彈徑3.35米,起飛重量183噸,採用二級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發射井發射,最大射程12000公里、15000公里(東風-5A),可攜帶1枚3000公斤的威力爲300-400萬噸TNT當量的核彈 頭,或4-5枚分導核彈頭(東風-5A),命中精度500米。 
  1975年:東風3號中程地地導彈武器定型。
  1975年:長征二號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返回式遙感衛星首次獲得成功。
  1975年:確定選用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的方案。確定了運載火箭、通信衛星、測控系統的研製分工與安排 。
  1975年: 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地發射了1975年11月26日成功發射並回收了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衛星,成爲繼美國、蘇聯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
  1975年:下半年連續發射成功了3顆人造衛星,被人們稱之爲“三星高照”:
  1976年:制定出戰術導彈五年規劃。
  1976年:長征三號運載火箭的設
  1976年:海鷹一號艦艦導彈設計定型。
  1976年:長征二號運載火箭把一顆返回式衛星送上太空,運行3天后返回地面,發射與回收均獲成功
  1977年:紅旗二號甲地空導彈首次靶場飛行試驗獲得成功。 
  1979年:遠望1號航天測量船建成並投入使用,我國成爲世界上第4個擁有遠洋航天測量船的國家。目前我國已形成先進的陸海基航天測控網,由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西安衛星測控中心、陸地測控站、4艘遠望號遠洋航天測量船以及連接它們的通信網組成,技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1950-1976年毛時代工業革命的成就之一(高科技篇)
  (歷史是不容篡改的) 
  *********************************************************

  1950年Mao.ZD主席就作出了要研製原子彈的決定
  1954年中國第一批飛機及其發動機試製成功,兩年以後,中國首次試製的殲五噴氣飛機獲得成功,成爲當時世界上少數幾個能成批生產噴氣飛機的國家之一。
  1956年中央提出要制定十二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向現代科學進軍”。
  1956 年 制定我國《十二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選定了“計算機、電子學、半導體、自動化”作爲“發展規劃”的四項緊急措施,並制定了計算機科研、生產、教育發展計劃。我國計算機事業由此起步。
  1956 年8月25日 我國第一個計算技術研究機構——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籌備委員會成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任主任。這就是我國計算技術研究機構的搖籃。
  1958年5月,Mao.ZD發出了“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的號召中國開始實施代號“581工程”的衛星計劃。
  195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簡稱國家科委)。聶榮臻副總理兼任國家科委主任。
  1958年,中科院計算所研製成功我國第一臺小型電子管通用計算機103機
  1958 年8月1日 我國第一臺小型電子管數字計算機103機誕生。
  1958 年 我國第一臺自行研製的331型軍用數字計算機由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研製成功。
  1959 年9月 我國第一臺大型電子管計算機104機研製成功。
  1961年自50年代建成了第一個原子能反應堆以來,中國一直致力於對核能的和平利用。
  1960年,在周總理的親切關心下,中國科學院提出了大力加速尖端科學研究的3年規劃和八年設想
  1960年2月19日中國第一枚液體探空火箭在華東某縣探空火箭基地發射成功。
  1960年地地近程導彈飛行試驗成功。
  1963年1月2日爲一位右手完全離斷的病人實施斷肢再植手術,成爲世界醫學史上首例成功的斷肢再植病例。
  1964年6月29日我國自行設計的第一枚中近程導彈試驗成功。
  1964 年10 月15 日16時,中國原子彈研製成功。
  1964年 我國第一臺自行研製的119型大型數字計算機在中科院計算所誕生
  1965 年6月 我國自行設計的第一臺晶體管大型計算機109乙機在中科院計算所誕生
  1965年1月8日,錢學森向國務院建議制定我國人造衛星的研製計劃被正式列入國家任務,由聶榮臻親自掛帥組織實施。
  1965年9月17日,中國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結晶牛胰島素。這也是世界上第一個蛋白質的全合成。
  1965年,中科院計算所研製成功第一臺大型晶體管計算機109乙
  1966年10月27日, 我國中近程箭載原子彈試驗成功。
  1966年,進行了導彈核彈(兩彈)結合武器試驗
  1966年我國第一批“紅旗”高級轎車出廠。
  1967年6月7日,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顆氫彈在中國西部羅布泊地區上空爆炸成功
  1967年成昆鐵路建成通車。
  1967年我國第一臺100噸礦山鐵路自翻車研製成功。
  1967年我國第一臺晶體管大型數字計算機研製成功。
  1967年我國第一臺自動化立體攝影機研製成功。
  1967年我國最大的無線電望遠鏡安裝調試成功。
  1968年 我國第一艘萬噸巨輪“東風”號建成。
  1968年我國研製成第一批液壓傳動內燃機車。
  1968年萬噸遠洋巨輪“高陽”號下水。
  1969年第一艘萬噸油輪“大慶27號”下水。

 

  1950-1976年毛時代工業革命的成就之一(核武工業篇)
  (歷史是不容篡改的)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遭受中國人民志願軍打擊的美國多次威脅要對華動用核武。
  1951年:中蘇開始聯合在新疆進行鈾礦勘探。
  1953年:中國原子能委員會在中國科學院正式成立。
  1953年:1月,由核科學家錢三強率領的中國科學家代表團訪問莫斯科。
  1953年:7月,朝鮮戰爭結束。
  1954年:我國地質工作者在綜合找礦中,在廣西發現了鈾礦資源。毛澤東在聽取地質部門彙報後指出,我們有豐富的礦物資源,我們國家也要發展原子能。  
  1955年:1月4日,莫斯科宣佈將按照協定提供給中國核裂變材料.
  1955年:MAO澤東主席在做出了創建中國核工業、研製核武器的戰略決策。毛澤東主席指出:“在今天的世界上,我們要不受人家欺負,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
  1955年:7月,國務院決定,在國家建設委員會設立建築技術局,負責原蘇聯援助的實驗性重水反應堆和迴旋加速器的籌建工作。 
  1955年:始建中國核工業地質局,建立了我國完整的放射性礦產資源勘查工作體系,集基礎地質、礦產地質、航測遙感、物化探、探礦工程、分析測試、地學研究於一體,承擔國家放射性礦產資源戰略性勘查任務。
  1956年:5月26日,毛澤東在“論十大關係”的講話中提出了要發展原子彈的目
  1958年:211、202廠、812廠的設計處(後來的核工業第四研究設計院),是新中國組建的第一個也是迄今唯一的全國最大的鈾礦冶設計單位。設計鈾礦山36座、礦井70多個、鈾水冶廠17座、放射性選礦廠5座。264礦、713礦、741礦 、272礦、272廠、719礦、771礦、754礦、743礦、721廠、526廠、711礦、710廠、753礦、720廠等。
  設計鈾礦山36座、礦井70多個、鈾水冶廠17座、放射性選礦廠5座。264礦、713礦、741礦 、272礦、272廠、719礦、771礦、754礦、743礦、721廠、526廠、711礦、710廠、753礦、720廠
  1958年:10月創建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後從北京遷往四川綿陽“科學城),是中國的核武器研製、生產基地。
  1958年:成立核工業第五研究設計院。是我國唯一承擔核電站燃料元件生產線、軍用核材料及核部件生產線、軍用核反應堆(軍用生產堆、軍用動力堆及研究堆等)燃料元件生產線的專業研究設計院,同時承擔核武器研製基地工程、核材料及核設施實物保護技術工程設計。
  1958年:7月13日成立,北京第九研究所成立。是我國核工業系統成立最早的大型綜合性工程研究設計院。在聶榮臻元帥的領導下,我國的國防科技工作者在十分艱苦的條件下開始了創建核事業的歷程。一批蜚聲海內外的科學家,錢三強、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懷、朱光亞、程開甲、鄧稼先、陳能寬、周光召、于敏等先後奉命聚集而來,帶領剛跨出大學校門的青年學子,開始了我國核武器研製的祕密歷程。
  1958年:6月,在西北的高原深處的神密之處,開始建設中國第一個核武器基地(對外叫221廠),廠址在青海省海晏縣金銀灘。大批埋名隱姓的建設者們,從各地雲集在這荒茫之中.高度機密狀態下的221基地爲新中國研製出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顆氫彈。從那個時候開始,221基地成功完成了16次核試驗,爲我國核研究領域奠定了基礎。
  1958年:7月13日,第二機機械工業部(核工業部)黨組決定成立北京第九研究所。
  1958年:我國第一座重水型實驗用反應堆和迴旋加速器建成並投入運行。
  1959年:蘇聯毀約、停援並撤走所有在華專家。當時蘇聯專家曾斷言,離開他們的幫助,中國核技術將處於真空狀態,20年也搞不出原子彈。。“娃娃博士”鄧稼先帶着剛出校門的年輕人,從最基礎的三本書學起,用四臺手搖計算機,搞清楚爆轟力學、中子輸運、核反應等一系列關鍵概念和物理問題,勾畫出第一顆原子彈原理的輪廓;
  1959年:萬名建設大軍以三頂帳篷起家,開始“兩彈”研製基地建設;全國1000多家工廠企業、高等院校、科研單位、協同會戰,聯合攻克了尖端技術、新材料和專用設備儀器研製等上千項技術難題。……
  1959年:創建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從事鈾礦地質研究與礦產資源預測、核廢地質處置研究與環境影響評價、航測遙感、物化探、分析測試技術研究與應
  1960年:蘇聯政府單方面撕毀協定,翌年撤走在覈工業系統工作的233名專家,並帶走了重要的圖紙資料1962年:MAO澤東主席對研製核武器做出重要批示“很好、照辦、要大力協同,做好這件工作”
  1963年:4月,MAO澤東主席接見核武器科學家及相關人員。
  1964年: 2月25日,第二機機械工業部(核工業部批覆,將九局、九所機構撤銷後成立第九研究院(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
  1964年,建立核工業理化工程研究院
  1964年,中國第一次試驗的原子彈在甘肅酒泉的一個祕密工廠裝配出來.
  1964年:10月16日15時,一聲驚天動地的巨響,我國大西北深處的新疆羅布泊上空騰起一朵極爲雄奇壯觀的蘑菇雲,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965年:“原子彈要有,氫彈也要快。”毛澤東主席以豪邁的氣概發出新的號召。
  1965年:成立核工業工程勘察院,門從事工程勘察.
  1965年:503所與二機部401所14室及水電部電力科學院熱工二室合併成二機部585所,遷建於四川省樂山市(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的前身).從事核聚變能源開發的專業研究.從事核聚變科學實驗研究、核聚變工程關鍵技術研究.  
  1965年:5月14日,一架裝有原子彈的轟炸機從西北某機場起飛,飛臨試驗場上空,飛行員按照預定成功地實現了空爆。這是中國進行的第二次原子彈爆炸試驗 。
  1965年:彭桓武、黃祖洽、于敏等帶領科研人員兵分幾路,苦苦探索。集體智慧撞擊的火花激發了科研人員的靈感,他們從中歸納總結,科學分析處理,終於找到一條設計氫彈的有效途徑。于敏率領一支科研小分隊,晝夜不停地計算、分析,一百個日日夜夜的苦戰,終於揭開了熱核材料自持燃燒規律的奧祕。
  1965年5月,我國核航彈爆炸試驗成功。
  1965年:建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是我國唯一集核反應堆工程研究、設計、試驗、運行和小批量生產爲一體的大型綜合性科研基地。主要是爲建戰略核潛艇及核電站研製核反應堆動力設備的.自行設計、建造了我國第一座壓水型核動力反應堆、第一座高通量工程試驗堆、第一座脈衝反應堆以及岷江堆和兩座零功率裝置等6座核設施,被譽爲中國的“堆谷”。
  1966年:我國中近程箭載原子彈試驗成功,核爆震驚了世界。西方報刊驚呼:"中國這種閃電般的進步,是神話般地不可思議。"
  1966年:10月27日,中國第一枚導彈核武器發射成功,實現了原子彈、導彈“兩彈結合.
  1966年:12月28日,氫彈原理爆炸試驗取得完全成功,標誌着中國氫彈技術的突破;中國從原子彈試驗成功到突破氫彈技術,只用了兩年零兩個月,比美國、蘇聯都快得多;
  1967年:6月17日,我國西部地區新疆羅布泊上空,中國進行了首次全當量氫彈空爆試驗,採用轟-6型飛機投擲方式,爆炸威力爲330萬噸TNT當量,取得了圓滿成功,使中國成爲世界上第四個掌握氫彈製造技術的國家。從第一顆原子彈試驗到氫彈原理突破,美國用了七年多,蘇聯用了四年,英國用了四年半,而中國僅用了兩年零兩個月。這是一個讓全世界爲之震驚的速度,我們搶在了法國的前面,成爲世界上第四個掌握氫彈技術的國家。

 

  四,海上石油鑽井平臺系列

  1,勘探1號”雙體石油勘探船
  60年代末,爲發展中國海洋石油勘探的需要,滬東造船廠利用兩艘3,000噸舊船改裝成“勘探1號”雙體石油勘探船。
  本船系由2艘3000噸級沿海貨輪拼裝而成的雙體雙機、雙螺旋槳,浮式海底石油鑽探船,用於我國南、黃海水深30-100米範圍的海域內進行石油普查工作.

  2,“南海一號”
  海上鑽井平臺“南海一號”,1964年,在石油部和廣東省及南海海軍的共同努力下,用兩個500噸浮筒作基礎,上面連接鋼架製成的一個寬17米、長22米的平臺,這就是中國的“南海一號”。它後來打的“海一井”,就是中國人第一次用自己設計的海上鑽井平臺
  3,“渤海一號”
  自升式海上石油鑽井平臺我國首創.命名爲“渤海一號”。
  大連造船廠於1970年至1972年建造。該平臺主要用於渤海灣內30米水深處鑽探石油.各項技術指標均達到設計要求,解決了樁腳組裝工藝難度大的技術關鍵。經使用證明,樁腳抽進撥出活動正常。平臺升降靈活,具有較好的穩定性。獲1978年全國科技大會科技成果獎。隨後相繼建成的同類產品—一渤海5號、渤海7號鑽井平臺,獲1985年國家技術進步二等獎。

  五,航天遠洋測控船系列:
  遠望號:
  "遠望號"是中國航天遠洋測控船隊的名稱,中國目前擁有6艘遠洋測控船,分別命名爲遠望一號至遠望六號。
  遠望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一隊船隊,在世界各地負責人造衛星,神舟號飛船和洲際彈道導彈等的監控工作。遠望號船隊在1965年由周恩來建議成立,1968年經毛澤東批准,現時一共有六艘船隻,分別稱爲遠望一號至遠望六號,均能在南北緯60度以內的任何海域進行監控任務。每次神舟號飛船任務前後,遠望號船隊都會成爲傳媒報道焦點之一。 
  “遠望”號測量船是中國在20世紀70年代研製成功的一艘現代化測量船。“遠望”一號建成於1977年8月,“遠望”二號建成於1978年9月。該艦艦長190米,寬22.6米,高38.6米,排水量21000噸。
  遠望一號是中國第一代綜合性的太空航行監控船,1977年8月31日在江南造船廠建成下水,長191米,寬22.6米,高38米,吃水深度9米,滿載排水量約2.1萬噸
  六,遠洋科學考察船系列:

  1,向陽紅10號(後來改成遠望4號)  
  我國國自行設計製造的第一艘萬噸級多功能大型遠洋科學考察船。
  1971年開始設計,1979年11月由上海江南造船廠建成並交付國家海洋局東海分局使用。曾參加中國首次發射運載火箭、同步通信衛星等重大科研試驗任務,1984年11月參加中國首次南極考察隊,開赴南大洋、南極洲執行科學考察任務,1988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1979年下水,船體設計與大江級打撈救生艦相同。1998年8月,改建成的“遠望4號”航天遠洋測控船。
  主要性能參數:遠望4號
  總 長: 156.2米
  型 寬: 20.6米
  吃 水: 7.75米
  排 水 量:13000 噸
  巡航速度: 20 節
  動 力: 9000 匹柴油機2臺
  最大航程:12000海里
  向陽紅一號 (1969年),向陽紅二號(1972年),,,,向陽紅九號入役 
  2,東方紅號
  中國東方紅號科學考察船(64年開始建造,66年服役,65年在建中) 

  3,實踐號
  中國實踐號科學考察船(65年開始建造,67年服役) 


  七:客貨輪

  1,民主10號:
  1955年11月27日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第一艘沿海乙型客貨輪民主十號,投入北洋航線營運。該輪由上海江南造船廠建造。船長80米,載客470人,載貨450噸。動力裝置是附有空氣預熱器的水管鍋爐和四缸三脹式蒸汽機,功率1103千瓦,輔機和甲板機械採用電動式,航速10.5節。船體採用鋼質全焊接結構,船上配齊救生設備(該輪一直用至1983年5月報廢)。同類型船還有民主11、14、15、16、17號。

  2,民主18號,19號:
  1960年,中國自行設計的第一艘3000噸級柴油機沿海乙型客貨輪民主十八號輪(後先後改名工農兵18和慶新)由滬東造船廠建成。該輪船長105.6米、型寬15.8米、型深5.3米,滿載吃水3.89米,總噸3839噸,載客量772人,載重量868噸,載貨500噸。

  3,“長征”號:
  1970年由708研究所設計、滬東造船廠建造的7,500噸級沿海客貨船首船“長征”號,爲中國沿海客貨運輸的主力船型,至1984年共建造了14艘。以載客爲主,全船上下七層,有858個客位,另有3個貨艙,可載貨20000噸.
  本船爲鋼質、雙機、雙螺旋槳、雙舵低速、柴油機客貨輪,主要航行於大連、青島-上海等各沿海港口,也能航行於國際航線
  2,“江漢”型大型長江客貨船:
  1974年起,上海船廠共建造了20艘“江漢”型大型長江客貨船,成爲長江中下游客運的主力船型。
  3,甲型沿海客貨輪長征號
  1971年,滬東船廠建成中國當時最大的甲型沿海客貨輪長征號。該船長138米,型寬17.6米,型深8.4米,吃水6米,5926總噸;載貨量2000噸,載客量856人;主機使用9ESDZ43/82型柴油機2臺,功率2×3310千瓦,航速17節,續航力3500海里

  八,萬噸水壓機製造成功 
  1962年6月,上海江南造船廠製成的我國第一臺1.2萬噸壓力的自由鍛造水壓機在上海重型機器廠試車,並正式投入生產。該機重量爲2200噸,比國外生產的輕800噸,主機有七層樓高,基礎深入地下40米,當時世界上只有美、英、德、捷克能製造這種機械。我國迅速地趕了上去。萬噸水壓機的製造成功,爲我國發展現代工業提供了有力的技術設備條件。 
 

  九,戰略核潛艇

  1,1959年,毛澤東提出“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
  2, 1958年6月27日,毛澤東批准了國防工業委員會《關於研製導彈原子潛艇》的絕密報告。在聶榮臻元帥的主持下,中國開始了研製核潛艇的艱難歷程。當時,中國核潛艇設計者手中所掌握“資料”只有兩張模糊不清的美國核潛艇照片和一件從西方兒童玩具店買回來的核潛艇模型。
  2,1968:毛主席說:“我們不能走世界各國技術發展的老路,跟在別人後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們必須打破常規,儘量採用先進技術,在一個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爲一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3,1965年6月,核潛艇總體研究所上馬,一支幾百人的隊伍,靜悄悄的從北京來到四川境內的青衣江畔,開始了中國第一座潛艇核動力陸上模式堆試驗基地的建設。與此同時,第一個核潛艇製造廠在遼寧葫蘆島開始興建。
  4,第一艘“漢”級(091型)攻擊型核潛艇(5000噸級),1968年11月,開工建造.
  “漢”級(091型)攻擊型核潛艇是中國第一代攻擊型核潛艇(SSN),也是目前中國最早下水的一級攻擊型核潛艇,共五艘,舷號:401、402、403、404、405.全部在北海艦隊.
  4,1970年8月30日核動力陸上模擬堆啓堆試驗成功,1970年12月26日下水,1971年8月23日首次深潛試驗成功,
  5, 第一“漢”級(091型)攻擊型核潛艇,1970年12月26日下水.首艇(401)首艇1968年在葫蘆島船廠動工,1971年4月開始繫泊試驗,7月開始用核能發電,主機試車考覈,8月15日開始海試。
  1974年8月7 日交付海軍使用。
  它像一條灰色的鯨。艇內裝有聲音控制方向的魚雷等武器,下潛深度和水下航速達到或接近國外同年代核潛艇水平。
  中國也成爲世界上第5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

  6,092型(夏級)彈道導彈核潛艇(8000噸級)。
  中國第一代彈道導彈核潛艇舷號406.
  它的研製成功,是中國海軍裝備建設的一次戰略性突破。 
  國家動員各行各業數千個單位,集中一大批科研生產人員,自力更生、奮力攻關,經過不到20年,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終於橫空出世。 
  “三位一體”的戰略核力量是核大國最基本的戰略核威懾力量,也是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主要的標誌之一。在“三位一體”的核力量中,攜帶潛射核導彈的戰略核潛艇的隱蔽性最佳、技術含量最高、威懾力最大。當選潛艇多次參與中國導彈發射試驗,爲中國建立有效的核威懾力量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導彈:12枚 巨浪(CSS-N-3)潛射彈道導彈,兩級固體燃料,慣性制導,射程2700公里(2460海里)。戰鬥部爲 2百萬噸級核當量,單彈頭。
  主尺度:長120米,寬10米,吃水8米
  動力:核動力,1座壓水堆,渦輪-電力推進,90兆瓦,單軸.
  下潛深度:300米.
  092型(夏級)彈道導彈核潛艇406 出鏡率最高 
  從此,海軍潛艇部隊進入了擁有核潛艇的新階段,中國也成爲世界上第5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中國第一艘攻擊型核潛艇編入海軍戰鬥序列後,加快了研製戰略導彈核潛艇的步伐。
  1981年4月,中國第一艘戰略導彈核潛艇下水,1983年8月正式加入海軍戰鬥序列,代號092型(夏級)。  
  1979年底起,中國就開始了潛地固體戰略導彈的研製
  1982年10月12日,中國第一枚潛地固體戰略導彈“巨浪-1號”首次由031型(G級)常規動力導彈潛艇水下發射試驗成功。中國一躍成爲世界上第5個擁有水下發射戰略導彈能力的國家。這在國際上引起了巨大的反響。美國《海軍學會會報》評論說:“當中國宣佈她從潛艇上發射彈道導彈試驗成功時,事情已經變得十分清楚,中華人民共和國即將成爲世界第五個擁有一支以海洋基地具有威懾力量的核大國。”英國《每日電訊》評論:“中國水下發射戰略導彈成功,意味着中國將擁有一支以潛艇爲基地的核打擊力量,這是任何潛在的襲擊者都必須考慮的。”

  1988年9月15日,中國自行研製的091型(夏級)戰略導彈核潛艇水下發射“巨浪-1號”戰略導彈試驗獲得圓滿成功
  十,海軍潛艇:
  1954年,第一機械工業部批准,確定了江南造船廠建造潛艇,建造期間,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在上海市市廠陳毅的陪同下來廠視察潛艇的建造.

  1,“W”級 潛艇:
  排水量: 1050噸(水上),1342噸(水下), 總建造21艘。
  1956年江南造船廠建造的中國第一艘潛艇(“6603”型).(西方稱之爲Whiskey級、簡稱W級).
  至1964年江南造船廠共建造13艘,至1962年武漢造船廠共建造8艘,總計21艘。
  這是我國自行建造的第一種中型常規動力潛艇.

  2,“R”級33型潛艇(建造106艘):
  也叫“6633”型(簡稱“33”)或(R 級/ 羅密歐級).
  1830噸水下排水量, 33型共建造106艘.退役(213—218、227、228、237—239、249—255),在役(256—260、268—280、286、287、291—304、343—349、355) .
  1960年12月江南造船廠和武漢造船廠相繼開工建造,江南廠首艇於1963年8月21日下水,武漢廠首艇1964年10月29日下水。至1987年交付部隊的304艇,33型共建造106艘
  是中型常規動力魚雷攻擊潛艇,水下排水量爲1830噸,極限下潛深度300米,水上航速15.2節,水下航速13節,艏部6具魚雷發射管,12條魚雷,艉部2管2雷。

  3,“G級”(031)彈道導彈常規潛艇: 
  排水量:2350噸(水上),2950噸(水下),導 彈:2枚CSS-N-3潛射彈道導彈,1966年服役,只建造1艘,舷號是200. 
  4,035G型潛艇:
  江南廠首艇於1971年9月24日下水,1972年10月首航,1974年10月試航結束,舷號爲“163”。 

  5,035型明級潛艇:
  排水量:2250噸(水下),總共先後造了22艘.(232, 342, 352-354, 356-363, 305-306 )等.
  該型艇是1967年由中央軍委批准,自行研製的中國第一代常規動力魚雷攻擊潛艇。該艇第一次採用了尖尾線型,採用了航向自動操舵儀和深度自動操舵儀,在所有航速範圍內 潛艇保證有正常的操縱性。035型潛艇首制艇於1969年10月開工,1974年4月交付海軍使用。
  1969年10月,武昌和江南造船廠分別開始建造該型潛艇的首制艇,武昌造船廠承建的首制艇(舷號162後改爲232)於1971年7月下水,1972年6月建成,開始試航考覈,先後出海35航次(水面11航次,水下24航次),航程近3000海里,並於1974年4月20日交付部隊服役。江南造船廠承建的首制艇(舷號163後233)於1971年9月24日下水,1972年10月首航,1974年10月試航結束,1974年11月交北海艦隊服役。

  6,33G1型潛
  水下排水量2100噸,33G1型潛艇於1975年開始設計,1978年完成改裝設計,1980年在武昌造船廠開工,1983年7月交付海軍,1985年海上發射導彈試驗成功。
  33G1型潛艇是中國第一艘發射飛航式導彈的常規潛艇,也是唯一的一艘水面發射飛航式導彈的潛艇(舷號351),所加裝的導彈是C-801反艦導彈。屬北海艦隊。

  十一,海軍導彈驅逐艦:
  1,中國第一代導彈驅逐艦"濟南號". 
  1971年12月31日,105 濟南號由大連造船廠製造,所屬北海艦隊 .
  它實現了中國驅逐艦從仿製到自行研製的跨越,它的誕生,在中國驅逐艦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 
  船史: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史冊上,恐怕再沒有一艘導彈驅逐艦比濟南艦更赫赫有名了。因爲它是中國自行設計並製造的第一代導彈驅逐艦的首艦。先後完成了2200多項試驗任務,獲得100多萬個試驗數據,被譽爲海軍裝備現代化的“開路先鋒”,也是迄今唯一榮立集體一等功的驅逐艦。這艘軍艦服役二十多年來改裝過二十多次,中國的艦載直升機、新型反艦導彈都是由這艘艦首先試驗成功。 

  2,旅大級導彈驅逐艦
  是1968年12月24日開工建造,1970年7月30日下水,首艦濟南號,1971年12加入海軍.總共生產了17艘(另有2艘停建).中國第一代主力導彈驅逐艦。
  長132米,滿載排水量3670噸。除魚雷、深水炸彈、艦炮外,裝有艦對艦、艦對空導彈發射裝置共7座,12管反潛火箭發射裝置2座以及直升機2架。10多年來,除遠航大洋外,多艦次地到我國西沙、中沙、南沙羣島等處巡邏警戒。

  105 濟南號 :1971年12月31日 北海艦隊 大連造船廠 051 旅大I型/旅大II型 八十年代中進行過現代化改裝,加裝直升機系統 .
  106 西安號北海艦隊 大連造船廠 051 旅大I型 - 
  107 銀川號 北海艦隊 大連造船廠 051 旅大I型 - 
  108 西寧號 北海艦隊 大連造船廠 051D 旅大I型 - 
  109 開封號 北海艦隊 大連造船廠 051D/051DT 旅大I型/旅大III型 第一個加裝“海響尾蛇”,現在再改裝16枚C-802導彈。 
  110 大連號北海艦隊 大連造船廠 051/051Z 旅大I型/旅大III型 改裝情況同109號艦 131 南京號 東海艦隊 中華造船廠 051 旅大I型 - 
  132 合肥號 東海艦隊 中華造船廠 051Z 旅大I型 - 
  133 重慶號 東海艦隊 中華造船廠 051D 旅大I型 - 
  134 遵義號 東海艦隊 中華造船廠 051D 旅大I型 - 
  160 廣州號 南海艦隊 廣州造船廠 051 旅大I型 1978年3月8日發生因爆炸事故沉沒 
  161 長沙號 南海艦隊 廣州造船廠 051 旅大I型 - 
  162 南寧號 南海艦隊 廣州造船廠 051 旅大I型 - 
  163 南昌號 南海艦隊 廣州造船廠 051D 旅大I型 - 
  164 桂林號 南海艦隊 廣州造船廠 051D 旅大I型 - 
  165 湛江號 南海艦隊 廣州造船廠 051G1/051DT 旅大I型 加裝了16枚C-802導彈和海紅旗-7導彈 
  還有後來的珠海號166.
  十二,海軍其它艦艇:

  1,中國成都級(01型)火炮護衛艦4艘(55-58年製造,72年改裝導彈) 
  2,中國江南級(065型)火炮護衛艦1艘(首艦64年建造,66年服役,65年在建中) 
  3,中國玉寨級(066型)兩棲登陸艇30艘(55年仿製建造) 
  4,中國玉南級(067型)兩棲登陸艇(64年生產首艇,總產量近300艘) 
  5,中國玉清級(068/069型)兩棲登陸艇(首艇65年在建中,66年服役,總產量50艘)
  6,中國滬東級潛艇救生船(首艇65年開始建造,67年下水)
  7,中國海南級(037型)獵潛艇(59年設計,63年首艇下水,64年服役) 
  8,中國黃蜂級(021型/仿205E型)導彈艇(60年首艇建造,63年服役,共自造121艘)
  9,中國上海級(062型)大型護衛艇(59年設計,60年建造,62年服役) 
  10,中國湖川級(025/026型 仿蘇制)魚雷快艇(63年建成首艇) 
  11,中國P-6級(6602型)魚雷快艇(55年服役,共建造63艘) 
  12,中國6605/6610型(仿蘇T-43型)掃雷艦(54年仿製6605,60年國產化6610)

  氣墊船等等,在70年代還製造了大導彈快艇,護衛艇。。。。

  毛時代======震驚世界的330萬噸TNT氫彈爆炸
  ************************************************
  1967年:6月17日,我國西部地區新疆羅布泊上空,中國進行了首次全當量氫彈空爆試驗,採用轟-6型飛機投擲方式,爆炸威力爲330萬噸TNT當量,取得了圓滿成功,使中國成爲世界上第四個掌握氫彈製造技術的國家。從第一顆原子彈試驗到氫彈原理突破,美國用了七年多,蘇聯用了四年,英國用了四年半,而中國僅用了兩年零兩個月。這是一個讓全世界爲之震驚的速度,我們搶在了法國的前面,成爲世界上第四個掌握氫彈技術的國家。
  毛時代======震驚世界的500萬噸TNT氫彈爆炸
  *****************************************

  1976年在新疆大沙漠深處。

  成功空頭氫彈:500萬噸TNT的朝級氫彈爆炸。再次震撼世界。

  足以將一個20萬平方公里的島(朝朝鮮半島),全部化爲平地。

  圖爲中國空頭氫彈的巨大威懾力場面:
  中國氫彈之父:鄧稼先,于敏。

當代中國的“新四大發明”全都誕生在毛澤東時代 
  **********************************************

  當代中國的“新四大發明”:
  1,雜交水稻。
  2,漢字激光照排。
  3,人工合成胰島素。
  4,複方蒿甲醚。
  全都誕生在毛澤東時代。

  1973年,在袁隆平的帶頭下,終於完成了水稻雜交“三系”配套的創舉,這一創舉使我國成爲世界上第一個在水稻生產上利用雜種優勢獲得成功的國家,袁隆平以此爲科學依據發表水稻有雜交優勢的觀點,打破了世界性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種的禁區,徹底推翻了西方學者幾十年來關於“自花授粉作物沒有雜種優勢”的斷語。 
  1974年以後雜交水稻技術得到全國性推廣,僅1974年至1978年,中國的水稻單產從三百公斤提高到六百公斤,在此後的二十多年中,因袁隆平和他的課題小組研究成果,成功解決雜交早稻“優而不早,早而不優”的技術難關,實現早、晚雙季雜交稻的配套,促成了中國雜交稻的第二次大發展,形成一個多類型、多熟期、早、中、晚組合全面配套的新格局,爲中國增產糧食三千多億公斤。 

  1975年9月,王選教授的高倍率字形信息壓縮技術,字形的高速還原技術進一步成熟,並通過軟件在計算機中進行了實現。 
  1976年底,王選教授寫出了“748工程漢字精密照排系統方案說明”,王選教授的設計理念終於爲人們所接受。 
  漢字激光照排系統是1975—1976年期間在封關鎖國的情況下完成設計的! 

  上世紀六十年代,中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結晶牛胰島素。人工牛胰島素的合成,標誌着人類在認識生命、探索生命奧祕的征途中,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其意義與影響是巨大的。 
  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人工合成有生命的蛋白質。過去世界普遍認爲生命體是天然的,大多認爲人工合成生命體是不可能的,中國人首次讓它變成可能。 

  複方蒿甲醚:複方蒿甲醚是第一個由中國發現的全新化學結構的藥品,也是目前在國際上獲得廣泛認可的中國原創藥品。截至2005年底已被26個亞非國家指定爲瘧疾治療一線用藥,它在瘧疾這一高傳染性疾病治療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複方蒿甲醚仍是惟一被世界廣泛承認並在世界廣泛銷售的中國專利藥品,是中國惟一真正走向世界的藥品。 
  複方蒿甲醚的誕生,肇始於20世紀60年代。1967年5月23日,毛主席和周總理親自指揮部署了“523項目”。這項以啓動日期命名的重大項目,揭開了年輕的共和國研製抗瘧新藥的序幕。1972年,科研人員終於從青蒿里提煉出抗瘧疾的化合物―――青蒿素,並於1973年在雲南和海南等瘧疾高發區進行了臨牀試驗。青蒿素是新中國研製的第一個化學藥品,標誌着我國新藥研發取得歷史性突破。治療瘧疾快速、高效、抗藥性小的青蒿素,被國際社會譽爲抗瘧藥研究史上的“里程碑”。它不但爲我國消滅瘧疾作出了貢獻,也使世界抗瘧事業翻開嶄新一頁。從此以後,我國科研人員在抗瘧之路上不斷奏響凱歌,他們在青蒿素的基礎上又開發出蒿甲醚等療效更強的衍生物。爲克服瘧原蟲的抗藥性再次“擡頭”,中國軍事醫學科學院的專家們又將蒿甲醚與化學藥品本芴醇組方,研製出新藥複方蒿甲醚。複方蒿甲醚既有治癒率高的優點,也有延緩抗藥性產生的特點,堪稱抗藥性瘧疾的“剋星”。 
  從黃花蒿中提取的青蒿素,是我國獲國際社會承認、在國際醫藥界最有影響的兩個藥物之一。以青蒿素爲主的聯合療法治療瘧疾,3天就可見效,較傳統氯喹療法減少了4天。臨牀應用30多年來,尚未發現瘧原蟲對其產生耐藥性。 
  世界衛生組織2004年初已經接受全球基金的撥款,擬在5年內每年出資1億―2億美元,爲非洲國家從中國購買以青蒿藥物爲基礎的聯合用藥,作爲全球抗瘧疾首選藥物。 
  1991年開始,中外雙方相繼在世界63個國家、地區和相關國際專利組織申報復方蒿甲醚專利,截至2002年,已獲得包括中國、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和歐共體等49個國家和地區的複方藥物發明專利權,成爲我國率先在國際上獲得專利的化學藥品,也是世界複方類藥物中擁有發明專利保護國別最多、專利覆蓋面最大的藥物之一。
  ————————————————————————————————
  附表一:大躍進究竟創造了多少奇蹟?(歷史是不容篡改的) 
  ****************************************************

  第一臺半導體收音機制成(1958·3·11日) 
  第一套電視發送設備試製成功(1958·3·17日) 
  第一臺40匹馬力柴油拖拉機出廠(1958·4·12日) 
  第一臺最大的平爐在鞍鋼建成出鋼(1958·6·1日) 
  第一個最大的鍊鋼廠武鋼鍊鋼廠開工興建(1958·7·17日) 
  第一臺內燃電動機車試製成功(1958·9·14日) 
  第一艘由蘇聯設計中國製造的排水量2.21萬噸遠洋貨輪“躍進號”下水試航(1958·11·28日) 
  第一臺138噸交流電力機車試製成功(1959·1·1日) 
  第一座重型拖拉機廠建成投產(1959·l·1日) 
  第一臺液力傳動的內燃機車試製成功 
  第一座大型氮肥廠,試製首批氮肥(1960年) 
  第一臺1.2萬噸壓力自由鍛造水壓機制成(1962年) 
  工業方面的12個第一,爲鋼鐵、機械製造、交通運輸、電力、電視及航海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初步基礎。 
  1958年1月,寶成鐵路全線通車(全長668.5公里) 
  1958年1月,鷹廈鐵路全線通車(全長698公里) 
  1958年3月1日,昆明鐵路同越南鐵路正式開始國際聯運 
  1958年8月,包蘭鐵路通車(全長1000公里) 
  1958年10月21日北京一包頭一銀川一蘭州航線正式通航 
  1959年2月7日,黔貴鐵路正式通車(全長605公里) 
  1959年4月1日,北京—平壤國際航線正式通航 
  1959年12月,重慶白沙沱長江大橋建成通車 
  1960年1月1日,蘭新鐵路通車(全長1315公里) 
  1960年4月21日,鄭州黃河大橋建成通車 
  蘭新、寶成、黔貴、鷹廈、包蘭五條鐵路的建成,改善了西南、西北和中南內路交通,對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發

  揮了重要推動作用。 
  1958年6月,第一座實驗性原子反應堆開始運轉,同時建成迴旋加速器 
  1959年9月,中國第一臺每秒運算1萬次的快速通用電子數字計算機試製成功 中國發展尖端科學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爲國防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農田水利建設,是大躍進中在農業方面的重要的和主要的羣衆性運動。數億農民和廣大水利工作者,忍飢耐寒,

  長年苦戰在工地上,從事着造福於子孫後世的艱苦事業。 
  1958年5月,修建十三陵水庫 
  1958年11月18日,海河攔河大壩合攏,使華北五條內河的淡水不再流入大海,並使海水不再溯內河。從此鹹淡分
家。 
  1958年12月9日,黃河三門峽截流工程全部結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